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讲义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讲义如下:
(五)输变电及广电通讯类
案例一安徽“皖电东送”西通道等500kV输变电工程
一、概述
(一)项目构成及规模
安徽500kV西通道输变电工程项目包括新建500kV变电所2座,新建500kV 开关站2座,扩建肥西变电所至六安变电所500kV间隔,新建500kV输电线路5条(淮南风台电厂经淮南开关站一六安变电所双回线路、六安变电所一铜贵变电所双回线路、铜贵变电所一宁国开关站双回线路、六安变电所一肥西变电所双回线路、宣城—富阳线路环入宁国开关站),线路路径总长526.6km,其组成及规模见表1。
本工程经过安徽省的淮南、六安、合肥、宁国、巢湖、安庆、铜陵、池州、芜湖和宣城10个市,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
(二)主要污染因子及环境保护目标
1.主要污染因子
根据输变电工程的性质及其所处地区的环境特征,经筛选分析,本工程运行期和施工期产生的主要污染因子见表2。
2.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全线除跨越长江铜陵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外,不跨越其他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在所址及线路沿线附近无重要的通讯设施及电磁场敏感设施。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对象主要为评价区内的居民点及学校,主、要敏感目标见表3、表4。
(三)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标准
1.评价等级
(1)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执行《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FF24—1998),按照该规范规定的电磁环境影响预评价的内容深度进行。
(2)声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虽然属大中型建设项目,但由于输变电工程噪声源强较低,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三级评价。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线路不经过生态敏感区,工程影响范围小于20km2,工程建设也不会使沿线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减少,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的规定,评价工作等级可从简,不作分级评价,仅进行一般分析。
(4)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土建工程量相对较小,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扬尘及施工噪声等影响范围较小,因此施工期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声环境评价等级均小于三级,仅作一般的环境影响分析。
2.评价范围
(1)变电所及开关站。
①工频电磁场评价范围:变电所及开关站所址中心半径500m区域。
②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变电所及开关站围墙外2000m区域。
③噪声评价范围:变电所及开关站围墙外100m区域。
(2)输电线路。
①工频电磁场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
②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m带状区域
③噪声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
3.评价标准
根据本工程所处位置的环境功能区划,经安徽省环保局确认的本次环评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电磁环境。
①((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
根据该规范的推荐值,以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工频磁感应强度以0.1mT(80A/m)为评价标准。
②《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 15707—1995)
输电线路在距边相导线投影20m距离处测试频率为0.5MHz,在80%时间、具有80%置信度,好天气条件下的无线电干扰不大于55dB(gV/m)。
变电所(开关站)参照执行该标准,即距变电所(开关站)围墙外20处(非出线方向)频率为0.5MHz的无线电干扰限值为55dB(1tV/m)。
(1)其他标准。
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V类,《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水未接入城镇排水系统)和三级(排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声环境:新建变电所及开关站噪声标准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执行,肥西变扩建噪声标准按3类标准执行:输电线路执行1类(农村地区)、2类(混合区)、3类(工业区):变电所及开关站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I类、Ⅱ类标准;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
分析:
主要特点:项目组成及规模描述清楚,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确定恰当,环境保护目标、评价等级、评价范围选择基本合理。
特别是环境保护目标以评价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并给出了居民区的人数、户数、位置以及楼房的结构和层数。
存在的问题:
