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谓、当涂、以、岂、孰若、但、涉猎、及、见事”这九个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3)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生参照注释及相关资料,师提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异同,扩充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剪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寝食难安,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我班里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基础差,况且将来又考不上大学,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从你们学生的角度帮老师想想办法,该怎么劝劝他?(生答,献计献策)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劝学的?(展示课文标题《孙权劝学》)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 多层次朗读(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二步:读出句意。
第三步:大声朗读。
第四步:读出语气。
四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师示范朗读,生听读并确认字音。
(2)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学生试读。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翻译五字法(回顾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学生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自译课文。
(2)翻译课文。
要求:每小组各译一句,每句两人,一人念句子,一人翻译。
先译关键字、词,再译句子。
五答疑解惑
1.题目为《孙权劝学》,孙权是在劝谁学习?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效果如何?你从哪里知道的?
六、分角色朗读
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再次理解文章内容。
七、小试牛刀
即兴创作:吕蒙是怎样学习的?
八、探讨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十、课堂小结
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古人劝学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让我们牢记古人的经验教训,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吧!
十一、作业:
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原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吕蒙治学——蒙乃始就学鲁肃叹学⎩⎨⎧⎭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结友而别印证变化学必有得秉烛未晚 课后反思:
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
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课本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翻译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兴说话的能力及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学习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