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雌蛾7.5℃冷藏不同时问的产卵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蚕雌蛾7.5℃冷藏不同时问的产卵效果作者:胡仕叶,张安臣,杨胜特,等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4期
胡仕叶,张安臣,杨胜特,韩世玉,王太兴,黄礼平,田应书,王文学
(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
摘要:为了掌握桑蚕雌蛾在7.5℃的耐冷藏性和冷藏后的交配产卵效果,以贵蚕一号、两广二号、洞庭×碧波原蚕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时间冷藏后的交配产卵试验。
结果表明,在温度7.5℃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冷藏,桑蚕雌蛾的耐冷藏性因品种不同有差异,从交配能力看,参试的6个原蚕品种的交配能力排序为827>826>芙·9>洞庭>湘·7>碧波。
产卵效果因品种和时间不同也有差异,在7.5℃、相对湿度75%条件下,827、826原蚕雌蛾均以冷藏72h以内为最佳,芙·9原蚕雌蛾、洞庭原蚕雌蛾冷藏72h以内适用,湘·7原蚕雌蛾和碧波原蚕雌蛾冷藏48h以内可行。
关键词:桑蚕雌蛾;冷藏;产卵量;良卵率;不良卵率
中图分类号:S882
主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4-3335-05
SpawnEffects ofFemaleSilkwormMothRefrigerated with Different
Timeunder7.5℃ Ion
HUShi-ye,ZHANGAn-chen,YANGSheng-te,HANShi-yu,WANGTai-xing,HUANGLi-ping,
TIANYing-shu,WANGWen-xue
(GuizhouSericulturalInstitute,Zunyi563006,Guizhou,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coldstorabilityoffemalesilkwormmothat7.5℃ andthespawneffectafterrefrigeration,thecopulationandspawnexperimentof6speciesfemalesilkwormmothofGuicanNO.1,LiangGuangNO.2,Dongting×Bibowerecarriedoutafterrefrigerated with differenttime.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ldstorabilityofthe6speciesfemalsilkwormmothweredifferentunder7.5℃ with relativehumidityof75%.Thecopulationabilityofthe6speciesfemalesilkwormmoth was in order of 827,826,Fu·9,Dongting,Xiang·7andB
ibo.Thespawneffectsweredifferentwiths
peciesandrefrigerationtime.Thebestrefr
igerationtimefor827and826silkwormmoth
waswithin72hunder7.5℃ with therelativehu
midityof75%,while that forXiang7andBibosilkwormmothwerewithin48h.ForFu·9andDongtingsilkwormmoths,refrigeratedwithin72hweresuitable.
Keywords:femalesilkwormmoth;coldstor
age;ovipositionamount;goodeggrate;badeggrate
近年来,随着蚕茧价格的逐年上升[1],贵州黔南、遵义、毕节、黔东南等主要蚕区的
蚕农种桑养蚕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桑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大,对桑蚕品种在数量和
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全省蚕桑产业发展对蚕种的需求,贵州原蚕基地应运而生,但
与蚕桑发达省(区、市)相比,贵州原蚕基地的建设和应用起步较迟,适宜农村原蚕饲养及一
代杂交种繁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滞后[2],完整配套的农村原蚕饲养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现有的原蚕基地养蚕制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基地一代杂交种繁育过程中,雌雄对交不平衡
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蚕种繁育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为了减少因对交不平衡造成的损失,多数蚕种繁育单位常采用雌雄蛾冷藏的办法进行补救,生产中雌雄蛾的冷藏技术越来越受到关
