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湾里一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案
一、指导思想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二、德育渗透的原则
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
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三、德育渗透的途径
1. 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学科学习渗透
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
德育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情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4.结合课外活动渗透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
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育人质量。
四、具体措施
1.学科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搞清各学年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同时理清各段各级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了解某段某级中的哪些因素可以进行那些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就可以有序有效地在进行知识、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了。
从而也使德育渗透学科教育先后的一致性得以保持,实现了育人功能的梯度。
2.增加德育渗透的信度,还要进行的程度和范围,把握该讲的内容应讲到何种程度何种范围,做到根据学段德育的总任务,把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讲到适当妥贴的程度,避免“粘贴式”、“淡化式”,以增强德育渗透的信度。
3.为了把德育渗透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认真研究考评督促手段,以检查德育渗透实现的效果。
在教学目标中,应明确列出德育渗透的任务。
使教有所依,测有所据,才能学有所得。
其次还应加强效果的检测才能使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德育渗透的效度。
4.指导学生悟道时要忠于教材原意,准确把握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有些文章没有明确点出道,而是暗含在文章的字里含间中,悟准这类教材的道,必须依据语言文字,透过具体内容去领悟,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体查文中之情,品出言外之意,做到悟道有准度。
南昌市湾里一中
201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