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评价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病例
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产后5~8周的100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研究组)与剖宫产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产妇的POP (包括阴道前臂脱垂、阴道后臂脱垂及子宫脱垂)发生率、SUI发生率与肌力(包括深层、浅层)受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阴道顺产组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必须密切控制阴道顺产产妇的产程及保护盆底,而剖宫产有利于改善PFD与产妇生活质量。
标签: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在妇产科中是一种常见的盆底缺陷与损伤性综合征[1]。
主要有压力性尿失禁(SUI)、粪失禁(FI)、产后性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盆底支持组织出现松弛使盆腔脏器移位,从而导致盆腔脏器功能或位置发生异常,其中妊娠分娩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2]。
本文探讨了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现具体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产后5~8周的100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研究组)与剖宫产组(对照组)各50例,足月单胎,未曾借助相关助产器械,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等产妇。
研究组患者年龄19~37岁,平均(26.7±3.6)岁,体质指数21~36 kg/m2,平均(27.5±2.8)kg/m2,新生儿体质量2.5~4.4 kg,平均(3.2±0.5)kg;对照组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27.8±5.6)岁,体质指数22~36 kg/m2,平均(27.6±3.8)kg/m2,新生儿体质量2.4~4.5 kg,平均(3.1±0.4)kg。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产妇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及身体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相关科室主任及护士组成专项小组,对所有小组成员给予专业培训,POP 按照有关妇科手法检测、检查及盆底功能诊断仪共同分析诊断,遵循POP-Q分类法的分度标准,0度未脱垂,Ⅰ度脱垂距离处女膜超过1 cm;Ⅱ度脱垂距离处女膜不超过1 cm;Ⅲ度脱垂距离处女膜在1~2 cm;Ⅳ度脱垂最远在2 cm以上,阴道几乎或完全脱垂;SUI诊断按照临床症状与1 h护垫实验,超过1 g则是阳性标准,依据超声残余尿量排除充溢性尿失禁;产妇盆底肌力按手法与仪器联合
检测,手法检测按照Laycock改进的评分系统评价,采用0~5分指示收缩力大小,得分越高则说明收缩力越强;盆底肌电图检测依据盆底肌力分成0~Ⅴ5级,复查时产妇排空膀胱,在检查台上取膀胱结石位,从阴道置入检测探头按照要求分别检测盆底深部与浅部肌层,深部肌层振动幅度在40%以上、浅部肌层振动幅度在60%~100%为标准,按持续时间1~5 s与收缩力级别Ⅰ~Ⅴ对应,0级则为无收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比较,包括POP发生率、SUI发生率与肌力受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POP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产妇的POP(包括阴道前臂脱垂、阴道后臂脱垂及子宫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POP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阴道前臂脱垂阴道后臂脱垂子宫脱垂
对照组(n=50)28(56)12(24)5(10)
研究组(n=50)38(76)24(48)13(26)
字2值 4.456 6.250 4.336
P值<0.05 <0.05 <0.05
2.2 两组产妇肌力受损及SUI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产妇的肌力受损(包括深层、浅层)率及SUI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肌力受损率及SUI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深层浅层SUI
对照组(n=50)12(24)15(30)2(4)
研究组(n=50)22(44)26(52)8(16)
字2值 4.456 5.002 4.000
P值<0.05 <0.05 <0.05
3 讨论
女性盆底是利用韧带、筋膜及肌肉等组织封闭骨盆出口而致,形成盆腔器官支持系统,使各器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与正常位置[3]。
因盆底特殊的结构与位置,受到妊娠与分娩等重力活动影响,从而导致发生PFD,不同的分娩方式对PFD发生的相关性更大[4]。
女性盆底组织对于维持盆腔脏器正常生理功能与状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娩时,不仅胎头挤压直接机械损害骨盆底,而且同时盆底拉伸延长,肌肉会高度扩张,导致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的连接分离等间接损害了骨盆肌肉[5]。
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等均可以引发盆底肌神经与纤维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阴肌力下降。
在阴道分娩时胎儿较大、难产、产程延长、器械助产等容易损伤盆底与尿道周围组织、尿道闭合压下降、膀胱颈活动度与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这些变化和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6]。
在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中更容易发生上述会出现的损伤危险,对于剖宫产情况下发生率会降低很多,所以剖宫产对产后盆底功能更具有有保护作用,目前临床上多位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也支持此看法。
综上所述,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的早期盆底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产后盆底功能会出现下降。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盆底障碍在阴道分娩方式中表现更明显,研究组的POP发生率、SUI发生率与肌力受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故为了降低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损害,要注意密切控制阴道顺产组产妇的产程及保护,盆底在产后早期应及时锻炼盆底肌肉,合理锻炼可以有助于促进盆底血液循环,预防和降低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等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丽莎,黄吴健,宋岩峰,等.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85-788.
[2]罗真,肖娟,张海燕.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8):18-19.
[3]于迎春,宋俊华,于凤.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88-91.
[4]杨曼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肌力变化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117-118.
[5]曲坚,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4):305.
[6]张慧敏.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