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例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
———以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例究
吴开军,李丹霞
(广东财经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摘要: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研究有利于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以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三个维度对古镇居民的旅游感知进行相关分析,并从社会人口特征角度对影响居民感知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最后总结古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并针对古镇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居民感知;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8)04-0069-08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破坏了不少传统古村落。

为保护古村落,截止到2016年,已公布有6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个[1],这为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与空间载体。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古村落凭借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开始受到旅游者青睐,成为新兴旅游热点之一。

但早期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因经验不足遗留下很多问题,企业只关注有形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忽略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开发者、经营者、政府、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经济矛盾,这阻碍了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相关利益者之一,居民的态度直观反映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对研究古村落旅游十分重要。

本文以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居民感知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国外方面,Doxey提出旅游地居民的愤怒指数理论,把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变化分为4个阶段:热情、漠然、厌恶和对抗[2];Butler提出了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把旅游地的演化分为6个阶段: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并得出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会由积极转为保守的结论[3];Chon提出了游客满意度理论[4]。

伴随着居民感知相关理论的出现,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评估指标体系也日渐成为研究重点。

Kim、John AP、Crompton提出两因子评估尺度结构。

而后,Madrigal在两因子基础上加入不动产价值因子。

1994年,Lankford和Howard 提出了一套新的评估尺度,包含了2个因子大类,由27个变量指标所组成,但AP和Crompton认为此量表中的指标与实地调查关联性不强,因此建立了TIS模型,提出了一套包含7个因子大类、35个变量指标组成的旅游影响系统[5]。

Jafari总结了国外学者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积极的经济影响研究分析为主,70年代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才成为了热点,80年代后环境影响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
第20卷第4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4 2018年11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8
①收稿日期:2018-07-0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协同供给体系研究”(批准号:18BJY19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批
准号:GD17XGL4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品牌共建系统构
建及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2018A03031355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高质量发展观引领下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协同发展互利合作机制及效应研究”(批准号:2018GZYB76)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吴开军(1973—),男,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研究中也更加突出系统观点和均衡方法[6]。

国内最早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的学者是刘振礼,他以河北野三坡景区为案例,研究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造成的社会影响,得出旅游发展给居民带来的社会影响正面感知为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最为突出[7]。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陆林对皖南旅游区居民旅游感知的调查研究,其探究了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性质和程度[8]。

进入20世纪后,居民旅游感知个案研究开始盛行,多以古村落、海滨、海岛、农家乐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一些了研究成果。

如章锦河以黟县西递为例,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了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9];吴忠宏等以澎湖列岛为例,研究了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态度[10];黄玉理以平遥古城为例,讨论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11];蔡碧凡等以浙江衢州市七里乡为例,研究了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12]。

国内现有的研究以理论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

另外,研究个例类型单一,目前已涉及到的领域有古村落、海滨、海岛、农家乐等,大部分集中在江南水乡,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主,对于快速城市化地区古村落居民旅游感知研究很少。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沙湾古镇,是广东省会广州市的一个古村落,属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古村落,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古镇附近居民对当地旅游影响的感知情况与态度,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与环境影响;二是居民基本信息收集,主要是居民社会经济情况与居民人口统计学情况。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7年2月27号至3月5号,共发放纸质问卷80份,回收7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7份;共发放网络问卷50份,回收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6份。

综合以上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3份,有效率为95.35%,回收效果良好。

三、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表1统计了本次调查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被调查者是目前居住在古镇的123位居民,包括本地居民与外来居住者。

被调查者是随机抽取的。

从结果来看:性别上女性稍多;年龄集中在21-50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占样本数的71.6%;从事古镇旅游业相关行业比例较低;家庭总收入与古镇旅游相关的少,67.5%的居民表示小于等于10%,甚至为0。

被调查者中本地居民占63.4%,外来人员占36.6%;接近6成人在此居住时间超过了15年;
59.4%的人居住在主要游览线路300米以外。

表1 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统计项构成频数
有效百分
比(%)性别
男4536.6
女7863.4年龄
20岁及以下108.1
21-30岁5343.1
31-40岁3125.2
41-50岁1310.6
51-60岁75.7
60岁以上97.3文化程度
小学及小学以下75.7
初中2822.8
高中或中专3730.1
大专及以上5141.5职业
与古镇旅游相关工作2318.7
非旅游相关工作10081.3
月收入
1500元以下2217.9
1500-3000元(不含3000)4335.0
3000-4500元(不含4500)3427.6
4500元及以上2419.5
旅游收入
占家庭总
收入比重
≤10%8367.5
10%-40%(不含40%)3024.4
40%-70%(不含70%)54.1
≥70%54.1沙湾本地
居民与否
居住在沙湾的外来人员4536.6
沙湾本地居民7863.4
·07·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居住时间5年以内
2822.85-10年
1613.010-15年
7
5.7
15-20年1713.820年以上
5544.7房子与古镇主要游览线距离位于主要游览线路上
1512.2100米以内1814.6100-300米1713.8300-500米2923.6500米之外44
35.8
(二)因子分析
1.信度及效度分析。