(1)环境保护目标中应明确生态保护目标,特别是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作为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范围确定不规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Ⅲ/丁19—1997)的规定,本工程沿线距边线1.5—10km 范围内有7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且线路跨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定二级,评价范围为线路边线外2km。
(3)缺变电所(开关站)废水评价等级划分。
考虑到变电所(开关站)废水量少,旧子单一,评价等级为小于三级,仅作一般分析。
二、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
(一)工艺流程
输电线路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两个阶段,其
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点见图2。
(二)变电所及开关站
本工程新建变电所包括500kV六安变电所和500kV铜贵变电所,新建开关站包括淮南开关站和宁国开关站,同时,变电部分还包括肥西变电所扩建2个500kV出线间隔。
变电所及开关站工程建设规模见表1。
1.所址地理位置(略)
2.主要设备
变电所主要设备:750MV A主变压器、500kV出线、220kV出线、120~180MVar高压电抗器、60MVar低压电抗器、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
开关站主要设备:无主变压器、500kV出线、220kV出线、120~180MVar 高压电抗器、60MV ar低压电抗器、断路器、引线及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等。
3.所区总平面布置(略)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变电所(开关站)供排水
本工程各变电所及开关站用水主要用于消防、生活用水及绿化,用水量较小。
本工程四座变电所(开关站)均采用“打井”方式取水。
变电所(开关站)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变电所(开关站)人员编制按25人计,一天三班,日排生活污水约2m3/d。
所区生活污水、雨水均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采用二级生化处理装置,推荐采用WSZ-1型装置一套,处理水量为Q’1m3/h,埋地式布置。
生
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后回用于所区绿化,正常情况下不排放。
六安变及铜贵变主变压器下设有事故油坑,事故情况下的油污水经事故油池集中后,委托有资质单位集中回收处理,不排入环境水体。
6.噪声源强
500kV变电所运行期间的可听噪声主要来自主变压器、电抗器和室外配电装置等电器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噪声,主变噪声约75dB(A)。
开关站内无主变压器,主要设备为断路器、引线及隔离开关、电抗器等,其中电抗器设备声级在75dB(A)左右。
(三)输电线路
本工程输电线路基本情况见表6。
1.路径方案及走向(略)
2.路径方案选择原则
(1)避让重要军事设施、城市、镇区及规划区,满足地方城镇规划要求:
(2)避开较大的村庄及密集的民房,尽量避让工厂、砖瓦场及加油站等;
(3)注重环境保护,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淮南地区矿区资源、文物古迹保护单位等敏感区;
(4)路径方案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路径方案尽可能结合电网发展规划的需要,归并电力走廊;
(6)路径方案尽可能少占土地减小线路通道,节省土地资源;
(7)路径方案尽可能与沿线规划或在建的其他项目相互协调:
(8)对于跨长江、淮河采用大跨越方案,避免对通航、江堤的影响。
3.杆塔和基础
(1)杆塔。
为压缩线路走廊宽度,减少土地资源占用,本工程线路采用同塔双回路紧凑型杆塔和鼓型排列塔(图3)。
(2)基础。
根据本工程的地质、地形情况,基础型式主要以斜柱式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为主;低山丘陵地段,基础型式考虑尽量利用原状土的良好性能和较高的承载力,对岩石露头或覆盖地很薄且岩石整体性较好的塔位,采用岩石嵌固基础,覆盖地较厚的采用掏挖式基础;对于线路所经的圩区、河流跨越的两岸、无法避让的鱼(池)塘等软弱地基段,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4.路径协议
本工程建设单位已取得所址及线路沿线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同意路径方案的文件。
同时还分别到沿线各县市的军分区、水务局、林业局、文物局、电信局、广电局、联通公司等单位收集了有关资料并在线路路径选择过程中予以考虑。
5.输电线路交叉跨越
本工程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有铁路、公路、河流、电力线、通讯线等,其主要跨越原则如下:
(1)导线对地交叉跨越物的最小允许距离满足《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要求。
(2)边导线外侧5m范围内有人居住的房屋及虽不住人但为易燃房顶的建筑物应予拆除。
(3)边导线外侧5m范围内无人居住且屋顶为耐火材料的建筑物和边导线外侧5m以外的建筑物,能够满足导线最大风偏位置,对建筑物的净距大于8.5m 和地面m1处的最大未畸变电场强度低于4kV/m时,可以不拆。
(4)送电线路通过林区时,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减少树木砍伐量,本工程设计将考虑抬高架线高度,以高跨方式通过林区,原则上对树木不砍伐。
线路通过经济作物区时也采取高塔跨越。
(四)工程占地
1.变电所及开关站
本工程变电所及开关站占地类型主要为—般农田、林地、机耕路及少量鹇宅基地,其余为荒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2.输电线路
本工程全线共需建双回路杆塔1 284基,按每基杆塔平均占地200m’计,共需占地25.68hm2,这部分占地属永久性占地。
塔基占地类型主要为一般农田、林地及其他用地。
另外还有塔基施工区、牵张场、材料场、弃土弃渣场、施工临时道路、人抬道路等临时占地。
