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
魏晓笛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摘要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立接从康德出发的,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
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提出了“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 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 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张理论和实践, 必然和自由,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看积极的影响。
康德在认识论上遗留下的难题—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对立,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答案。
这与欧洲及德国的革命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就在康德发表“实践理性的批判”一书的第二年即 ,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革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康德割裂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软弱无力的“应当”哲学, 被法国革命的实践所推翻, 一场批判康德二元论, 不可知论, 论证主体和客体, 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哲学运动随之在德国兴起费希特开了个头,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一、“自我设定自身”的命题
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
在他看来, 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把“白我”放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小过他很快就由康德哲学的阐发者转变为康德哲学的批判者。
他认为康德哲学的明显缺陷就在于理论和实践、自由和必然、思维和存在的分裂。
造成这种分裂的关键, 是在于康德肯定“自在之物”的存在。
既然康德肯定了人的认识只局限在经验之内, 那么人们又凭什么去确认在经验之外的“自在之物”存在呢可见, 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 “自在之物”只是一个不必要的赘物, 应予根除。
费希特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哲学上存在着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康德的混乱就在于他把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原则揉和在一个体系里。
这就不可能不出现矛盾, 他说“关于自我的独立性的表象, 与关于物的独立性的表象是可以并存的, 但二者的独立性本身是不可以并存的。
只能有一个是第一性的、原始的、独立的”。
那么, 第一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费希特认为就是“自我”为什么“自我”是第一性的呢他提出了两方面的证明一是历史的, 二是理论的。
所谓历史证明就是唯物论仅仅是人类低级阶段上的信仰。
费希特认为, 在我们种族的进展中, 曾经历过两个阶段, 在前一个阶段, 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绝对的自由和独立性, 还只是在对物的表象中见到自己。
所以它相信表象是由物产生的, 物是第一性的。
也就是说, 只有在低级阶段上,人们才相信唯物论。
到了高级阶段, 人们自觉到自己对一切外物的不依赖性, 便不再相信唯物论, 而转向了唯心论。
所谓理论的证明就是唯物论在理论上没能说明它想说明的东西, 因而是无用的。
费希特认为, 由物到感觉表象之间是没有桥梁可
通的。
因为物的作用是机械作用, 而感觉表象是不能通过机械作用产生的。
相反的, 要理解这些机械作用,必须有独立的精神。
所谓理智、自我是第一性的东西, 而且“当理智的存在作为理智被肯定的时候, 知觉理智的哪个东西也就一起被肯定了, 因此在理智里面有着双重的系列, 存在的系列和注视的系列, 即实在的系列和观念的系列”。
费希特的理论论证, 其实很简单, 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不过他对“我在”的理解是与笛卡尔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方面, 他进一步发挥了康德关于主体的能动性的思想 然仍然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他说“理智不是被动的, 因为按照他的设定, 它是第一性的东西, 没有什么先行于它的, 可以说明它是被动的东西。
由于这个同样的理由, 理智也不具有真正的存在, 不具有实存, 因为后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这里是没有也不能假设有什么东西和理智进入相互作用之中的。
在唯心论看来, 理智是一行动, 绝对不再是什么”。
实在的一切, 即不仅关于世界的表象, 而且也包括关于我们自身的表象, 都是从理智的行动中引申出来的。
因此, 费希特认为, “事物”、“客体”依赖于知觉它们的“自我” , 而“自我”则是独立自存的, 它不依赖于“事物”、“客体”。
一句话, “自我”是一切经验的根据。
因此, 费希特提出了他的哲学第一命题“自我设定自身”就是说“自我”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的东西, 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先在的、无条件的根据。
在这里, 费希特硬把自我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东西说成是本原的东西, 说成是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独立自存的东西, 这显然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
费希特为了掩盖他的主观唯心主义, 避免陷于唯我论, 说什么他的“自我”并非指个人经验的“自我” , 而是指人人共有的普遍的纯粹的“自我”但是, 既然他把“自我”这种精神性的实体看作是最终的实在, 那么, 不论这个“自我”是个人的还是人人共有的, 不论是经验的还是纯粹的, 他的哲学就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二、“自我设定非我”的命题
