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蓟州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 (7分)(2018·北部湾) 按要求填空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
(3)万里赴戎机,________。

(《木兰诗》)
(4) 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细致捕捉动物活动来展现初春生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6)完整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12分)
2. (12分)(2017·罗湖模拟)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

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

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1)这段出自英国讽刺作家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

(2)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
3. (4分)语言运用。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0个字)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

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

6时13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

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起,跳出大气层,到达跳出最高点后开始逐渐下降。

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降落伞顺利开伞,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及时发现目标,迅速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4. (18分)阅读《此人不用抒情》,完成后面问题。

此人不用抒情
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吹牛的事儿。

我们玩的吹牛是种扑克游戏,大小王能代替任何牌,真一手假一手地出牌。

如果怀疑,可以翻底牌,是真的,就把对方的牌拿着,假的——牛皮吹破了,对方拿回自己的牌,谁先两手空空,就赢了。

我常常输,倒不是因为父亲多会吹牛,而是我太多疑心,总要揭他的底牌,差不多都是真的,结果他赢了。

如果他这时说,别揭父亲的底牌,因为父亲对孩子不能作假的,也许我会记住,某一天写篇文章。

事实上,他没有什么也没说,我们只是玩这个游戏。

我唠唠叨叨地写过许多母亲的文章,但很少写父亲,分明有那么多故事,但喜欢收着藏着,一如父亲本身的内敛。

小时候我调皮捣蛋,没少让父亲修理。

他基本上不用树条,亲自动手。

常常是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抽我屁股。

抽得我肚子一挺一挺的,扯起嗓子嚎,父亲就歇下来。

事隔多年,我已经忘记痛了,但是屁股忽然而来的热乎劲一直记得。

他教过一阵子小学,因为成分不好不让教了。

本来就是农民,这个落差立刻被填平了,太多事情要做,去修襄渝铁路。

他会打铁,会码石墙,这两样都算是技术活儿。

“我是铁匠!”他多少有些自豪,他还是石匠,据说当地有上好的青石,是做辣子窝好料。

逢上雨天,他叮叮当当地钻,时不时飞些火花。

他还是木匠,还是篾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

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

父亲热爱手艺,有一年他从大柿树掉下来,落在松软的柴禾上,捡回一条命,可肩膀脱臼了,用布带子挂着。

他闲不住,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学油漆,他想当漆匠!
他不光是个手艺人,他喜欢文艺,当年偷偷摸摸地抄过《第二次握手》。

这个手抄本我小时看过,并不觉得动人。

他叹息说,小娃子只晓得认字,知道个啥?他看了琼瑶的《一颗红豆》说,写得好。

快七十岁时看汪曾祺的小说集,看得哈哈大笑说,这个老汉好玩得很。

他喜欢那篇《受戒》,觉得和尚在庙里杀猪像是看戏。

他六十岁生日,我打电话祝愿他,万寿无疆,一元复始。

他说,前面一句就算了,后面一句如同数数字,多数几年也好。

他善酿酒,醇香绵长,我喜欢喝。

每年回家坐定,要尝新酒,自然是不错的。

他接过酒杯,也尝。

母亲说,你喝了好多,还尝啥呢?他说,甲申(我的名字)说的这个味儿,我以前咋没尝出咧?
院边上有一株牡丹,植株高大。

有一年他在下面做了一个鸡笼。

我说,袁枚说牡丹下面做鸡架是十大俗事之一。

他笑说,牡丹晴天遮阴,雨天挡雨,鸡喜欢就好。

有一年他病了,卫生所的医生每天来给打针。

有天医生忙没来,他让我做这事。

可这事我没做过,他说了动作要领,化了药水吸在针管里递给我。

他解下裤带露出屁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

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打此之后,他就不像从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家常起来。

我们管他叫老掌柜,我立刻升到大掌柜,弟弟升到小
掌柜,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坐在一起,那个感觉像开会。

我跟父亲说,我在网上搜到你的名字。

他问,是不是我啊。

我说,是啊,因为我写出来的啊。

他乐了,说,那不会错的。

有时候,我想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很多时候,父亲是用来叙事的。

这样想时,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

——摘自“读书人网”
(1)本文叙写了父亲前半生的哪些事情?从中看出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年老的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两段文字进行赏析
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

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

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

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4)文中划线句“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两句是否矛盾?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5. (22分) (2019九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文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

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

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

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

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

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

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

他声音洪亮。

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

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

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

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

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

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

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
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

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

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

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

”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⑪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

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

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

而我们却不知所云。

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

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⑫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

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⑬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

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

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⑭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

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

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⑮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

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

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

(3)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6分)
6. (16分)(2011·湖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③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六、作文 (共1题;共1分)
7. (1分) (2018七上·衢州月考)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生命之中,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的欣慰之后,也许是你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你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____”为题作文。

文题二: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1、
1-2、
1-3、
1-4、
1-5、
1-6、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12分)
2-1、
2-2、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
3-1、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5-3、
5-4、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6分)
6-1、
6-2、
6-3、
六、作文 (共1题;共1分)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