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兰江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兰江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的意义
冯骥才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平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
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
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
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样干净彻底。
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
近日读了李辉和袁鹰二位先生由于襄阳与徽州易名而发表的真知灼见,更引起了我对地名本身的深思。
首先,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
城市是有生命的。
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
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
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
比如扬州和扬州画派,苏州和苏州园林,上海与海派文化,法兰克福与法兰克福学派,佛罗伦萨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
城市成了一种文化的属性。
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
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
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
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
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
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了。
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
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
当然,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
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
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
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以致出现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
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
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
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
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人民日报》2001.11.13第12版)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辉和袁鹰两人的文章,使作者开始对地名及其文化内涵、价值进行了思考。
B. 作者认为徽州易名为黄山,是因为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所致。
C. 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地名在当下仍有其文化价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作者列举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运动,罗马与罗马史,苏州与苏州园林,是为了说明地名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属性。
20.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说“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的原因。
21. 面对城市改名狂潮,我们怎样才能守住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参考答案:
19. B
20.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文化的象征,轻易更改会导致文化失落;地名里有城市荣辱和曲折坎坷的历史积淀,轻易改名会导致历史的缺失;地名中有潜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以牵动乡土情怀等复杂情感,轻易更改会使人的情感茫然。
21. 在城市改名中,保留历史街区;城市改名,要多从文化历史角度考虑,而非经济角度;大力弘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崇尚历史文化、崇尚地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考查手法的赏析,考生应认真比对。
A项,“使作者开始对地名及其文化内涵、价值进行了思考”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近日读了李辉和袁鹰二位先生由于襄阳与徽州易名而发表的真知灼见,更引起了我对地名本身的深思”,文中用的是“更引起了”而不是“开始引起了”,选项曲解文意;
C项,“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表述错误,文中“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
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等为例证法,文中并无引证法。
D项,“作者列举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运动,罗马与罗马史,苏州与苏州园林,是为了说明地名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属性”不合文意,文中列举罗马与罗马史是用来说明地名有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地名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列举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运动,苏州与苏州园林,是为了说明地名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属性。
选项混淆了二者的概念与界限。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是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准对应答答题区间,勾画出重要词句,整合答案。
本题要求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说‘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的原因”,根据文本倒数第二段“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中“故而”,可知,“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是原因之一;根据第七段“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
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
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
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可概括出地名里承载着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是历史的积淀,轻易改名会导致历史缺失;根据第九、十段“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
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可概括出地名承载人类深挚的情感,轻易改名会让情感无处寄托。
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整合内容分点作答。
答题时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分析。
本题要求为“面对城市改名狂潮,我们怎样才能守住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根据文本“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
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可得出启示,在城市改名中,要保留历史街区;根据文本“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
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
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
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可概括出城市改名,也要从文化角度考虑;根据文本“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
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了。
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可概括出要大力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然更多的人认识到地名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刀
张望朝
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
受刑的是韩大脖子。
韩大脖子却在笑。
行刑的是神刀铁五。
也只能是铁五。
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
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
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
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
韩大脖子却还在笑。
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
刀光一闪。
韩大脖子却依然在笑。
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被硌出个豁儿。
铁五直径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请大人验刑。
”
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么说行刑已毕?”
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
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
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
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上号称神刀五爷?”
铁五垂首道:“徒有虚名,惭愧。
”
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
啊?哈哈哈……”
酒楼。
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
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
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
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
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
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再砍一刀也没门。
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
”又啃肘子。
“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嘛革命党啊?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
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
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嘛?啊?”
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
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
铁五忽觉有点反胃,想吐。
后来韩大脖子又发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奸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
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
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
韩大脖子又在笑。
刀光一闪。
铁五提着没沾半点血丝的鬼头大刀直径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
”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
”
看热闹的百姓都骂:“什么世道!”正待作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间那一脸欢笑变成一脸惊恐,“咣当”一声,头已落地,“呼”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
监斩官顶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
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
“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巧设伏笔,第一次行刑时,砍韩大脖子,除了头号刽子手铁五,别人都不够格,暗示了韩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与“革命党”有关。
B. 小说在写第二次行刑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致地描写韩大脖子人头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表现出惩罚恶人的痛快淋漓。
C. 百姓们观刑只是看热闹,看到韩大脖子两次受刑不死,他们失望痛骂;看到人头落地,又齐声赞叹铁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每次受刑时韩大脖子都在笑,一是因为他事先贿赂了相关官员,二是他自恃练过铁布衫功夫,“笑”是胆大妄为的愚蠢表现。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铁五的形象特点。
6. 小说除描写铁五外,还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4. C
5. ①铁五是个有正义感的刽子手,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一次行刑时,他以为韩大脖子是革命党,宁愿自己的名誉受损,也不杀死他。
②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
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
③铁五是有着过硬的本领的刽子手,刀功深厚,“神刀”名不虚传。
当他决心处决恶人时,即便对方练过功夫,他也能做到刀不血刃。
6. ①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
②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
③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揶谕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④百姓看到看到韩大脖子受刑后仍“活着”时的咒骂与看到韩大脖子最终下场时的齐声喝彩对比,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及人心的背向。
⑤监斩官高高在上的神情与铁五谦卑而坚定的姿态对比,既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也揭露了官员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污浊不堪的灵魂。
⑥把对韩大脖子第一次的判罚与第二次判罚进行对比,表现了满清政府把革命党与杀人犯等同的愚蠢和凶残。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观刑只是看热闹”“愚昧麻木”不正确,韩大脖子第二次受刑是因杀人获罪,百姓可能有“看热闹”的心态,但当看到韩大脖子“没死”时骂“什么世道”,说明百姓还有基本的正义观,并非“愚昧麻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
从文中“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等情节中,可以概括“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的人。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手法的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找出对比手法,例如通过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
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
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沈葆桢
①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②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③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④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
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⑤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
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⑥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
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
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
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
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
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⑦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⑧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
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
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⑨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
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选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
(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5分)A(3分)E(2分)
解析:B.林则徐也没有以健康状况取人,“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法曲解原意。
C.“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
D.“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
(2)(6分)①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内容作用)②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手法作用)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
(结构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③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
(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示例】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①一个人的出生可能让他接触的人,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与别人不同,可能会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机会。
②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双重身份无形之中帮助他较快地获得了声誉。
林则徐是当时朝中的重臣,他的亲人自然会更早地引起左宗棠等要员的注意,使之得以在官场施展身手。
更为关键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林则徐,在给他耳濡目染的同时,也为他带了光环。
③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政界、学界、演艺界,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已经小有名气的房祖名是大名鼎鼎的成龙的儿子。
这些特殊的出身,都有形无形地帮助他们获得了声誉。
当然,我们在肯定出身能帮助人获得声誉的同时,不能迷信出身,而要打破出身的束缚,敢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 始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古代平民装束,与“短褐”、“粗布短衣”类似。
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借代修辞,指平民,相当于“白丁”。
“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情。
B. 漂母,就是指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在本文指那个给韩信饭吃的老妇人。
后世有“漂母进饭”的成语,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C. 郎中,古代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尚书,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至宋朝逐渐成为医生的代名词。
D. 斋戒,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送璧时斋戒。
大王亦宜斋戒。
赵王乃斋戒五日”。
12.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常常食不果腹、三餐不继,他曾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最后因被嫌而离开。
后来遇到了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给了他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