注[3-11],为了掌握桑蚕雌蛾的适宜冷藏温度和冷藏期限,笔者于2012年5~6月(春季蚕期)在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进行了7.5℃条件下桑蚕雌蛾的最佳冷藏时间试验,以期为蚕种繁育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桑蚕品种贵蚕一号[12-14]原蚕827(827)、826(826),两广二号[15,16]原蚕芙·9、湘·7,洞庭×碧波[17,18]原蚕洞庭、碧波的雌、雄蛾。
冷
藏设备为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蚕种专用冷库。
1.2试验设计
在温度7.5℃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设置冷藏时间0、24、48、72、96h,各品种各冷藏时间分别冷藏雌蛾300头;按827♀×826♂、826♀×827♂、芙·9♀×湘·7♂、湘·7♀×芙·9♂、洞庭♀×碧波♂、碧波♀×洞庭♂等6个对交组
合进行固定交配。
1.3试验方法
将各原蚕品种同日羽化雌蛾待正常展翅后放入恒温7.5℃,相对湿度75%的冷库中冷藏。
雌蛾冷藏前后均在16~18℃过渡15~20min[6],按试验设计各品种原蚕
雌蛾在冷库冷藏达到规定时间后,与指定对交组合新鲜雄蛾交配,交配环境温度24~25℃,相对湿度70%~80%,交配时各处理设3个重复,1个重复100蛾,交配时间均为4h,交配期间指定专人进行巡散对工作,对不交配蛾和散对及时拾除并计数,计算冷藏后的交配能力,散对雌蛾不参加产卵试验,待交配时间达4h后,将未散对雌蛾拆对产卵(产卵环境温度25~26℃,相对湿度75%左右),每个重复选用56蛾进行产卵试验,采取单蛾圈方式进行制种,投蛾20h后袋蛾收种,按照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19]将蚕种保护呈
固有色后[20,21],调查各重复小区的单蛾产卵数、良卵数、良卵率、不良卵数、不良
卵率[11]等。
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桑蚕雌蛾交配性能的影响
从表1可知,桑蚕雌蛾在7.5℃条件下进行冷藏,其耐冷藏性因蚕品种、品系不同而有差异,参试的6个原蚕品种雌蛾中,贵蚕一号原蚕827、826较耐冷藏,冷藏时间在72
h以内交配能力依然很强,不交配蛾比例不高于1.0%;两广二号原蚕芙·9、湘·7的耐
冷藏性较强,冷藏72h后,交配能力逐渐下降,不交配蛾比例为1.7%~2.7%;从洞庭、碧波两原蚕的耐冷藏性看,洞庭原蚕较耐冷藏,冷藏时间在96h内,交配能力依然较强,不交配蛾比例不高于 2.7%,碧波原蚕的耐冷藏性较差,冷藏72h后不交配蛾比例为3.3%以上,冷藏96h后不交配蛾比例超过10.0%。
从交配能力看,在7.5℃温度条件下
冷藏桑蚕雌蛾,参试的6个原蚕品种的交配能力排序为827>826>芙·9>洞庭>
湘·7>碧波。
冷藏时间在72h内,交配3h后,827、826原蚕没有散对发生,而
洞庭、湘·7、碧波等原蚕的散对率分别达到2.0%、6.5%和10.0%。
2.2对桑蚕雌蛾单蛾产卵数、良卵数和不良卵数的影响
2.2.1原蚕827从表2可知,827原蚕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均以冷藏7
2h为最高,分别是710.3粒和700.7粒,与其他各冷藏时段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最低的是不冷藏处理区(0h),分别为664.5粒和657.5粒。
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均以96h为最高,分别是9.0粒和9.6粒,与其他各冷藏时段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72h的不受精卵数虽然不是最低,但与0h、24h、48h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所以,从产卵成绩看,在7.5℃温度条件下冷藏,827原
蚕雌蛾的最佳冷藏时间为72h以内。
2.2.2原蚕826826原蚕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均以冷藏72h为最高,分别是587.5粒和581.3粒,单蛾产卵数72h与0h、24h、48h之间差
异极显著,与96h之间差异不显著,单蛾良卵数72h与其余各处理间存在显著以上差异。
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最低是冷藏24h,分别为559.0粒和556.1粒。
不受精卵数以96h最高(4.4粒),与其余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死卵数以0h最高(6.2粒),48h最低(2.0粒),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2)。
所以从产卵成绩看,在7.5℃温度条件下冷藏,826原蚕雌蛾的适宜冷藏时间为72h之内。
2.2.3原蚕芙·9从表2可看出,芙·9原蚕单蛾产卵数以冷藏0h最高(566.1粒),冷藏48h最低(554.0粒),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蛾良卵数以冷藏24h和72h为最高,均达到558粒以上,且与0h、48h处理差异显著,冷藏9
