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散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课堂散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学中就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奇”“异”在何处,“独绝”又如何体现的。

整节课,基本上是采用答疑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上有不少思维的火花迸溅,兹记于下。

一.是谁在“任意东西”
讨论开始,先是课代表同学说她关注到了文章中的几处数字。

“一百许里”“千丈见底”“千百成峰” “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等。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

除了第一处的里程计算是实指之外,其余都是虚指。

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经常用“三”“百”“千”“万”等数字来表示多。

“千丈见底”“千百成峰”自然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极显水之清澈与山之动态;“千转不穷”“百叫无绝”也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同时较好地运用数字对仗,体现了骈体文音韵和谐的特点。

接着是同学说到第二段的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直接地正面地写水之请,“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间接地侧面地写水之清,而这几句话都是写水的静态;接着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是写水之急,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的。

引起学生兴趣的,是对于“任意东西”的解释,课本上的解释是“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其主语不太明确,到底是床上的人可以随意控制小船的方向,还是水流本身就是方向不定,这个在注释里头看不出来。

于是有了两种意见。

再去读课文,有同学从“从流飘荡”四个字里看,看到作者是顺着流水飘荡的,看来方向是由水流决定的。

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情况下,肯定是水流带着船只转向的,人就是想“任意东西”也不可能。

但也有同学反对,他们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时候,水势其实是很平缓的,这个时候,漂流者自然可以“任意东西”,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当然,反对的同学说,凡是这种情况下,水必然不太深,富春江上游,相对平缓的地方并不多。

课文下面写到的山景中,多处突出山势的险峻,山险则水必疾,所以“任意东西”应当是舟随水转,才有意趣。

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学生自己达成了基本的“当下共识”,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且都表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身心自由的乐趣。

二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
文章第一段的总起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是文章的顺序却是先写“异水”,后写“奇山”,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以前和学生讨论过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一般顺序,对于理解这个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学甲说,作者是坐在船上“从流飘荡”的,身边都是水,近距离观察的也是水,当然从水写起。

同学乙说,水在低处,山在高处,人本身也在低处,由低向高理所当然。

学生说得不错,老师充分肯定,也引导大家再往下思考,这两段文字中,写水的内容文字较少,写山的内容文字较多。

一般说来,作者总是倾向于将更为重要的内容放在后边,何况,还要在写“山”之后引出本文“爱慕自然,避世归隐”的主题,这样的安排就更合理了。

因为,如果归隐的话,总不能长期做“水上漂”吧,还是要“隐于深山”的呀。

谈到了文章的结构,又引出两个小问题,一是开头的“从富阳到桐庐”,许多评价中都说作者是写错了,应当是从上游到下游。

不过,一位安吉籍的同学认为,作者吴均是安吉人,与富阳毗邻,看来也曾在富阳住过。

所以,从自己的住所写到自己出游之所,也是很自然的笔触。

二就是文章最后一句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应当是写“奇山”的内容。

我们从原文看,是从高到底,从外到内的顺序。

(从高峰到林泉,到林内猿鸟。

)然后自然发出人生感慨。

而这一句话,应当是在写完高峰之景之后出现的。

为什么写在文章的末尾?如果是某些解释说的那样,是“峰回路转又起波澜”,是不太让人信服的。

因为这篇短文其实章法是非常严谨的,从开头的总起与后面的逐一照应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讨论后,认为很大可能是后人传抄的讹误。

——这种疑惑,前人就提出过,我们借此讨论,也可以培养大家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

这样,有思考有欢笑,学生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作者的思路,如果他们自己写文章,在动笔构思的时候,想必也会有所启发。

三.人人都是陶渊明?
去年上过类似的一篇课文,《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为“山中宰相”的他,不愿出仕,于是向劝说他出山的谢中书写了一封信,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绝意仕进的心理。

再看这篇文章,吴均的心态和陶弘景是一样的吗?我注意到学生手上的一些辅导书,几乎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似乎大家都是陶渊明。

其实,即使不去探究个人的历史情况的差异,就是从文章内容的封闭含义来看,吴均的心态并不是用那么简单的“鄙弃名利”可以概括的。

在写山水美景的内容上,陶弘景的文章更加空灵,更加超脱,全文中以自然景物为主,表现的是自然的生机与心灵的感悟。

而本文则自始至终有一个“我”存在,显得世俗化和人性化一些。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未必是一种严厉的批评,更可以理解为一种面对此情此景的感悟,甚至也有自嘲的意味。

这种形式,在古人诗文中是极为常见的。

我们不必将每一个写山水田园的人都变成陶渊明。

即使决绝如陶弘景,也是经常为武帝出谋划策,人称“圆通处士”;更何况相对处于社会低位的吴均,也曾多次出仕,侍奉于权臣和帝王左右。

他们两个人都不是陶渊明,而文学是人学,最重要的,是写成独特的“这一个”。

小结
上面这几点内容,是课堂讨论的叙事。

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弊病,一是“死于章句”,只是操练字词句,二是“毁于清议,打造空中楼阁。

(我的这个提法,也被报刊采用过。


我个人的做法,就是尽量找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话的欲望,这样,就自然连带解决了章句及思想的问题。

这节课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