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综述
行业分析是指根据经济学原理,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行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消费、技术、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行业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是发现和掌握行业运行规律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大脑,对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行业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而且,行业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位置,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业分析的内容虽然因为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主要分析内容并没有因为行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包括: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竞争分析。

其中,行业竞争分析是行业分析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简单的来讲,行业是企业的结合,对行业竞争的分析也就是对行业竞争关系的分析。

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行业竞争力的目的不尽相同。

但不管各部门和研究机构出于何种目的研究行业竞争力问题,最终都能通过这种产业竞争力研究客观评价行业竞争力现状和趋势,在深刻把握行业优势和劣势的条件下,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正是大家关注行业竞争力的原因。

一、研究现状及成果
在行业竞争分析中,企业是行业竞争中的基本实体,而产品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

行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企业竞争力等价。

关于企业竞争力,不少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张志强, 吴建中( 1999 ) 得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结论;C. K . Prahalad和G .
Hamel ( 1990) 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曹建海(2000) 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 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韩中和( 2000 ) 认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 合理地运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 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大立(2001) 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 企业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 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

另外,Michael
E. Porter将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的竞争优势。

也有学者对几个具有
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融合, 试图为企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找到一个可接受的代表性观点, 如金碚( 2003) 将企业竞争力归纳为,在竞争形式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性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同时也就是说行业竞争力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行业竞争分析时必须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以已尽可能的达到分析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行业竞争分析,也就是对行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关系进行分析。

以贝恩为代表提出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分析范式,把外生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规模经济—看作是企业长期赢利的来源。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与SCP范式注重实证研究不同,它侧重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中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于产业或企业如何长期的赢利能力,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在其《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的基础上,于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力优势》,该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应用其方法对十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这些模型与范式中,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在现在的行业竞争分析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5种竞争力量模型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所提出,所以也称波特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市场上存在的5 种基本竞争力量,即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力量、供方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生产的威胁。

正是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影响, 决定了企业在产业中的最终盈利潜力。

潜在进入者能够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企业的利润:第一,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

与潜在的进入者一样,替代品能够夺取业务和加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供应商的力量是指投入要素的供应者通过价格谈判从它们的客户中榨取利润的能力。

购买者的力量是指客户在购买中对价格的谈判能力,通过这种谈判能力来减少销售者的利润。

五力模型是建立在以下几点基本假设之上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与竞争环境施加的压力与约束力决定了企业能否赢得超额利润;同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拥有相似的战略相关资源,因此企业绩效的差异是由于行业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所致;企业通过影响或改变现有的市场结构,使之与企业的优势相符,就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本文作者通过大量阅读不同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大体总结出五力模型的五个要素具体分析的内容(或数据)。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力量具体分析内容及数据查找方向: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与相对市场份额;行业增长率:若维持一定水准则参与者不必抢夺别人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增长,若急剧增长则会引来新的进入者,若急剧减少则表现为激烈竞争,让一些人出局;
产品性质;行业利润率;成本结构;新所有人及新领导等。

供方与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具体分析内容及数据查找方向:依赖性,体现为集中化程度;
相对规模,规模大的一方居于强势地位;获利能力,若获利能力强,那么议价弹性就大;价格转移能力,若价格转移能力强,则议价能力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产品替代程度;成本构成;质量敏感性;是否采用一体化战略等。

关于潜在进入者的定位:早已进入本行业,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组织;
处于密切相关行业的组织;由曾经在该行业就职并熟悉该行业的个人新建立的组织;还有一种是完全无关的局外人。

替代品则需要考虑在什么范围、成本、情境下取代相关产品。

二、波特五力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态
Rumelt认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就像行业之间的利润水平那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Tushman等认为,波特的理论模型只适用于处在不能被打断的均衡时期的企业战略,而Avant则认为,由于持续创新的影响,
现在许多产业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几乎不存在不被打断的均衡状态。

刘益等认为,无论是产业竞争还是产业内的企业竞争都处在动态变化当中,简单地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用“五力模型”表示,易于误导人们的分析思路。

刘益等对五力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如图1)。

图1
刘益等改进的模型中加入了环境作用力因素,改善了波特标准五力模型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因素的缺陷。

这里的环境作用力包括政府的干预、公众的影响、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等。

杨青松等认为,五力模型没有专门考虑需求的数量或需求的增长,且不能明确说明政府的作用。

所以将波特五力模型在具体案例上加以改进,在五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市场规模及需求预测和政府两个影响因素来弥补五力模型的不足。

项保华等认为,波特模型未能充分揭示5种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动态演变关系, 尤其未能反映企业对5种竞争力量的反作用力及其带来的后果;过分强调竞争与威胁, 未能考虑企业之间的合作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单纯考虑了供方与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对现有企业的影响,未能全面考虑供方与买方在其他方面对企业的作用力;未能考虑互补品生产所产生的作用力对行业竞争强度和盈利潜力的影响。

所以在波特五力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改进后的模型增加了一个互补品生产因素,而且,图2
中用实线表示企业与其他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的作用力,用虚线表示企业以外的竞争力量之间的作用力,以突现企业与其他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图2中的箭头还可以表示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的演变转化关系。

因为行业的一些特殊因素,滕英跃等人在对石油产业进行分析时,在波特五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规制”和“行业的波动性”两个因素,将“五力”拓展为“七力”。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行业竞争分析是行业分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与测量。

在行业竞争分析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占有绝对的优势,不少学者在进行行业的竞争分析时都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

但是,波特五力模型不是完美无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产品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就给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波特五力模型不能完全适应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状况。

这也就是说在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分析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根据行业现实状况灵活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如将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合理的变式。

参考文献:
[1]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5
[2]刘现庆.中国乳品行业分析与发展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2,3
[3]刘益.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J].管理工程学报,1999:13—16
[4] 项保华,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63—66
[5] 缪俊.对五力模型的理论反思[J].商业文化,2007:228
[6] 薄湘平,易银飞.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7,(368):11—16
[7] 滕英跃,韩丽萍,李长青.基于改进型“五力”模型的我国煤制油项目竞争力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11):26—29
[8] 杨青松,李明生.论波特五力模型及其补充[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95—97
[9] 韩正元,胡庆江.民用大型飞机制造业的五力模型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9):172—174
[10] 王嘉慧.烟草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2007,(6):114—115
[11] 王鑫,安宁.植物油加工行业分析及信贷支持策略[J].行业透析,2011,(4):66—68
[12] 钟艳.地方茶叶品牌竞争定位:基于“五力模型”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8:276—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