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复读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复读班)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考试时间:2018.9.2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考生号、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3.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
难以割
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
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
其中尤
以后者为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
而创作
的。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
值得欣
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
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
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
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
时曾被广泛传唱。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
得很珍贵的。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
难以流行。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
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
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
走,带我去看看。
”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
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
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
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
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
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
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
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
我有点发蒙,是不是
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
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
我脸红了。
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读高二那年”暗示妈生病“不是时候”和“我”需要治好妈的病的迫切,
也为后面突出老中医的医术医德做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
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虽然文章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
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5.老中医医术高超。
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6分)
答:。
6.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试做简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
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
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
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
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
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
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
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
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
及时献言献策。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
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
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
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
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
本名仁宣,以音类睿宗讳改焉。
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
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
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
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
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
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
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三年,突厥入寇。
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
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
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
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
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
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寻加镇军大将军。
睿宗即位,以老致仕。
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
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
/建议以为不便。
B.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
有建议/以为不便。
C.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
/建议以为不便。
D.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
有建议/以为不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五品即九品官阶的第五级。
九品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
相国为第一品,知县为第九品等。
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
C.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荆轲刺秦王》中“至
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表”
即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
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
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辞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
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
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流、王易
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D.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
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
并奏请乘机夺
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答:。
(2)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
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5.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3)荀子在《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
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