(五)项目对环境主要影响分析
1.变电所及开关站
(1)电磁环境影响:变电所的电磁场主要由各种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
主要污染因子为工频电磁场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的影响及高频电磁波对周围环境的无线电干扰影响。
(2)声环境影响:500kV变电所运行期间产生的电磁设备噪声及冷却风扇空气动力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水环境影响变电所运行期的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及主变事故油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运行人员产生的粪便污水和食堂洗涤废水,污染因子为BOD5、COD、SS、油类、总磷、总氮、大肠菌群等,经过处理达标后回收作绿化用水或排放。
油污水主要来自变压器检修和事故工况,污染因子为油类、SS等。
检修时,变压器中的油被抽到贮油罐中然后回用,发生的油污水量很少。
当突发事故时,产生事故油污水。
主变压器下建有事故油坑,并与布置在主变组附近容积约40m’的总事故贮油池相通,以贮存突发事故时产生的漏油及油污水,这部分油污水由专业单位回收处理。
2.输电线路
(1)电磁环境影响:在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运行期,在它周围会产生工频电磁场,但是与高频电视和无线电发射台不同的是,由于其频率很低(只有50Hz),因此仅存在于输电线路的附近,而且输电线路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随着离线路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另外在恶劣天气(如下大雨、下雪天)条件下,输电线路会因电晕而产生高频电磁波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影响附近居民区部分无线电台频段的收听。
(2)声环境影响:输电线路运行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产生的电晕也会产生一定的可听噪声。
一般输电线路走廊下的噪声都在45dB(A)以下。
(3)生态环境影响:输电线路塔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这些土地性质将由农业用地变为工业用地:输电线路走廊为临时性占地,施工结束后仍可进行农业耕作或绿化,基本不影响其原有的土地用途;输电线路施工时会破坏自然植被
和树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般在施工结束后即可恢复。
输电线路走廊内拆迁房屋后,原来夯实的地基和厂房用地可以恢复为农田,补偿部分农业用地或种植树木变为绿化带,也改变了原来的使用功能。
另外,在线路及变电所的施工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土石方的开挖,如防护措施不当,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4)对自然景观影响输电线路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周围景观产生一些影响。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大部分在平原农村和丘陵地带,路径选择均避开了沿线的风景名胜区、公益林区等。
线路长江大跨越将跨越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段,跨越位置距上下游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距离均在16km以上,对自然生态及景观的影响较小。
分析:
1.主要特点
(1)报告书按变电所(开关站)、输电线路分别进行分析,简洁明了。
(2)报告书从项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总平面布置,技术经济指标,路径方案,施工工艺,杆塔和基础,对公路、铁路、电力线等交又跨越,长江、淮河大跨越,工程占地及可能对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了输变电工程的特点,且工程污染源分析清楚。
(3)本工程选址选线均已避开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城镇规划区、机场、军事目标及无线电收信台等重点保护目标,所址、路径方案是可行的。
2.存在的问题
(1)对扩改建工程,应说明原有工程概况、环评及竣工验收情况、污染物排
放达标情况、存在的环保问题等。
(2)明确树木砍伐类型;明确本线路跨越自然保护区段的施工方案。
(3)变电所(开关站)在雨季时生活污水不能利用,应根据变电所与开关站废水排故受纳水体的功能,明确废水排放标准和排放去向。
(4)从环境保护、投资、占地等角度分析单回路与同塔双回路紧凑型布置与鼓型排列韵优劣性。
(5)线路经过二处行洪区,应说明路径选择的合理性。
(6)应说明本工程输电线路与其他线路平行之间的关系。
三、区域环境概况(略)
四、环境质量现状
2006年2月18日~3月4日,评价单位会同安徽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对本工程变电所所址及线路沿线地区主要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电磁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工作。
本工程淮南开关站站址经调整后,6月9日又对淮南开关站双湖站址进行了电磁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和调查工作。
1.监测项目
(1)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
(2)0.5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
(3)等效A声级。
2.监测方法
无线电干扰按原国家环保局制定的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和《高压架空输电线、变电所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7349—87),工频段参照《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l6203—
