第4章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采——初次放顶——老顶悬露跨度增大——老
顶断裂——形成平衡结构——失稳——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老顶初次断裂或或垮落前后工作面的矿压 显现称为初次来压(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 型压力的过程)。
初次来压步距——第一次来压时,工作面距开切眼 的距离(推进距离)。
二、初次来压时矿压显现特点: 1、来压前,顶板压力无明显增大; 2、煤壁内部支承压力增高,煤壁片帮严重; 3、顶板有板炮声响; 4、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由1mm/h 到5~ 20mm/h; 5、支柱载荷急剧增加; 6、顶板出现切断(直接顶沿煤壁切断)。
(周期来压显现一般较初次来压时有所缓和)
三、预防措施: 同初次来压,同时加强统计观测。
第四节 采场围岩支承压压力分布规律
一、支承压力及基本概念
煤(矿)层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 作用在煤(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
支承压力来源于重量。 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将包括高于和低于原岩应力的整个区 域。 在单一自重应力场条件下,若煤(岩)层水平赋存,则其 支承压力的分布见图4.1所示:
m4 m3
m2 m1
ss3
s ss1
2
1
L1
L2 L3=L4=...=Ln
m4 m3
m2 m1
ss3
s ss1 21
L1
L2 L3=L4=...=Ln
上覆岩层运动状态与支承压力分布
1)支承压力大小表达式
n
n
y mii miiLiCix
i 1
i 1
来源
n
直接覆盖岩梁的单位重量 mi i i 1
影响因素
原岩应力、采空区的形状和尺寸、采空区上覆
岩层的性质及动态、煤柱的强度及其周围采动状 况以及煤层的开采厚度等。




H KH H
D
C
B
A
图4.2 采煤工作面前后方的应力分布
Ⅰ-工作面前方应力变化区;Ⅱ-工作面控顶区;Ⅲ-垮落岩石松散区; Ⅳ-垮落岩石逐渐压缩区;Ⅴ-垮落岩石压实区; A-原岩应力区;B-应力增高区;C-应力降低区;D-应力稳定区
2、从老顶结构平衡关系估算: 实质:直接顶载荷全部由支架承担,老顶载荷仅当老 失稳时产生。(失稳:滑落失落、变形失稳)
顶结构
1)滑落失稳估算: 老顶载荷 = 两岩块重量 - 咬合处摩擦力
F
QAB
Li 0 Qi 0
2H
tan
P
2)变形失稳估算:
PEi
支撑力与顶板下沉量为双曲线关系:
PEi hi K 0 h0
急倾斜开采、分层上向开采、放顶煤 开采等矿压显现规律目前资料较少,尚需进一 步探索研究。
直接覆盖岩梁悬跨度部分传递至该处的作用力
2)支承压力与支承压力显现的关系
支承压力的存在是绝对的。支承压力的显现是 支承压力作用的结果,就其显现的形式和程度而 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1.2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工作面中部沿走向作一剖面,(如图4.2所示)。其 分布的基本规律:
回采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的分布可分为四个区域, 即工作面前方的原岩应力区(A )、应力增高区(B )、 工作面后方的应力降低区(C )和应力稳定区(D )。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本章介绍:
矿压显现指标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顶板压力估算 影响矿压显现的因素 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第一节 矿压显现指标
一、矿压显现: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煤岩体及支护物所表现出的种种力学
现象。 二、矿压显现指标:
1、顶板下沉 S(mm)——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范围内顶、 底 板间相对位移。 2、顶板下沉速度V(mm/h)——单位时间顶板下沉量。
第三节
老顶周期来压
一、周期来压的形成:
初次来压——老顶悬顶跨度增大——老顶断裂——
平衡结构——失稳——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给工 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推进距离。 (周期来压步距 = 1/2 初次来压步距)
二、周期来压时的矿压显现:
1、顶板下沉量急剧增加; 2、支柱载荷普遍增加; 3、煤壁片帮严重; 4、当支撑力不足时,工作面回出现台阶下沉; 5、如果支护参数选择不合理,会发生冒顶、切顶。
影响顶板“三带”形态;
俯斜开采时容易形成平衡结构。
五、分层(网下)开采矿压显现:
顶板已遭受一次破坏 1、分层顶板特点 再生顶板碎胀系数减小
平衡结构内老顶岩块跨度小
顶板下沉量增大 2、矿压显现特点 支架载荷减小(动载荷小)
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
