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卷
12.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答案】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大多与天子存在血缘关系,而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与天子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BCD三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故排除。
13.《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答案】C
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
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由此判断,“清明”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
14.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答案】D
考点:顾炎武的思想。
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
故选D。
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 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
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畅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一一《忘山庐日记》
A.13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
【答案】
考点: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
17.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
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
图片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 )
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材料体现的是服饰的变革,服饰的变革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外,还是和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革主要是受到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的,故选D。
18.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
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C.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D.与各民主党派共商民主建国大业【答案】C
考点:重庆谈判。
解题关键是“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渝是重庆,由此推断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
19、“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答案】D
考点:启蒙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再现历史的能力。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从材料中可知是介绍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D 。
20、.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君主制和议会制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 D. 立宪制和议会制
【答案】A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由题干关键信息“‘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知,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由题干关键信息“‘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这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所以A.君主制和议会制,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21、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什么是租让制?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引进外国资金支持
C.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考点:新经济政策。
“租让一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
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说明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
它开始1920年,贯穿于新经济政策的全过程。
其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决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这说明欧洲的福利制度实质上是A.主要对富人阶层征税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生活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答案】D
考点:福利制度的实质。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说明福利制度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收入再次进行分配的表现,故本题选择D。
23.马格利特(1898--1967年)是比利时画家。
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漫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体现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
据你的理解,《天降》的绘画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派绘画
【答案】C
考点:近现代绘画。
从材料“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是用夸张、抽象、变形的手段绘画。
故选C。
38(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建立了一套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和制度——市舶司和市舶条法,鼓励中外商人的贸易。
宋廷从海外贸易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
有学者估计,南宋初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一千万缗,而外贸收入约一百五十万缗,占总收入的l5%左右。
无怪乎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布(每匹) 0.373 0.100 棉纱(每担) 2.406 1.000
出口
南京丝(每担) 23.733 10.000
茶叶(每担) 0.475 0.250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1860年英法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
这使法国获利最大。
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焦炭、条铁、生铁、钢、机器、工具、纱线、大麻及亚麻制品的关税,在1864年lo
月1日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由l5.3%调整至目前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l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
——<人民日报:入世降税承诺明年全部兑现》(2009年l2月1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状况。
(6分)
(2)据材料二,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并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0分)
(3)据材料三,归纳19世纪中期英法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10分)
(4)材料二、四中的两次关税税率变动,中国政府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
【答案】(1)状况: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和制度进行管理;鼓励海外贸易;外贸收入可观。
(6分)
(2)变化:进出口货物税率下降明显。
(2分)
因素:《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制度。
(2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便于外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料;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4分,答出2点即可)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2分)
(3)特点:以条约为保障;实行关税互惠(双方降低关税税率);征收关税的商品(种类)减少。
(4分,答出2点即可)
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欧洲各国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分,答出3点即可)
(4)不同:前者是由于战败被迫接受,后者是扩大开放主动降低关税。
(4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宋代设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和制度,鼓励对外贸易且收入颇丰。
第(2)问分析数据可知“变化”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下降;其直接因素据“1843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是受《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制度的影响;“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第(3)问据材料三可知英法两国互减关税,且征收关税的商品数减少,并签订条约保证互惠关税的实施;“时代背景”要紧扣“19世纪中期”的时间信息,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各国联系加强,而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且从英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看,有利于法
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4)问“态度”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的降低税率属被动接受,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降低税率是一种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表现;“认识”言之有理即可,但必须论从史出。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2分)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6分)
材料二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
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
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
”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
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
(4分)
【答案】(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2分)
“退却”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是指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4分)
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稳固了政权和社会制度;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6分)
(2)政府成为生产的管理机关(政府管理经济)。
(2分)
调节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危亡。
(4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西方各国对经济的干预;
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成就显著。
(4分
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等信息判断,经济政策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同时也反映了改变政策的原因是“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说明“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这次危机为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计划”是罗斯福新政。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者的特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各国“差不多
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
””中可以得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材料“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反映了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