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
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
化的词句
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三、描绘类
四、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五、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六、答题示例: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七、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八、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九、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
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
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十一、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二、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五、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六、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写方法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描写)……
角度类:正面(直接)描写和
侧面(间接)描写……
性质类:细节描写
写对象的特点,使
特点更鲜明,更具
感染力和表现力。

致)地再现(表现)……特
点,使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
力和表现力。

七、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八、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九、答题模式:
(1)从题目入手分析。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含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
“眼睛”
(5)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分析。

一抓点明(突出、深化)中心的句段,一般是开
头和结尾段;二抓议论句、抒情句。

(6)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

把文章的各部分(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
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等。

(7)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材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常用格式:
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议论文: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
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1、从塑造人物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①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
斥之曰“脸谱化”。

②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③“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④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⑤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

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然而,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

再往深里说。

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⑥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的“谱”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2)文中第④段作者为何要介绍生活中的“菜谱”?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答案】(1)“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谱”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2)采用举例论证,以生活中的菜谱为例,说明“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指标,有时很机械死板,要达到厨艺上乘,还在于把握火候,而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

借此引出舞台艺术中的“火候”,进一步强调恰当的火候可以把各种“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

(3)“有规律”是指标准、准则,“自由”是指创造性的发挥。

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谱”就是规律,而演员的创造就是自由。

演员只有不受“谱”的限制,创造地表演,才能把这些“谱”
用活,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获得艺术上的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第三段中的“‘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来概括作答。

(2)文章第4段介绍生活中的“菜谱”,论述了“谱”的具体内含——标准、准则,实践的“本”。

借此引出舞台艺术中的“火候”,进一步强调恰当的火候可以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根据文章叙写的观点,特别是文章第5段中的具体阐述来理解“有规律”和“自由”。

对于舞台艺术而言,“有自由”是指文章的“谱”——标准、准则,演员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准则,但又不要完全被“谱”所约束,应该创造地表演,才能把这些“谱”用活,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获得艺术上的成就。

作答时可重点结合“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谱”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⑵采用举例论证,以生活中的菜谱为例,说明“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指标,有时很机械死板,要达到厨艺上乘,还在于把握火候,而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

借此引出舞台艺术中的“火候”,进一步强调恰当的火候可以把各种“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

⑶“有规律”是指标准、准则,“自由”是指创造性的发挥。

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谱”就是规律,而演员的创造就是自由。

演员只有不受“谱”的限制,创造地表演,才能把这些“谱”用活,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获得艺术上的成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回答。

在回答时考生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答题要完整。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以及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做到“句不离篇”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

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

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

“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
就要去写功课了。

”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

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

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

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

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

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

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

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

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

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

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

”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

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

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

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

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

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

”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
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

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

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

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

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

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

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

”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注】①接力:方言,指点心。

②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1)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②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2)“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
(3)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我”?
(4)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5)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

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2)“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3)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
眼神。

作用: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1)①句“擂鼓”本义指用力击鼓的意思。

这里是儿子只是为了得到五毛钱,而机械地给“我”撞背,含有应付的意味。

②句“津津有味”指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这里是父子俩对“我”做的饭菜吃得很香。

(2)“粗糙”是因为母亲为了这个家辛勤劳作,手变得粗糙。

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温柔”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与关心。

(3)“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写出母亲的节俭;“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写出母亲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此题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

如,“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我却又想起”,就是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意味着接下来的回忆往事。

回忆结束,要有一句拉回到今天的句子,即“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故答案为:⑴ 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⑵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⑶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⑷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⑸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承上启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阐述词语的本义,再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辨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回答时要联系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相联系。

⑷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句子的内容在文本中找照应的句子。

再根据其具体的位置判断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