费希特在第一个命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命题“自我设定非我”。
他说“除非在自己的经验规定性中,自我即永远不会自己意识到自己, 也不会被意识到, 而这些经验规定性又必然以自我之外的某种东西为前提”因此, 有“自我” , 便必定有“非我,’甚至可以说, 没有“非我” ,便不可能设想“自我”。
用费希特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为他所是的东西, 首先不是因为他存在, 而是因为在他之外有某种东西”。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费希特朝着辩证地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他在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之后, 力图在主观意识的范围内重建主体与客体, 即“自我”与“非我”的区别、对立。
他的所谓“自我”近乎康德所说的那个进行先验统一的“自我意识” , 所谓“非我”则近乎康德所谓的“现象世界”或“自然”但是, 在他那里, 没有康德那种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对立。
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是相对的,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
“自我”是能动的、自由的, “非我”是被动的、受制约的。
两者彼此限制, 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
同时,费希特在研究“自我”和“非我”的相互关系过程中, 导出了实体和偶性, 因果性和交互作用、有限和无限、
实在和否定等范畴。
和康德不同, 费希特开始把范畴看作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的东西, 并把范畴排列成一定的序列。
在他看来, 从“自我”和“非我”之相互限制、相互作用, 可以引导出因果性范畴, 因为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自我, 是能动的, “非我”是被动的, 能动者即为原因, 被动者即为结果。
但是, 这种能动与被动的区别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没有“自我”固然没有“非我” , 同祥, 没有“非我”也不可能有“自我”。
所以从因果范畴又过渡到了交互作用的范畴。
三、“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
费希特还从他的第一、二个命题引出了第三个命题 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费希特把他哲学的第一命题“自我设定自身”叫做正题把第二命题“自我设定非我”叫做反题, 把第三个命题“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叫做合题。
所谓合题, 就是“自我”克服、扬弃了自己的对立面“非我”而回到自己, 在“自我”之内达到“自我”和“非我”的同一。
这是因为, “自我”与“非我”的区别, 不是绝对对立的, 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
“自我”中有“非我” , “非我”中又有“自我”。
费希特就这样在“自我”的圈子里设置了“自我”和“非我”的对立, 并通过“自我”和“非我”的矛盾和斗争, 实现了“自我”和“非我” , 即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自由和必然的同一。
在他看来, 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便由此而得到克服。
可以看出, 费希特是一位唯心主义的可知论者。
费希特哲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通过唯心主义的方式着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在他看来, “自我”不仅是一个认识主体, 而且是一个实践主体。
“自我”作为一个能动的创造性主体, 它的本质就是行动“自我”不仅能动地创造了自己的对立面“非我” , 而且用行动克服了自己的对立面“非我”对自己的限制。
他认为, 就“非我”作用于“自我” , “自我”受“非我”的限制而言, 这是“理论认识”活动就“自我”以自己的行动克服“非我”对自己的限制而言, 这是“实践活动”。
而“自我”则是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综上所述, 费希特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 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张思维和存在、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这说明他较之康德前进了一步, 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消极反映论的缺陷, 对后来谢林、黑格尔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不过, 这些思想是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费希特的“自我” , 实际上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脱离自然的精神”。
他所说的能动作用、行动, 始终是自我意识范围抽象的意识活动, 而不是“真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
费希特在意识中抽象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深刻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上向往革命而在实践上又不敢采取任何行动的软弱性格。
费希特力图超出康德,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彻底摆脱康德。
在费希特看来, “自我”克服“非我”获得绝对自由, 实际上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它只是一个无限地向着“绝对自由”接近的过程, 永远地朝着理想前进的运动。
参考资料
费希特《十八世纪末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第 、 、 页。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页。
马忍全集》第卷第 页
《马恩全集》第卷第 页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