1996)所—规定的工频电场测试方法。
3.监测布点
每个变电所围墙外1m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4个点,关心点设1个,共5个监测点。
输电线路沿线的主要居民点及学校共布设了30个监测点。
4.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变电所(开关站)、输电线路沿线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噪声环境质量良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相应标准要求。
分析:
主要特点:本工程环境质量现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其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布点正确,监测结果可信。
存在的问题:对个别监测数据异常的结果应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一)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所(站)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思路。
变电所(开关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算模型。
为此,对变电所(开关站)而言,其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依赖于类比的方法。
(2)类比分析对象。
为做好变电所(开关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的影响预测,需要认真地选择类比监测对象,这样才使得类比的对象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具有可比性。
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如下:①电压等级相同;②建设规模、设备类型、运行负荷相同或类似;③占地面积与平面布置相同或类似;
④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相同或类似。
根据上述原则,本工程类比对象为宁波天一变电所。
(3)监测项目。
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和高频段综合场强。
0.15~30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
(4)监测布点。
①工频电磁场强度监测布点。
天一变电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1条监测线,以围墙为起点,测点间距为5~10m,依次外测到140m或190m 处为止。
②无线电干扰监测布点。
在变电所西、北两个方向分别设置1条监测线,避开高压进出线,以围墙为起点,2’m、2’m、22m、……、2’m,共设8个监测点,测量频率0.5MHz。
此外,在距围墙20m处各加测一点,测量频率为0.15MHz、0.25MHz、0.5MHz、1.0MHz、1.5MHz、3.0MHz、6.0MHz、10MHz、15、30MHz。
(5)类比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变电所出线侧的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稍高,为0.18~3.34kV/m、0.399X10-’一1.625X10-’mT,小于4kV /m、0.1mT,满足标准要求。
非出线侧围墙外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为0.029~1.581kV/m、0.613X10-3—1.086X10-3mT,小于4kV/m、0.1mT,满足标准要求。
工频电磁场强度总体呈现距离围墙越远监测值越小的规律。
变电所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场以低于10.0MHz的低频段为主,除了0.15~1.0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较高外(受当地该频段电台信号干扰所致),其他频段均较低。
以评价标准规定频率0.5MHz看,变电所围墙外20m处都能满足评价标准55dB(1lV/m)要求。
(6)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
由上述类比分析结果表明,变电所(开关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均可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对所(站)区外居民点影响也可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2.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思路。
本工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类比分析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2)类比分析对象。
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如下:①电压等级相同;②架设方式一致;⑧相序均为逆相序;④导线排列为4~6分裂导线;⑥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相同或类似。
根据上述原则,考虑本工程全线均为同塔双回路线,导线排列形式为紧凑型布置和鼓型排列,类比分析对象选择与本工程导线布置形式相似的紧凑型布置500kv政平换流站一宜兴变线路和鼓型排列的500kV扬州二厂一江都变电所同杆双回路上进行。
(3)监测布点。
工频电磁场监测以档距中央导线弛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测试原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为2.5—5m,顺序测到边相导线地面投影点外50m处止。
无线电干扰场强监测在上述路径上以2”m处测量,其中n=O,1,2, (11)
(4)类比监测结果
①紧凑型(政宜线)监测结果。
类比监测数据表明,由于监测断面线高较高(23m),工频电场强度均较低。
