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二议论文阅读近8年中考真题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
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共2分)
【解析】据题干定位到第①段,“这样说”的指代内容应向上文寻找,即“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由此,可提取出本题答案.
2.本文②③段,列举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这一中心论点.(5分)
“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共5分.前一空3分,后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据及提取中心论点.从第②段“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中,可以提取关键信息,填出第一空.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和第①段最后一句话“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概括得出.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共4分.作用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画线句前半句是对第④段阅读“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的承接与总结.后半句则直接引出“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因此,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二、(20__安徽10~13题18分)《学者的态度与精神》见P126“常考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一文章二”
三、(2012安徽5~9题18分)《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见P129“常考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二文章三”
四、(20__安徽5~9题17分)《科学不怕挑战》见P124“常考阅读能力‘1对1’辅导课时讲解一文章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