运用SPSS 进行量表稳定
性及可靠性检验,科隆巴赫α系数为0.847(大于0.7),信度非常可靠。

进行巴特利特检验进行效度分析,KMO 统计量为0.816(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概率为0.000(小于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

借助SPSS 软件通过因子分析,
将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部分变量进行正向
化处理,利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最后计算出综合因子得分。

由结果(表2)可知,可以将28个变量归为7类因子,各因子贡献率详见表5,累计贡献率为66.578%。

问卷设计的问题较多,累积贡献率相对较低,属于正常现象。

表2 总方差解释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累积贡献率%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贡献率%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贡献率%17.18525.66225.6627.18525.66225.6624.45715.91815.91824.80617.16542.8274.80617.16542.8273.55512.69728.61531.7696.31949.1461.7696.31949.1463.04010.85739.47241.5575.56054.7061.5575.56054.7062.83610.12849.60051.1834.22458.9301.1834.22458.9302.3538.40458.00461.0853.87462.8041.0853.87462.8041.2784.56362.56771.0573.774
66.578
1.057
3.774
66.578
1.123
4.011
66.578
8.9013.21969.7979
.891
3.18472.98110.7952.83975.81911.7862.80678.62512.6402.28480.91013.5762.05682.9661
4.5221.86684.8311
5.5051.8038
6.63416.4951.76788.4011
7.4471.59589.9951
8.4171.49091.4861
9.3621.29492.77920.3331.18893.96721.3061.09295.059
22.260.92995.98823.240.85796.84524.215.76997.61525.201
.71698.331
·
17·第20卷第4期
吴开军,李丹霞: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
26.171.61198.942
27.163.58199.523
28.134.477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通过因子分析后得到的成分矩阵a如表3所示,对7类因子进行分析,可将因子1命名为文化娱乐指标;将因子2命名为治安环境指标;因子3命名为生活质量指标;因子4命名为公共及就业指标;因子5命名为收入指标;因子6命名为总体感知指标;因子7命名为房地产价格指标。

各因子解释详见表4。

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成 分
1234567 X15促进了文化交流.806
X16提高了居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802
X14有利于古村落历史风貌(建筑、文物等)的保护.790
X13有利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于传承.769
X11提高当地的知名度.613
X12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606
X10增加了居民休闲娱乐机会.456
X17交通更为便利.452
X21居民与游客冲突增多.798
X22犯罪和不良现象增多,治安恶化.796
X23破坏古镇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765
X24破坏古镇的宁静氛围.701
X25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576
X9增大居民贫富差距.782
X18生活空间拥挤.773
X7当地物价上涨.746
X19当地商铺林立,商业化气息太重.608
X27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严重.512
X20干扰居民正常生活.499
X5增加了本地的财政收入.676
X26改善了公共基础础设施.667
X6买卖东西更加方便.654
X4增加了就业机会.571
X1增加家庭收入.830
X2增加本地居民收入.710
X3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692
X28旅游发展对居民而言利大于弊.656
X8当地土地、房租价格上涨.897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旋转在8次迭代后已收敛。

·27·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表4 因子分析
因 子变 量命 名解 释
因子1X10增加了居民休闲娱乐机会
X11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
X12提高了居民的自豪感
X13有利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X14有利于古村落历史风貌(建筑、文物等)的保护
X15促进了文化交流
X16提高了居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
X17交通更便利
文化娱乐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中文化娱乐方面的感
知因素
因子2X21居民与游客冲突增多
X22犯罪和不良现象增多,治安恶化
X23破坏古镇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X24破坏古镇的宁静氛围
X25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
治安环境
旅游环境影响关于治安环境方面的感知
因素
因子3X7当地物价上涨
X9增大居民贫富差距
X18生活空间拥挤
X19当地商铺林立,商业化气息太重
X20干扰居民正常生活
X27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严重
生活质量
旅游经济影响与旅游环境影响中有关居
民生活质量的感知因素
因子4X4增加了就业机会
X5增加了本地的财政收入
X6买卖东西更加方便
X26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及就业
旅游经济影响中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及就
业情况的感知因素
因子5X1增加家庭收入
X2增加本地居民收入
X3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收入
旅游经济影响中涉及居民收入情况的感
知因素
因子6X28旅游发展对居民而言利大于弊总体感知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感知因素
因子7X8当地土地、房租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旅游经济影响中房地产价格的感知因素
四、沙湾古镇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分析
(一)沙湾古镇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1.古镇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表5是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结果,结果显示正面感知较为强烈,赞同旅游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当地财政收入均在50%以上。

