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针灸/熏炙整饬/敕造蹊跷/下自成蹊
B . 佝偻/龃龉倜傥/孝悌捭阖/稗官野史
C . 债券/缱绻创伤/怆然拘泥/泥牛入海
D . 殡葬/摒弃商贾/蛊惑冈峦/力能扛鼎
2. (2分)(2020·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知往往是寂寞的,他最先看到问题的所在;但先知的伟大就在于能够忍受寂寞,并在寂寞中踽(yǔ)踽独行,不因他人的漫骂和攻讦(jié)而隐瞒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B . “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国际合作的成果:13台载(zǎi)荷(hè)中4台是与德国等国家合作的,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则保障了它安全渡过月夜。
C . 当你面临无法逃遁(dùn)的困感时,网络上千篇一律的爆款“鸡汤”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你抛弃卑鄙(bǐ)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D . 个人史是汇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细流,哪怕只是一个少年只(zhī)言片语的勾沉,也是重建被遗忘与被毁坏的偌(nuò)大历史的一砖一瓦。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既不能矫枉过正,又不失责任担当。
②《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敏感题材,说真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能够让观众甘之如饴。
③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一时间石破天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④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逐渐明确,加上中国呼之欲出的碳积分政策,一些长期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竞争对手将开始行动。
⑤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年老的诗人用豪迈的话语向朝廷表明自己守卫国土的热情,其爱国之心昭然若揭。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④⑤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的孤柏嘴,是南水北调工程中资金投入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立交规模最大、时间限制最严的控制工期工程。
B .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泰华等发明的“甘薯蛋白及其生产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能显著减少甘薯淀粉加工废液中的有机物含量。
C . 造成中国近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大、气象条件不利而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机动车及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等对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所致。
D . 尽管和田地区经历了12日发生的强地震,但这几年来,和田地区各中小学的校舍是按照抗震安居房标准修建的,2014年2月22日能如期开学。
5. (2分) (2016高三上·成都期中)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
近些年来,②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③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④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⑤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⑥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6. (6分) (2017高二上·和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
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
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 . “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
C . “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 . “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 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 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
D . 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7.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改不完的《窦娥冤》
郭启宏
关汉卿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窦娥冤》是他最深刻、最辛辣、最具战斗性的一部作品。
历来改编之作,移宫换羽,不知凡几了!谁能解得关氏真髓?我满怀虔诚并力图创造性地解读这一经典文本,不存丝毫解构颠覆之心。
一解“感天动地”。
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命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而这起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一种写照和典型化。
在窦娥思想变化的脉络里,她起始相信官场有公道,毅然打官司,桃杌判案后,清官的幻想破灭了,“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痛快淋漓的这一曲《滚绣球》里,中间四句显然是关汉卿借题发挥,借着咒天骂地,矛头指向整个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嗣后,顽强的个人意志使窦娥又寄望于天地鬼神,这个天地仍是人间,她相信公道在人心,这便是“三宗愿”——血溅白绫、六月飞霜、三年大旱。
我们很难用现代创作方法去框套前人,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毋宁说是表现主义,一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瘟疫乃上天示警,罪愆是“杀父娶母”,所谓超现实的预言即是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平必定殃及所有人。
感天动地的“感”与“动”,原本是关汉卿与天地对话的具象化,他希望天地遵循公理和正义。
令人深思的还有窦天章这个人物。
为窦娥翻案若非天地鬼神似无可能,窦天章应该有个艰苦卓绝的翻案历程。
因为身处“九儒”,关汉卿直面现实时难免有所迂回,他赋予窦天章一个“朝廷钦差、带牌走马、肃政廉访使”的身份,把窦天章理想化,也使这个“艰苦卓绝”简约化了。
作家似乎并不相信清官的存在,他有意安排了窦天章与窦娥的父女关系,或问,倘不是自己的女儿,窦天章能为窦娥翻案吗?
