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留心观察,勤于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心观察,勤于积累
在写作文时,有的同学总觉得没东西写。
这是对生活观察不仔细、积累不勤的缘故。
要有东西可写,首先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建造好作文材料的“小仓库”。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备好写作的材料。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
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
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
”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这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
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在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
”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积累。
1、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首先要养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诸如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个人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以及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思想上蹦出创新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
只要我们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
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
”因此,我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
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
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记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路人、亲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
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谭蕾的《乳白色的泪滴》,刘思平的《父亲的那双手》等,都写得很精彩。
能够在日记中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此,我定期选出优秀日记荟萃在我班办的手抄报“丝丝心语”栏目中,供大家阅览欣赏,激励学生养成经常写日记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
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
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
作家秦牧、刘白羽的作品能够旁征博引,用语经典,趣味横生,就得益于他们丰厚的学识积累。
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经典,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学后,我没有急于学习新课文,而是把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这样不仅能尽快开拓知识视野,还能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为炊之“米”有了,如何将其做成香喷可口的米饭,也就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则成了学生最头疼
的事了,往往生动有趣的素材,在学生的笔下却显得索然无味,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
为此,我就如何做读书笔记分期作了几次专题讲座。
对于书本中的典型字词、精彩语段及时摘录,并随即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悟。
我定期对大家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督促。
目前,同学们已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不论从他们在课余聊天还是课堂上发言或者是他们的习作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有了很大的拔高,说话间嘴上的新词多了,思路明晰了;习作中引精用典的也准确到位了,很显然提高了习作的档次。
班上就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就这样写到:“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意志消沉时,想起了拿破仑的话‘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簇将息的火苗;当我学习懈怠时,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使我重新拿起了笔;当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李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读完学生的习作我自然感到十分欣慰。
3、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要创新,我认为须先入格。
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
就部局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通过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
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
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行为规范的形成和造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个永恒的主题,是一种无周期性的与本学科共存的长期制度化工程,是必
备的学习修养。
语文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影响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各种因素,不论是学生个体因素,还是社会、学校、家长的环境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心尽力,使之协谓。
具体的说.要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及时指出和纠正不良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促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另外由于中学生模仿性强.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顺其秉性,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教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