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
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仍存在问题,习作中常常出现病句。

为引起学生对习作语病问题的重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教师举出以下病句例子让学生进行修改,以下修改意见有误的一项是()。

A.病句:《红楼梦》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诸多人物的生动事迹。

修改意见:原句搭配不当,应将“事迹”改为“形象”。

B.病句:在80多年前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失去了一条腿。

修改意见:原句用词不当,应将“战斗”改为“战争”。

C.病句:猫儿娇憨的姿态,惹得大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修改意见:原句成分赘余,应去掉“地笑起来”。

D.病句:老师睁大眼睛盯住小陈,他被他的奇怪的神情弄得莫名其妙。

修改意见:原句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对”。

【答案】 D
2、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答案】 A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下列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适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B.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进行交流讨论
C.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D.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启发促进学生思考
【答案】 D
4、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5、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6、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

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7、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D.“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

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答案】 D
8、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9、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

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10、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答案】 A
11、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增加知识储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12、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

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13、学习《离骚》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九辩》《九思》和《九歌》,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加强经典文章或段落的记诵,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
B.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C.以上几篇文章都被收录于《楚辞》,有助于学生对“楚辞体”的学习和把握
D.抓住写人和记事的不同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答案】 C
14、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 C
15、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

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16、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
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
D.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 C
17、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18、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19、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

”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
B.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C.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D.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答案】 B
20、在教授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杂文集作品,以下举例不恰当的是()。

A.《且介亭杂文》
B.《而已集》
C.《坟》
D.《彷徨》
【答案】 D
21、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

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
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22、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答案】 D
23、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揣摩人物性格,教师组织了一场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

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教学方法的选取符合本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B.角色扮演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
C.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本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D.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答案】 B
2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

下列适合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 A
25、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答案】 B
26、学习完高中语文课文《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C.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答案】 B
2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2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29、教师在讲授《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时,讲到“唱”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倡”,是“带头、倡导”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通假字,教师请他们在课下搜集之前学过的通假字。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D.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答案】 D
30、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

最后听录音朗读。

”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31、学生自主研读“名著导读”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自主整理了相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下列学生对表现主义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归纳中,有误的是()。

A.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
B.卡夫卡《变形记》
C.奥尼尔《琼斯皇》
D.契诃夫《变色龙》
【答案】 D
32、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

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33、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

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答案】 C
34、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35、在学习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

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答案】 B
36、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

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

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
B.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
C.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答案】 D
37、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中国建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文章,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教师补充的文章的是()。

A.吴冠中《桥之美》
B.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38、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

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39、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

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答案】 B
40、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答案】 C
41、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42、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

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
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
【答案】 B
43、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

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44、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

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

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

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

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45、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大题(共12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题。

契诃夫《变色龙》(节选)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
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四下里一片沉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传来了狗的尖叫声。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

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

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

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

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

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你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

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

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

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

长官!”
【答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变色龙似的人物的典型性,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2)分析课文的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