同时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等方面的负面感知也十分强烈,这可能是旅游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成本,也可能是居民将通货膨胀误认为是旅游发展结果。

当然,成本增加的同时,收益也在增加,虽然只有29.27%的人赞同旅游发展增加家庭收入,但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的均值为3.41,说明大家还是更认同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37·
第20卷第4期 吴开军,李丹霞: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
表5 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影响变量平均值标准差赞成率(%)反对率(%) X1增加家庭收入2.901.30829.2736.59 X2增加本地居民收入3.411.07846.3420.33 X3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3.491.08255.2816.26 X4增加了就业机会3.421.08652.8518.70 X5增加了本地的财政收入3.681.11167.7912.20 X6买卖东西更加方便3.491.11253.6617.07 X7使当地物价上涨3.671.03056.919.76 X8使当地土地、房租价格上涨4.123.75467.798.13 X9增大了居民的贫富差距3.221.09035.7723.58
2.古镇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结果(见表6)显示,居民的正面感知十分强烈,负面感知几乎没有。

在旅游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有利于古村落历史风貌(建筑、文物等)的保护等方面,居民的赞同率均达到80%以上。

表6 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影响变量平均值标准差赞成率(%)反对率(%) X10增加了居民休闲娱乐机会3.751.07666.6711.38 X11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4.28.89982.934.07 X12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3.73.97656.915.69 X13有利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33.81686.993.25 X14有利于古村落历史风貌(建筑、文物等)的保护4.24.86982.114.07 X15促进了文化交流4.05.98273.987.32 X16提高了居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3.92.93769.114.88 X17使交通更便利3.481.15555.2821.95
3.古镇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

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结果(见表7)显示,居民的正面感知较负面感知强烈。

50%以上的人认为旅游的发展没有造成居民与游客冲突增多、影响治安、破坏传统文化。

73.17%的人认为旅游发展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营造出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旅游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商业化太重,这一项赞同率达到43.09%,是旅游环境负面影响中最高的。

表7 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
影响变量平均值标准差赞成率(%)反对率(%) X18生活空间拥挤3.151.17835.7725.20 X19当地商铺林立,商业化气息太重3.391.01343.0917.89 X20干扰居民正常生活2.771.02321.1436.59 X21居民与游客冲突增多2.461.01813.8255.28 X22犯罪和不良现象增多,治安恶化2.311.05711.3859.35 X23破坏古镇古朴的民风民俗及传统文化2.421.10913.0156.91·47·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X24破坏古镇宁静氛围2.611.09920.3346.34 X25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2.831.04625.2026.83 X27环境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严重2.861.14828.4633.34 X26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3.911.02473.1711.38
(二)沙湾古镇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分析
本文对沙湾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在不同人口统计学与社会学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所有负面影响得分均已正向化,也就是说,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对该项的正面感知越强烈。

从表8可以发现,古镇的社会学特征与旅游影响感知是相关的。

女性的旅游感知总体均值稍微高于男性,体现在对经济影响与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上。

在“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经济影响中,女性的感知均值达到3.5以上,高于男性。

而男性在“改变生活习惯”、“干扰正常生活”等陈述项上,负面感知较女性强烈。

另外,男性更对环境感知也更强烈,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古村落历史风貌的保护”等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均值均到达4.4以上,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旅游影响正面感知越强烈,但60岁以后逐渐削弱。

51-60岁的居民对旅游经济感知呈现两极化。

对旅游发展“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等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陈述项的均值均高于其他年龄阶段,但对于经济影响的负面感知,如“物价上涨”、“土地、房租价格上涨”的均值得分只有1.86与1.57,这可能是年龄越大,对通货膨胀更敏感造成的。

60岁以上的居民对环境影响正面感知更强烈,在“使居民与游客冲突增多”、“治安恶化”等感知上均为正面感知,感知均值均为3.89,说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旅游发展并没有使环境恶劣。

中青年则更关注经济影响,就居民反映,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居民收入甚微,农民在年末会有分红,而居民与外来居住者没有,增加的就业岗位也少,仅少数居民参与其中,因此,中青年对于旅游发展对个人带来的经济收益呈现负面感知。