6h的单蛾良卵数与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不受精卵数48h处理区最高(2.0粒),与
24h、72h等处理差异显著,与0h、96h等处理差异不显著,96h与24h、72h等处理间不受精卵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死卵数以0h处理最高(19.1粒),与2
4h、48h、72h、96h等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因此,从芙·9原蚕的产卵综合成
绩看,该品种雌蛾在7.5℃温度条件下冷藏时间在72h以内可行。
2.2.4原蚕湘·7从表2可看出,湘·7原蚕雌蛾的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均
以0h处理区为最低,分别为535.5粒和531.5粒,且与24h、48h、72h、96h等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该品种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各处理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此2项指标均以48h处理区最低,不受精卵数为0.5粒,死卵数为1.7粒。
所以从湘·7原蚕的产卵综合成绩看,该品种雌蛾在7.5℃温度条件下的最佳冷藏时间为48h
以内。
2.2.5原蚕洞庭从表2可看出,洞庭原蚕单蛾产卵数以冷藏96h最高(556.2粒),冷藏0h最低(516.6粒),96h、48h、72h与0h、24
h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96h与72h差异显著,96h与48h之间、48h与72h之间、0h与24h之间差异不显著;单蛾良卵数以冷藏96h为最高(544.3粒),96h、48h与0h、24h之间差异极显著,72h与0h、24h之间差异显著,96h、72h、48h之间、0h、24h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受精卵数96h最
高(5.7粒),与其他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0h、24h、48h、72h各处理
之间不受精卵数差异不显著;死卵数以72h处理最高(6.8粒),72h、96h与0h之间、72h与24h之间差异极显著,72h与48h之间、96h与24h之间、48h与0h之间差异显著,0h与24h、96h与72h、48h之间差异显著。
因此,从洞庭原蚕的产卵综合成绩看,该品种雌蛾在7.5℃温度条件下冷藏时间在72h
以内可行。
2.2.6原蚕碧波从表2可看出,碧波原蚕单蛾产卵数以冷藏48h最高(606.5粒),冷藏0h和24h最低(均为588.4粒),48h、72h、96h等处理与24h、0h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余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蛾良卵数以冷藏4
8h最高(600.9粒),0h最低(582.3粒),48h、72h冷藏区与0h冷藏区之间差异极显著,48h、72h冷藏区与24h冷藏区之间,96h与0h冷藏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8h、72h、96h之间,96h与24h之间,24h与
0h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受精卵数以96h冷藏区最高(2.5粒),96h与0h、2
4vh、72h冷藏区之间差异极显著,96h与48h冷藏区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各冷藏
区之间差异不显著;死卵数以96h冷藏区最高(7.6粒),24h冷藏区最低(2.7粒),但各冷藏处理区之间差异不显著。
因此,从碧波原蚕的产卵综合成绩看,该品种雌蛾在7.5℃温度条件下的适宜冷藏时间为48h以内。
2.3对桑蚕雌蛾产卵质量的影响
2.3.1对良卵率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各品种原蚕雌蛾经7.5℃不同时间冷藏后,良卵率有一定差异。
贵蚕一号原蚕827良卵率以0h处理区最高(98.95%),96h处理区最低(97.29%),在96h范围内,良卵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826原蚕雌蛾在冷藏24~48h范围内良卵率最高,达99.50%左右,冷藏时间超过48h后,良卵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两广二号原蚕芙·9良卵率最高为24h处理区
(99.46%),最低为0h处理区(96.36%),结果表明,在96h范围内,芙·9原蚕经冷藏处理后的良卵率均达到99.0%左右,明显高于不冷藏处理区;湘·7原
蚕各处理的良卵率差异不明显,均在99.0%以上,在48h处理区出现峰值,为99.61%,冷藏时间达96h后,良卵率最低,为99.09%。
洞庭原蚕的良卵率以0h不冷
藏处理区最高(99.50%),96h处理区最低(97.86%),在96h范围内,
