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名师精选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区分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2、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中的血液流动。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体验感受自我,增加对自身了解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血管和动脉血管。

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的小鱼等。

2、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的操作;预习如何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搜集有关人体不同血管出血的急救措施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通过车祸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实验、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等引导学生从抽象到形象认识、学习血管,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利用所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自救问题。

教学流程:
一、从生活中来:由《车祸出血视频》引出血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观察过血管。

本节首先安排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

利用实验录像,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小鱼尾鳍内存在三种血管。

通过比较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分析资料,构建动脉和静脉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小鱼的血液流动,认识小鱼的血液循环,初步建立起相对于抽象的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之间流动的概念关系图。

三、新知学习
1、自主学习:列表比较三种血管(学生通过观察三种血管的切面图及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引导理解它们的关系、血管特点、流速、管壁特点等。

师生共同归纳。

2、模型建构,加深理解。

3、亲身体验:带领学生切脉,找桡动脉、观察手背上的青筋。

感知血管。

4、拓展脉搏知识,通过类比血管及动画展示理解静脉瓣的作用。

学生从自身体验入手,对
脉搏有一个感性认识,渗透了生物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5、视频讲解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及怎样进行的物质交换。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做医生,运用所学知识及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三种血管出血的急救措施;生病打针刺入的什么血管,让学生说出原因。

五、情感升华:预防心血管疾病,教师小结结束课堂。

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同学们请先观看一段视频《车祸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看到出车祸,心里很害怕。

生2:在医生来到之前,如果现场有会急救措施的人该多好啊!
生3:在行驶过程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再赶时间也不能着急,尽量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生4:看到伤势不同的人,出血情况不一样,应该怎样区分?又应该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人体发生外伤出血时,为避免失血过多,应该立即止血。

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获得这些知识。

血液在人体内是沿着一个什么样的管道流动的呢?
生:血管。

(教师板书:血管)
师:我们先通过实验来初步认识一下血管。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观看“实验操作步骤”视频;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做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生1:保持鱼体湿润,让它能正常的呼吸。

生2:观察到现象抓紧时间把小鱼放回原来的环境,让小鱼少受伤害。

)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心给予肯定。

课件展示注意事项:
(1)、观察前,需要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并露出口和尾部,以防止小鱼乱动,保证小鱼能正常呼吸。

(2)、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不要惊慌大叫,保持镇定,等小鱼安定后再观察。

3、观察与交流:
(1)、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否相同?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否相同?(2)、红细胞在最细的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
4、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小组合作观察并记录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设计意图:观看实验视频、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目的,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增高实验的成功率。


5、学生说完现象后,视频展示观察现象。

6、课件展示三种血管的动画,让学生判断,引导学生找出区分不同血管的依据。

(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实验的效果并对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

)
三、新知探究
师:平时生活中大家也许会了解到,在我们身体内分布三种类型的血管,它们分别是动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三类。

为了科学的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健康的生活,我们有必要学习和认识它们!
1、自主学习。

三类血管比较归纳
师:根据剖面图判断三种血管,列表比较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PPT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师:教师PPT展示的表格,并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师:同学们自学的很好,知识掌握得很全面。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比较学习,加深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认识,比较记忆理解更深刻。


2、制作模型
师:那这三种血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利用你桌子上的材料来制作一个模型,展示一下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想一想“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边动手做边思考。

生: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加深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及血液流动方向,形象记忆理解更深刻。

)
3、(联系生活,感知血管)带领学生切脉,找桡动脉。

(感觉血管在跳动)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刚才感觉有血管在跳动,这是什么血管了吗?
生:动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对管壁产生的压力大。

师:很好,你真是一个动脑的天才,这是桡动脉在搏动,因为动脉是将心脏中的血液运往全身各处,所以血流速度快,对管壁产生的压力大,这就是动脉的搏动现象。

这也是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的原因。

动脉多分布在较深的部位,当然在体表的一些部位也可以感受到它的搏动。

比如:桡动脉和颈动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生物小知识”(课件展示脉搏小知识)我国传统医学上,用“望、闻、问、切”来对病情进行诊断,其中“切”就是指的“切脉”,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切脉”可以推知内脏器官的健康状况。

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多学知识,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师:那观察手背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呢?
学生思考回答:静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静脉有的分布较深,和动脉相伴而行,有的分布较浅,比如手背、脚背上的青筋。

我们继续思考,(展示模型)假如我手中拿的是静脉血管,周围的手相当于这根血管周围的肌肉,当肌肉收缩时,请同学们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血液往上流。

师:周围肌肉舒张时,请同学们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倒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既然静脉血管是将全身的血运送到心脏,血液就应该朝一个方向流,而没有倒流,比如有些是从的手指、脚趾一端运来,如何保证血液能顺利的运送到心脏呢?,
生:因为静脉内有静脉瓣!
师:(PPT展示静脉瓣图)讲解,大家看当血液朝心脏一个方向流动时,就能冲开静脉瓣,顺利流动,但是如果由于重力等原因它要倒流,反冲过来,就会导致静脉瓣闭合,血液就无法倒流。

因此静脉瓣的作用就是防止血液倒流。

在人体四肢的静脉中都有静脉瓣。

( 设计意图:学生从自身体验入手,对脉搏有一个感性认识,渗透了生物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活动中。

了解“望、闻、问、切”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从自身体验入手,对静脉血管及静脉瓣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
4、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什么是毛细血管呢?
生: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师: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师:它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物质交换?又是怎样完成的物质交换呢?请同学们看视频,把特点总结的更全面。

(PPT给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并讲解)。

生1:通过刚才的动画,我们可以发现
(1)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2)血流速度非常慢;(3)管腔很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4)数量多,分布广。

因此它可以使血液和组织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生2:把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给组织细胞,然后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形象的给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视频展示在毛细血管处怎么完成的物质交换,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


师:(联系生活,感知血管)
最小毛细血管很小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可以发现它的存在的,我们在屋子里把窗帘拉上,电灯关闭,用一把手电筒,用手堵住光亮处,会看到双手变得通红透亮,说明手上到处都有细小的血管----毛细血管,它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大家接下来可以自己做做。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联系学生本身,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明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


四、学以致用
师:通过学习,我们回到本节课一开始,面对车祸现场的出血伤者,我们如何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医生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展示表格)
生1:如果流出血液呈红色,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是毛细血管出血。

采取措施:为了防止感染,尽量先用消毒药水消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生2:如果流出血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是动脉血管出血,情况很危急,应在受伤处的近心端用手紧压或用止血带捆扎。

生3:如果流出血液呈暗红,血量较缓,是静脉血管出血,应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

师:哪种血管出血最危险啊?(生:动脉。


那些重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要抽血验血,要去打点滴,那让你来当医生,思考一下:
在输液或抽血时,为什么要将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橡胶管捆扎起来?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请解释这样做的理由。

大家可以联系刚才我们我们讲解的静脉血管的特征和功能。

生:针刺入的是静脉。

多数静脉分布得比较浅、管壁比较薄、弹性较强,这些都有利于针的刺入。

静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

(设计意图:此设计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
同学们解释的很棒,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自己、家人或其他人受伤时不要惊慌,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应用。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分析资料的能力;
3、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


五、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血管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远离心血管疾病,让我们的血管能完好无损的为我们运输血液!让我们珍惜生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送给学生一首歌《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板书设计:
血管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