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模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1.A 2. B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 C (此项内容是材料二棕榈股份的做法,“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
5.(3分) D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黄汉权谈论关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之一,与“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不是同一概念。
)
6.(6分)
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洁净生活居住环境。
②提升城市功能带来先进便捷的生活条件,包括交通、体育、教育、旅游等设施。
③发展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评分标准:本题要求从生态环境、城市功能、经济效益三个角度分类作答,每条2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 A (B项肖飞没出息是父亲个人的想法,不是客观原因,父亲激他出去打工,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养他了;C项花馍滞销时,没有提到发不出工资,一些人离开时是拿了钱的,大娘不忍心看到肖飞尴尬,才劝一部分人留下来,未必是坚信他一定成功;D项优优第一次看到肖飞的花馍,只是好奇感兴趣,并不是一看到就产生拿到网上卖的想法。
)
8.(6分)
①兴趣爱好。
从小喜欢捏面团,还常常去学习观摩婶子大娘们做花馍,回来独自研究。
②执着精神。
父亲不支持他做花馍,逼他去打工,他没有放弃,工作之余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好。
(在竞争压力大,花馍滞销时,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依然坚持下去。
)
③创新精神。
花馍滞销时,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开发新样式,加入新鲜蔬菜水果汁调色等,生意好转。
④亲友支持。
女友优优不仅支持还提出合理建议,是他创业的动力。
(大娘没有离开,还劝其他巧手留下,在他事业遇到低谷时对他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
(评分标准:分条作答,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答对三条满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如天赋、管理精细化、产品质优等,在得分未满的情况下,每答出一条可给1分。
)
9.(6分)
①对未来事业踌躇满志,充满信心。
②对父亲终于理解自己的欣慰。
③对历经坎坷终获成功的感慨。
④对困难时理解支持他的亲友的感激。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探究题,答案相对开放。
要求必须答出第一条,给2分;②③④每条2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 A (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事遂已。
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
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
11.(3分) D (乡试在秋天举行,被称为“秋试”或“秋闱”。
)
12.(3分) C (“以死相谏”、“被处死”有误。
)
13.(10分)
(1)明成祖在北京时,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或: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被一些豪民破坏,明成祖就派邝埜前往调查。
(“或”,“廉视”,“为……”被动句,各1 分,句意2分。
采分点只作参考,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2) 皇帝驻扎在宣府,朱勇战败阵亡。
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派出重兵作为殿后。
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
(“车驾”、“次”、“败没”、“不报”各1分,句意1分。
采分点只作参考,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邝埜,字孟质,宜章人。
永乐九年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
明成祖在北京时,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明成祖就派邝埜前往调查。
大家认为将要大兴牢狱捕获人犯,而邝埜只是抓获一两个豪民就回来了。
上奏皇帝道:“南京百姓听到皇帝的命令非常震惊害怕,金融制度畅通了。
”南京金融制度被破坏一事得到了整治。
倭寇进犯辽东,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
皇帝命令邝埜追究查办,邝埜向皇帝陈说可以同情之处,皇帝为此宽恕了这些人。
营造北京时,服劳役的有数万人,皇帝命邝埜监查管理,那些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
宣德四年,赈济关中遭受饥荒的百姓。
在陕西任职较久,执行刑律、主持政事清明简约。
父亲去世守孝结束,朝廷提拔他任应天府尹。
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征取的田税全都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
正统十年晋升为尚书。
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埜向朝廷请示做好防备,又和朝廷大臣商议防备方略,请求增加大同的驻军,挑选有智谋的大臣
巡视西北边务。
不久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修筑京城的劳役,使他们得到休养来准备事情急迫时可以及时调用,当时朝廷没能采用。
也先进犯,宦官王振主张皇帝御驾亲征,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
诏书下达,邝埜上疏道:“也先进犯,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
陛下是国家的主人,为什么不重视自己。
”皇帝没有听从。
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之后,力请皇帝回朝。
王振十分愤怒,命令他与户部尚书王佐一同随皇帝大营出行。
邝埜在行军途中掉下马来几乎摔死,有人劝他留在怀来城就医。
邝埜道:“皇帝亲自出征,我怎么能借口生病按自己意思行动呢?”皇帝驻扎在宣府,朱勇战败阵亡。
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派出重兵作为殿后。
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
他就再一次到皇帝的驻地上奏请求班师。
王振大怒道:“腐儒怎么知道行军用兵之事,再讲就判你死罪!”邝埜道:“我替国家百姓说话,害怕什么呢?”王振命令身边的侍卫将他扶出大帐。
邝埜与王佐相对在帐中哭泣。
第二天,明军战败,邝埜被敌军杀死,时年六十五岁。
邝埜为人勤劳廉洁正直谨慎,非常孝顺。
他的父亲邝子辅做句容教官,教育邝埜甚是严格。
邝埜在陕西做官时间很长,想见一见自己的父亲,于是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
父亲很愤怒:“儿子做监察官,而父亲做考官,拿什么来防备别人的闲话?”急忙寄去书信责备他。
邝埜曾经寄给父亲一件衣服,父亲又回信责备道:“你掌管法律,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从哪里得到这件衣服,竟然用它来玷污我。
”把衣服包好之后交还给他。
邝埜拿着书信跪着诵读,哭泣着接受父亲的教诲。
成化初年,朝廷赐予邝埜“忠肃”的谥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 A(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
15.(6分)
①客居他乡。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②万方多难。
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③壮志难酬。
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④君主无道。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任答3点,层次要鲜明,有理有据,每点2分)
〖诗歌鉴赏参考译文〗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诗歌鉴赏参考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
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
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
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
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
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
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
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
”(《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唐诗别裁》卷十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特别注意“罔”、“殆”、“盈”、“豗”、“藉”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 B
18.(3分) D
19.(3分) D
20.(5分)示例:一条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中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
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精神了!
要求:①内容全面(2分)②关注表达主体,关注交流对象,表达语言口语化,浅显易懂(2分)
③语言生动、有趣(1分)
21.(6分)示例:年轻人,勇敢地实践吧,生活已树立阶梯,请你攀登!
年轻人,高声地歌唱吧,使命正吹响号角,请你引吭!
年轻人,大胆地抒情吧,梦想已织就锦绣,请你展开!
四、写作(60分)
22.
充分理解语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围绕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大核心素养。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关注时事与生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评分时综合考量学生的写作水平:见解、说理、结构及文句表现力(侧重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合适,而非单纯的文句华丽)综合给分。
】
结论与行文要求:
一.聚焦“宏大背景”与“立德树人”,体现“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
二. 事、言、思三者统一。
关于给分要求:
一.高分段:
(一)55—60分,要求:(1)有针对材料的结论与分析(2)①见解独到②说理深刻(因果、假设、推论)③文句有表现力④构思新巧。
(二)50—55分,要求:(1)有针对材料的结论与分析(2)①观点鲜明②论据丰富充实③说理严密④结构清晰。
二.中分段:
(一)45分左右,要求:(1)有针对材料的结论,分析过程薄弱(2)①围绕观点论证的过程中,论据较充实,说理较严密,结构清晰。
(二)40分左右,要求:(1)有针对材料的结论,分析过程缺失(2)①围绕观点论证的过程中,论据教充实,说理不够严密,结构较清晰。
三.低分段:
(一)30—35分左右,要求:(①600字左右②三要素具备③论证不够清晰④结构不严密。
(二)15—25分左右,要求:①字数严重不足(300—400)②结构不清(不能合理分出段落)③文体不明(表达方式运用失当)。
(三)10分左右,200字左右。
(四)5分,一个段落。
(五)标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