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语文版《论语》课件选读第二单元五知能优化演练(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4 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曾子曰:“ 唯。

” (4.15)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4.15)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 (5.12)“”“
子贡曰: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堪称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堪称仁之方也已。

” (6.30)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 (5.26)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以下各句加点字意义解说都正确的一项()
A .出则弟,谨.而信 (言行不苟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宽怒 )
B.何事于仁 ( 止,只是 )

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周济 )
C.愿无伐善( 攻打 )

盍各言尔志 (何不 )

D.老者安之(使安适 )

百者以一贯之 (全 )

分析:选 B 。

A. 恕:待人仁爱宽厚; C.伐:炫耀; D.一:一个看法。

2.以下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
哪一项()
例句: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A .泛爱众而亲仁

B.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C.敝之而无憾

D.焉能系而不食

分析:选 A 。

A 项,连词,表并列,并且,与例句同; B 、C、D 项均为转折连词,却。

3.以下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余三项的一项为
哪一项()
A .吾道一以贯之
B.能近取譬,堪称仁之方也已
C.何谓也
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分析:选 B 。

B 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将下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做子弟的年青人,在家就要孝敬父亲母亲,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谨
小慎微,说话一诺千金,仁爱公众,亲密仁人。

(2)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他人
行得通。

二、语言运用
5.依据下边的要求,补写句子。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手到擒来,用起来驾轻就熟。

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会了,
并且向来在误会、误用。

比方孔子的话“ 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 ,多年来被理解为“ 老百
姓只能够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够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

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
无类” 的主旨天壤之别。

究其原由,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

孔子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当是:____________ 。

“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断”句)
②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民可使 /由之;不行使 /知之。

(或许: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

)
②老百姓能够受使唤,到任由他们去做;不可以够受使唤,就使他们受教育。

6.阅读下边的句子,以“生活”“理性”“感情”为表述主体,写三个句意连接的
比喻句,要求说出它们与“想象”的关系。

想象不是凭空假造的,而是本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同时想象也一定接受深刻
的理性的指导,不然,简单失掉正确的方向;而想象的运作乃是激烈感情激发驱动的结果,缺少
激情,也就缺少想象。

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 ;
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 )生活是想象的基石 (源泉 );理性是想象的指南针 (路标、灯塔 );感情则是想象的
发动机 (打火石、催化剂 )。

一、基础知识
1.以下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B.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C.管仲非仁者与
D.吾其被发左衽矣
分析:选 A 。

B 项,“弟”通“悌”,敬爱兄长; C 项,“与”通“欤”,吗; D 项,
“被”通“披”,披垂。

2.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然,固相.师之道也
C.过之,必趋.
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分析:选 B 。

相:辅助,辅助。

博:宽泛地相:互相趋:快走自经:自缢
3.以下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同样的一项 ()

A .吾亦欲无加诸.
尧舜其犹病诸.
B.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C.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


D.不可以死,又相.
管仲相桓公

分析:选 A 。

B. 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性; C.语气助词,表测度,大体,唯恐;D.
动词,辅助。

4.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
项()
例句:冕衣裳
...
者与瞽者
A .桓公杀公子纠,不可以死.
B.愿无伐善.,无施劳
C.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D.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何尝饱也

分析:选 C。

A. 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B.形容词作名词,优点; D.形容词作动词,
吃饱。

5.以下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盍各言尔志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尧舜其犹病诸
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分析:选 D 。

A. 盍—何不; B.焉—于之; C.诸—于之。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边文字,达成6~ 8 题。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何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 及席,子曰:“ 席也。

”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
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其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6.解说以下加点的词语。

(1)师冕见,及.阶及: ______________
(2)虽少,必作.作: ______________
(3)过之,必趋趋: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 (2) 寂然起敬(3) 小步快走
7.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何尝饱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孔子在遭受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

(2) 是的,这原来就是辅助盲
乐师的规矩。

8.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这表现了孔子如何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表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和马比起来,人的性命更加重要。

何况孔子仁
爱公众,不论尊卑、贤愚,孔子都施以仁者真挚的关心。

(二 )阅读下边文字,达成9~ 12 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
子曰:“ 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 子贡请行。

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

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老婆,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认为乐,人皆有之,而反认为忧。

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老婆,
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 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

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 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故死于是者,怎知不生于彼?故吾怎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
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怎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
..
子。

