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品诗画结合,感受本词创造的意象和优美意境,品味诗意。
3、悟揣摩词人寄寓虚实画境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链接(见附录,PPT展示)
二、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准节奏。
2、尝试诵读吟咏。
注意轻重、缓急、停顿或拖长(回顾参照教材P4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朗诵讲解),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3、教师示范朗读,或学生朗读。
4、举例,谈感受。
“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天气闷热又潮湿,这个夜是如何入睡的?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个句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小鸟把作者的耳朵叫醒,烦闷的入睡,醒来却是清新愉悦的,终于迎来清快舒爽的好天气!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想象一叶小舟,滑入荷香深处,忆往事如梦或者乘梦归乡,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吟出,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三、品味意境:
1、看图片(PPT 荷叶图片)
2、说一说,哪一幅图片比较符合本词的意境?
(每一幅图都有不符合本词意象特点之处。
)
“五月渔郎相忆否”之“五月”暗指上阕风荷为初夏时节,荷叶新绿;
“初阳干宿雨”,“干”的结果还是“干”的过程?有无雨珠?
“一一风荷举”之“举”表明出水之荷而非浮水之叶,挺拔修长。
“举”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因为有“风”,摇曳中保持平衡直立之姿,端正而不呆板,亭亭玉立也。
荷叶上是怎样的质感,如何表现“晴”“初阳”(对比《荷塘月色》之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但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个季节特点。
3、咀嚼字词:“一一”“清圆”“窥”“语”
“一一”表现多而不密,有一种疏朗错落、高低起伏之态。
“清圆”清,清秀、清纯、清新、清香、青翠;圆,直摹其形,看似无理无趣,又无可替代,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窥”,小鸟在檐下对室内东张西望,探头探脑,似通人意。
“语”,小鸟在交谈,应答交谈,“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4、小结上片写景的表现手法。
移步换景,由室内而至室外;调动各种感官,嗅觉、听觉、视觉结合;动词的使用鲜明生动。
四、体验情感
1、本词的思乡之情如何与上片的所咏之物“风荷”巧妙的融为一体的?
作者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吴门”,想到了这个季节“五月”,想到了“渔郎”,想到了“芙蓉浦”。
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中“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2、同为思乡“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
作》),与本词的情感有何不同?
词人乡愁很深“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不过出语淡然,这愁绪薄雾轻烟。
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抒情含蓄委婉。
3、本词有何独特的抒情手法?
对面落笔:“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动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4、拓展思考:
故乡对于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所谓“乡愁”,是不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回顾所学诗歌:《归园田居》《乡愁》《回乡偶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菩萨蛮》(韦庄)
五、再读课文,力求背诵。
六、课下阅读《兰陵王柳》,感受周邦彦咏物寄情,精雕细琢、精巧含蓄的艺术风格。
(见)景
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因为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很多经验。
所以,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长远的影响。
2、前人曾将北宋词人周邦彦称为“词中老杜”,将唐朝“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周词相提并论。
而本文主要想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对这儿者实行简单的比较。
(一)周邦彦和杜甫的创作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手法,炼字炼句和音律三个方面。
就叙事手法来说,杜甫是大量在诗歌中使用叙事的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新的高峰的人,擅长细节的描写,多真实感。
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等,而周邦彦不但工于描写,而且善于铺叙。
他的词,长调离合顺逆、回环吞吐,起伏曲折,很有章法。
在炼字造句上,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杜甫律诗精于用字,刻画细微、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用词,更是恰到好处,而且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使其合于声律。
周词更善于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使字声的错综使用您更恰当的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另一方面也为增强声调顿挫的美感。
在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
(二)周邦彦的创作纵然在章法、炼字、音律和善用典等方面和杜甫相同,不过
就词作创作的总体来看却不能和杜甫同日而语。
我们可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创作题材:杜甫的诗歌,不但有战乱生活,百姓苦难的题材,其律诗的协作范围中还包括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及忠君报国的题材。
丰富的创作题材,也就所以形成了其诗歌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等多种多样的风格。
而周邦彦的词题材狭隘,主要是咏物、飘零不偶、羁旅之役,所以,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词的基本情感基调。
2.思想境界:杜甫一生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的失意,遭遇坎坷,有历经祸乱,深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抒写个人情怀,往往是紧密结合时事的,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哪个时代。
而周邦彦的词,因其所用题材多羁旅、漂泊之情,即使是咏物为题材的词作居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沧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
3.诗词价值:在唐朝战乱中,杜甫是最早而且最全面的反映安史之乱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
他的诗,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深、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示了战争中整个社火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不但具有史的理解价值,可补史之缺。
如《三绝句》中写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之事,史书是没有记载的,而杜甫《忆昔》有记载。
补史之不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给我们提供了比史实记载的事件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也更为生活的画面。
他的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同样具有深厚的思想和广阔的境界。
而周邦彦的词,虽然在写作技巧、音律等方面有许多可取,但其词因思想内容贫乏,境界不高,所以本身的价值不大,尤其是其反映的多是个人的情怀,对社会现实生活、国家、百姓关注较少,使其在传统文学中就不具有多大的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将周邦彦称为“词中老杜”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在肯定周邦彦的词的贡献时,我们更应该从多方面全面的来加以分析,笼统的将其和杜甫并称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