六、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 1、放顶煤开采影响本质——采高大、厚煤顶。
三、采深: 片帮几率↑
H↑→γH↑→KγH↑ 塑性增强,变形↑ 支架载荷↑ 弹性能↑
采深对巷道影响很大,对回采工作面影响不明显。
原因:
巷道位于高应力场内,围岩承受高应力作用,变形增大。 工作面顶板在上覆岩层平衡结构保护之下,受力变化不大。
四、倾角:
垂直层面应力↓
顶板下沉量↓ 支柱载荷↓
冒落矸石充填方式改变矿压规律;
且:
sL s0 L L0
故有: sL
h
s0
m
L L0
m
h
h
K0
L L0
因为
KP 1
sL
m
m KP 1
mK0 K p 1
L L0
1
1 Kp
K0 1
1 L0
mL
故:s L
Kp K0 Kp 1
1 L0
mL
即: sL m L
其中
Kp K
K0 p 1
1 L0
由 sL m L ( 0硬.0岩25取~小0.0,5软岩取大)
3、支柱变形与折损——观察喷液、下缩、压裂、折断等。
4、顶板破碎度——单位面积中顶板冒落面积所占百分比。
5、局部冒顶——小范围顶板垮落。
6、大面积冒顶——顶板沿工作面煤壁切落。
工作面顶底板移近曲线 1—顶板绝对下沉曲线; 2—顶板相对移近量(下沉)曲线; 3—底版臌起曲线
第二节
老顶初次来压
一、初次来压的形成:
c
a
b
c
(d)
图4.6正常推进阶段支承压力分布
x第四节 顶板压力的估算
顶板压力是工作面支护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估算法:
1、经验估算法 :
实质——以直接顶沿煤壁断裂、老顶平衡结构失稳时最不 利状态作为顶板压力估算的依据(最大可能载荷)。
1)直接顶载荷 q1:
Q1 h L1 h L
两侧煤柱的应力分布
H
H K1 H
K2 H H
A
B1
C
B2
C
D
图4.3 已采区及其两侧煤柱的应力分布
A-原岩应力区;B1、B2-应力增高区;C-应力降 低区; D-应力稳定区
正常推进阶段支承压力分布
(a)
(b) 图4.6 正常推进阶段支承压力分布
岩梁断裂 3 结束时
2 岩梁端部断
1
裂前夕
21
b
(c)
q1 h
2)老顶载荷 q2 : (按直接顶载荷的倍数估算)
经大量观测,最大压力时也不超过平时的2倍。
故: p q1 q2 n h 2 h

h M Kp 1
且 K p 1.25 ~ 1.5
所以有:
p
2
M
Kp 1
22
~
4M
即: p 4 ~ 8M
顶板压力相当于 4~8 倍采高岩柱重量。
2、工序影响:
落煤引起顶板下沉速度增加; 放炮影响范围:上、下15m,剧烈区上、下5m
放顶引起顶板下沉速度增加; 影响范围:上20m下10m 剧烈范围:上15m下5m
落煤、放顶——改变顶板支 撑条件,顶板移动加强。
注意: 加快推进速度,不能减弱工序对顶板下沉的影响(“甩”掉矿
压)。 当顶板比较破碎时,加快推进速度可改善顶板状态。 落煤、放顶两工序要相距10—15m以上。
K0
实测
要求
即:
PEi
K0
hi h0
hi h0
h
式中:hi——实测顶板下沉量;
—h—0 要求控制顶板的下沉量;
—K0—顶板下沉量为 时,h0老顶的作用力。
K0
mE E LE
KT LT
LE
E
mE
(承载系数)
LT
3、威尔逊估算法:
实质—— 只估算 直接顶载荷, 载荷与支撑 力不同线, 从而有附加载荷
。Q 3
的Q大3 小受直接顶垮落角的影响。
所需支撑力 P 依据直接顶形状,按照力系平衡求出。 二、实测法
第五节 影响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一、采高与控顶距:
图中: L——控顶距 So—顶板最终下沉量 SL—控顶范围内最大下沉量 Lo —弯曲老顶前后最大曲率点间距
有: s0 m h h K0
三、预防措施: 初次来压前无明显征兆,工作面顶板压力不大,致使支架 稳定性差,来压猛,易造成顶板事故。 1、增大支撑力 2、增加稳定性 3、加强矿压观测及地质、开采资料 4、加强日常支护质量管理。
四、来压条件: 1、有老顶存在; 2、直接顶垮落后不能充填满采空区。
五、初次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影响因素 1、老顶的力学性质、厚度、破断岩块之间的相互咬合情 况; 2、地质构造。
2、矿压显现特点(据唐山矿观测): 前方支承压力峰值高、距工作面远(16—24米); (采高大,顶板活动范围大,平衡结构高远) 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大(4.4m处达1.2m); (采高大,老顶移动倾斜度大,顶板移动量大) 顶煤在煤壁前方较远处开始较大位移(垂直、水平); (煤体受压,产生塑性变形,垂直缩,水平伸) 支架载荷、周期来压强度较小。 (支架顶部煤体起到缓冲作用)
顶板下沉量与采高、控顶距成正比; 采高增大,上覆岩层活动范围大,不易形成平衡结构; 采高增大,煤壁不稳定,矿压显现严重; 控顶距增大,顶板稳定性差。 二、工作面推进速度及工序: 1、 推进速度影响 = 时间对顶板下沉(变形)的影响。 加快推进速度 减少控顶时间 减少无工序下沉量。 对破碎顶板,加快推进速度,可改善顶板状况。ⅤⅣⅡⅠD
C
B
A
H KH H
在工作面采空区沿倾斜作一剖面,(如图4.3所示)其分布的基本规律:
即在采空区存在应力降低区C ,煤柱上存在高应 力区B2 ,以及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的压力稳定区D 。
H
H K1 H
K2 H H
A
B1
C
B2
C
D
A-原岩应力区;B1、B2-应力增高区;C-应力降低区; D-应力稳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