夫子曰:“ 吾知其可与言,果真;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②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 仲尼曰:“ 生无所息。

” 子贡曰:“ 然而赐

息无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

望其圹,则知所息矣。

” 子贡曰:“ 大哉死乎!君子息

焉,小人伏焉。

” 仲尼曰:“ 赐!汝知之矣。

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
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晏子曰:‘ 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
焉。

’ 死也者,德之徼⑤也。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
不知归,失家者也。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
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

又有人
钟贤世、矜巧能、修名..
誉、夸张于世而不知音者,亦何人哉?世必认为智谋之士。

此两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
与一。

唯贤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

②赐:子贡之名。

③圹:墓地。

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

9.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衣着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理解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分析:选 C。

非:责备。

10.以下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
切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 . (子贡 )乃仰而应 ( 林类 )曰
B.而 (人 )反以 (之 )为忧
C.( 子贡 )以 (之 )告 (于 )夫子
D.吾知其可与 (之 )言
分析:选 A 。

A 项应为“ (林类 )乃仰而应 (子贡 ) 曰” 。

11.以下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先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老婆,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怎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 .①④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③⑤⑥
分析:选 B 。

①认识不达观,⑤是对生的认识。

12.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或许正是人们忧愁的本源;超越生与
死来对待人生,或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由于迷恋这属于自己的独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勤相伴的,惟有死亡才是完全的歇
息和解脱,才能令人回到和睦平和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不论“狂荡之士”仍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错的,只有贤人材知
道要赞誉此中的哪一种人,反对此中的哪一种人。

分析:选 D。

D 项中“孔子”认为,不论“狂荡之士”仍是“智谋之士”都是 (有所 )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誉,只有贤人知道所赞誉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参照译文:
林类的年龄快要一百岁了,到了春季还衣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

孔子到卫国去,在野外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 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一试去问问
他。

” 子贡恳求前去。

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叹息道:“ 先生没有懊悔悟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 林类不断地往前走,仍旧唱歌不只。

子贡一再追问,他才仰着头回复说:“ 我懊悔什么呢?” 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散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老婆子女,此刻已经死来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 林类笑着说:“ 我所以快乐的原由,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

我少年时懒散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

到老了还没有老婆
子女,此刻又死来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

” 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
人人所憎恶的。

您却把死亡看作快乐,为何呢?” 林类说:“ 死亡与出生,可是是一去一回。

所以在这儿逝世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从头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同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争生计而忙繁忙碌不是脑筋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此刻的死
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 子贡听了,不理解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 我
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真这样;但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其实不完好完全。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烦,对孔子说:“ 希望能歇息一阵。

” 孔子说:“ 人生没有什么歇息。

”子贡问:“ 那么我也就没有歇息的时候了吗?” 孔子回答说:“ 有歇息的时候。

你看那空阔的旷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仿佛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向上的饭锅,就知道歇息
的时候了。

” 子贡说:“ 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歇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

”孔子说:“赐!你此刻已经理解了。

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殊不知道活着的劳累;都知道老年
的疲倦,殊不知道老年的安适;都知道死亡的可恶,殊不知道死亡是歇息。

晏子说过:‘ 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爱的人在那时歇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

’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

先人把死人叫做‘ 归人’ 。

说死人是‘ 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

向来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扔掉了家庭的人。

一个人扔掉了家庭,全部世上的
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扔掉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

有人走开了家乡,扔掉了亲人,
荒弃了家业,各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如何的人呢?世上的人必定会说他是放纵而疯狂
的人。

又有人全神贯注于盛世之治,自认为聪慧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各处侃侃而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如何的人呢?世上的人必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

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誉一个,反对一个。

只有贤人材知道什么该赞誉,什么该反对。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以下语段,用简短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 的圣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目不暇接的货摊后惊讶:“ 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钱钟书接见美国国会图书室,主管者指引观光藏书库,显得很喜悦。

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 我亦充满诧异,诧异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要表达的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个追求精神境地的人要安于简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豪华。

(2)书本永久读不完,只有擅长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14.依据下边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好。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同样 )
智者的考虑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或许极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
水渠,由此经过的水或许好多,却股股污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刺骨的忠言好似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但能对症除病;奉迎的密语如同
含有毒药的美酒,只管甜美爽口,却会慢性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