文化水平越高,对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感知越理性,但在总体感知均值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感知均值更低,深入了解得知,沙湾古镇旅游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少,类型局限,比如环卫工人、售票员等,不能吸引高学历居民,他们大都外出工作,因此对古镇影响感知均值较低。

而学历较低者常年生活在此,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强于他人。

表8 不同社会学人口特征居民对旅游影响
感知均值差异
社会人口特征旅游影响感知均值性别
男3.43
女3.44年龄
20岁及以下3.34
21-30岁3.42
31-40岁3.42
41-50岁3.44
51-60岁3.65
60岁及以上3.52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3.33
初中3.50
高中或中专3.55
大专及以上3.34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沙湾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可归纳为七类因子。

基于所收集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沙湾居民七大旅游感知影响因子,分别为“文化娱乐”、“治安环境”、“生活质量”、“公共及就业”、“收入”“总体感知”及“房地产价格”。

其中“文化娱乐”因子方差贡献率最高,这个因子代表了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中文化娱乐方面的因素,说明这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2.沙湾古镇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正面感知高于负面感知。

虽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社会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有所差异,但大体上仍保持着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被调查者仅有4.88%的居民表示不欢迎游客,仅约1成居民不赞同“古镇发展旅游利大于弊”,说明没有形成明显的憎恨者。

3.居民对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正面感知略高
·57·
第20卷第4期 吴开军,李丹霞: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
于经济感知。

沙湾古镇旅游业发展并没有明显影响
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古镇游客人流量只在周末与节
假日有明显提高,工作日人流量少,造成的环境影
响也只是体现周末节假日噪音与交通拥挤上,仅有6.5%的人认为游客人数应加以限制。

居民大都表示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也对古镇的古建筑群起到保护的作用。

经济影
响方面,居民认为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不够完善,
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并且缺乏宣传与合理的开发管
理,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因此对经济影响正面感
知不强烈。

4.大部分居民对沙湾古镇旅游发展现状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居民对沙湾古镇旅游发展现状不满意,认为古镇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餐饮、游乐设施、住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开发思路有局限。

(二)基于沙湾古镇居民感知的旅游发展对策
1.增设文化娱乐项目,提高居民参与度与经济感知。

增设更多文化娱乐项目,可以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增加其对旅游业的经济正面感知,从而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以达到管理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对沙湾古镇旅游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还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设备,以增强了沙湾古镇的旅游吸引力。

2.深入挖掘古镇文化,打造沙湾古镇文化旅游圈。

沙湾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深度挖掘沙湾古镇的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沙湾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将沙湾古镇打造成文化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目的,形成古镇旅游文化产业链,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经济正面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

同时,应联合周围旅游景点,设计文化之旅线路,打造以沙湾古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圈。

3.管理企业携手政府、居民,打造沙湾古镇旅游新热点。

古镇的管理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沙湾古镇旅游发展生命的长度。

沙湾古镇开发管理项目目前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很多旅游项目无法进行,宣传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古镇管理企业应积极招商引资、完善管理机制、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沙湾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让沙湾古镇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政府方面,一方面应在政策上对沙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给予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又应该建立完善的旅游影响监督和评估系统,定期对该公司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估,避免旅游开发对古镇传统文化以及旅游资源造成破坏,降低居民旅游感知的负面影响。

总之,让沙湾古镇旅游发展走可持续道路,是沙湾古镇开发有限公司、沙湾政府与沙湾居民应有的共同目标。

协调好企业、政府与居民三者的关系,打造沙湾古镇旅游新热点,将达到多方共赢,使沙湾古镇旅游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参考文献:
[1]卢爱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类型及其价值[J].统
计与管理,2015(5):101.
[2]Doxey G V.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C]//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Six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Diego,1975.
[3]BULT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4]CHON K.Understanding Recreational Travelers.Motiva⁃
tion,Attitude and Satisfaction[J].The Tourist Review, 1989,44(1):3-7.
[5]LANKFORD S V,HOWARD 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21(1):121-139.
[6]JAFARI J.A Systemic View of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Tourism[A].I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Outdoors Tourism(Washington DC),1986:33-50. [7]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
刊,1992(3):51-60.
[8]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 [9]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
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5 -109.
[10]吴忠宏,洪常明,钟林生.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
之研究———以澎湖列岛为例[J].旅游学刊,2005(1): 57-62.
[11]黄玉理.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
知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124-128.
[12]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夏盛民.当地居民对“农家乐”
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 391-395.
[责任编辑 文 俊]
·67·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