二解桃杌、张驴儿。
关汉卿为楚州州官起名桃杌,桃杌即梼杌,并不是州官的本名,是古代传说“四凶”之一,命名颇有深意,这是类型化的恶人。
关氏要控诉的是整个社会,他采用一种有别于其他题材的表现方法,即类型化
写作。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模式:元凶是梼杌;张驴儿是畜生;窦天章本来天章云锦;娥乃美好女子;端云义含祥瑞;蔡婆只有夫家姓氏;赛卢医纯属反讽的诨号;张父写作孛老,系老男人之角色名;差人叫张千,倘有第二位,必李万无疑;其他人如祗候、祗从、监斩官、公人、刽子、解子,也只有职业上的区分。
也许因为《窦娥冤》对社会环境的批判更为直接、更为有力,作家采取的方法与手段也就更为特殊。
从作家主观意图看,元凶梼杌的结局必定会失败的,作家必须给观众一个“长吁”的空间,如同郑板桥《沁园春》写恨——“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泼皮张驴儿,有人揣想他可能是个蒙古人——章闾,享有征服者的特权。
我以为张驴儿更有可能是冒充蒙古人或色目人的汉人泼皮,若后世“吃教”的假洋鬼子。
剧中张驴儿父子硬是住进蔡婆家,蔡家婆媳不敢轰赶,张驴儿何以如此枭横?似乎只有特权可以解释。
当然,在纲纪废、律令弛的社会环境里,泼皮枭横的现象司空见惯,更何况有着一等人二等人背景的泼皮!这般设想,能否符合关氏原意,不得而知,清代阳湖派首领张惠言说过,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作此思?此之谓也。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窦娥冤案案情并不复杂却被判死罪,这也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B . 窦娥起始相信官场有公道,被冤判后清官幻想破灭,只能寄望于天地鬼神,相信公道在人心。
C . “三宗愿”造就了“感”与“动”,是关汉卿与天地对话的具象化,窦娥也希望天地遵循公理和正义。
D . 为窦娥翻案若非天地鬼神似无可能,关汉卿根本就不相信清官的存在,他有意安排了窦天章与窦娥的父女关系。
倘不是亲生女儿,冤案难翻。
E . 关汉卿要控诉的是整个社会,他采用一种有别于其他题材的表现方法,即类型化写作。
(2)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什么方法?简要分析。
(4)文章说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一种写照和典型化”。
请说说“普遍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8. (10分) (2017高三上·寻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
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 .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这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9. (21分)(2020·静安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嗣业传
①李嗣业,京兆高陵人。
长七尺,膂力绝众。
开元中,累功为昭武校尉。
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①,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高仙芝讨勃律②,署嗣业陌刀将。
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
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
”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
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七八。
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③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
”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
事之济否,固在卿辈。
”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③。
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贼值,类崩溃。
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④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
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遂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
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
”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
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
进收东都,嗣业战多。
⑤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④,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
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
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给灵舆护还在所。
葬日,使中人临吊,中朝臣祖泣,茔给扫除十户。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选自《新唐书》卷一三八,有删节)
【注释】①陌刀:唐代长柄刀的一种。
②勃律:古国名,在今印度。
③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怀恩。
唐朝中
兴名将。
掎角:从两方面夹攻敌人。
④耄:疲劳。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嗣业尤善________
②虏不虞军至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阵于香积祠北()
A.战斗队形 B.列阵;布阵
C.阵地;战场 D.成群结队貌
②赠武威郡王()
A.送给B.以殉葬用品送葬
C.送走;驱除D.赐死者以爵位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4)对第⑤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B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C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D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5)第③段画线句表现了唐肃宗对李嗣业的________、________。
(6)按照示例,分析李嗣业的言行对塑造其形象的作用(选择李嗣业的另外两个特点进行分析)。
[示例]第①段写其善用陌刀,第②段写与勃律交战“立大旗走险”,第⑤段写其多次奋勇冲杀,功劳为众军之冠,死前仍呼喊杀敌: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的英勇作战、战功卓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