最大值出现在距边导线5m处,小于4kV/m标准要求;工频磁场强度均低于0.1mT标准要求;无线电干扰在线下测量值最大,
然后随距离增加逐渐衰减,在边线16m外衰减较为平缓,且满足评价标准55dB(~Vhn) 要求。
②鼓型排列,扬江线,监测结果。
类比监测数据表明,当线高为17m时,档距中央满足4kV/m的位置在距边导线外7m左右;从档距中央到杆塔,工频电场强度逐渐减小,杆塔下减到了0.75kV/m左右;无论哪里,工频磁场均低于0.1mT的标准要求。
无线电干扰在边线外2m处测量值最大,然后随距离增加逐渐衰减,在边线外20m外衰减较为平缓。
至边线外64m,无线电干扰监测值逐渐减小,边线外128m以后,监测值有波动,说明监测值已经不受线路的影响,而主要为周围环境影响。
最大值为40.6dB(gV/m),所有测量值均能满足55dB(gV/m)标准。
(5)理论计算。
①预测内容。
本次环评的预测内容为: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水平。
②计算方法。
根据本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输电容量、架线型式、架设高度、弧垂距离、线距和导线结构等参数,采用((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本计算为近似计算,假设气温为40~C、无风、平地。
③计算参数的选取(表7)。
④计算结果。
列表汇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及设计参数计算得到的本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值、磁感应强度值和无线电干扰场强预测值。
(6)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理论计算和类比监测结果都表明,500kV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分布较
有规律,在线路横断面上,边导线外侧的场强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工况下,理论计算值和模拟类比监测结果在整个横断面的场强分布规律上比较吻合,两者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②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计算导线形式线高为14m时,边线外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将超过4kV/m,分别到边导线外侧8m(紧凑型)、9m(鼓型排列) 附近达标。
当紧凑型线高为18m、鼓型排列线高为18.5m时,边线外5m处的未畸变工频电场强度可以满足4kv/m限值要求。
也就是说,在线高14m的情况下,如果在边导线最低弧垂外侧8m、9m内存在居住房屋,那么从环保角度考虑,应该拆迁房屋或者提高线路高度至少至18M或18.5m。
本工程线路在经过居民区时,将全部按抬高架线高度的措施满足环保标准要求。
③经理论计算,居民楼二层平台满足4kV/m标准要求的线高,紧凑型架线高度应达到21m,鼓型排列架线高度应达到22m。
④本工程线路建成投运后,对各环境敏感目标(居民点、学校)的影响在采取了工程拆迁措施及抬高架线高度措施后,地面未畸变场强值均能满足推荐标准要求
⑤根据理论计算结果,本工程在地面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很低,在居民区最低线高14m的情况下,两种导线类型线路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0189mT,与《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0.1mT标准值相比,其磁感应强度仅占标准值的19%左右,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⑥根据理论计算结果,本工程线路在边导线投影20m距离处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值最大为38.4dB(UV/m)(14m线高,频率为0.5MHz),符合55dB(V/m)
(二)大跨越,交叉跨越对邻近电信线路及无线电台站的环境影响分析(略)
(三)声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所(开关站)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从噪声的产生与传播、接受过程分析:噪声从声源传播到受声点,受传播距离、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声级产生衰减。
(1)噪声源。
本次环评噪声预测计算采用的噪声源强参数见工程分析部分。
(2)预测模式。
本工程的变电所(开关站)的噪声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T2.4—1995)附录B中推荐的室外工业噪声源预测模式。
(3)预测结果。
预测计算结果表明:500kV六安变电所、铜贵变电所、淮南开关站建成运行后,其厂界噪声将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中II类标准的要求,宁国开关站满足I类标准的要求;肥西变电所扩建间隔不会使扩建端厂界噪声增加,厂界噪声仍维持原状,满足Ⅲ类厂界标准要求。
各变电所(开关站)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也将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中1类标准的要求。
2.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
本工程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类比分析和预测计算的方法进行评价。
本工程类比对象分别为已运行的500kV扬江线、繁东线和瓶兰线等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
类比监测结果昼间、夜间均小于45dB(A),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中1类区标准。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同塔双回线路至地面(按18m计)的声源值约为38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