该品种良卵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碧波原蚕良卵率以冷藏24h最高(99.42%),96h最低(98.33%),冷藏时间超过24h后,碧波良卵率呈逐渐
下降趋势。
2.3.2对不受精卵率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在7.5℃温度条件下冷藏桑蚕雌蛾,其产卵不受精卵率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冷藏时间在96h范围内,贵蚕一号827原蚕的不受精卵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最低为0h(0.28%),最高为96
h(1.31%);冷藏时间在48h以内,826原蚕的不受精卵率较低,超过48h后
呈逐渐增加趋势。
两广二号芙·9原蚕的不受精卵率与冷藏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低为2
4h(0.11%),最高为48h(0.35%);湘·7原蚕的不受精卵率冷藏时间在
48h以内最低(0.09%),超过48h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最高为96h(0.43%)。
洞庭原蚕的不受精卵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最低为0h(0.10%),最高为96h(1.03%);碧波原蚕的不受精卵率与冷藏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低为24h(0.12%),最高为96h(0.41%)。
2.3.3对死卵率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在7.5℃温度条件下、96h范围内冷藏桑蚕雌蛾,除芙·9原蚕的死卵率0h处理区(3.37%)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区外,827、826、湘·7、洞庭、碧波等原蚕的死卵率与冷藏时间长短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小结与讨论
在7.5℃温度和7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冷藏,桑蚕雌蛾的耐冷藏性和产卵效果存在差异。
1)桑蚕雌蛾的耐冷藏性因品种不同有差异,从交配能力看,中系原蚕比日系原蚕耐冷藏,参试的6个原蚕品种的交配能力排序为827>826>芙·9>洞庭>湘·7>碧波。
冷藏
时间在72h内,交配3h后,827、826、芙·9等原蚕基本没有散对发生,而洞庭、湘·7、碧波等原蚕的散对率分别达到2.0%、6.5%和10.0%(表1)。
2)产卵效果因品种和时间不同存在差异:贵蚕一号原蚕(827、826)的单蛾产卵
数和单蛾良卵数均是冷藏72h处理区达到最好水平。
两广二号原蚕芙·9的单蛾产卵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单蛾良卵数24h、72h冷藏区显著高于对照(0h);原蚕湘·7的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各冷藏处理区(24h~96h)均极显著高于对照(0h),且不受精卵、死卵等不良卵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洞庭原蚕的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以96
h处理区最高,但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也处于较高水平;碧波原蚕的单蛾产卵数和单蛾良卵数
以48h处理区最优,均极显著高于对照(0h),不良卵与对照不存在显著差异。
3)根据各品种原蚕雌蛾在7.5℃温度、相对湿度75%条件下冷藏后的交配能力、单蛾产卵量、单蛾良卵数、良卵率、不良卵率等综合指标看,贵蚕一号原蚕827、826均以
冷藏72h以内为最佳,芙·9原蚕、洞庭原蚕冷藏72h以内适用,湘·7原蚕和碧波原
蚕冷藏48h之内可行。
4)试验发现,各品种随冷藏时间的逐渐延长,未交自产卵比例逐渐增大,827和82
6在冷藏72h后产卵比例达2.0%以上;芙·9和湘·7在冷藏72h后产卵比例分别
达3.5%以上和3.0%以上;洞庭、碧波在冷藏72h后产卵比例达3.0%以上。
5)各品种原蚕雌蛾经冷藏后,在出库感温过程中,多数会未交自行产卵。
因此,在雌蛾
出库前要准备好对交雄蛾,雌蛾经16~18℃中间温度20min左右应及时投雄蛾交配。
6)试验还发现,各品种原蚕雌蛾经7.5℃温度冷藏一定时间后都存在蚕卵产出量增加的趋势,说明用适当温度冷藏桑蚕雌蛾,对提高蚕卵的产出率有促进作用。
另外,各品种原蚕
雌蛾通过7.5℃冷藏后,产卵速度加快,盛产卵时间提前。
参考文献:
[1]佚名.2013年丝绸行业或高位运行[EB/OL].http://info.gongc
hang.com/a/fangzhi-2013-01-22-480861.html/2013-08-16.
[2]罗朝斌,岳宣,胡仕叶,等.贵州农村原蚕基地建设与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32-333,336.
[3]郑章云.蚕蛾冷藏试验[J].蚕学通讯,2011,31(3):8-10.
[4]刘俊凤,杜周和,朱洪顺,等.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06-13709.
[5]张绍华.家蚕雌蛾冷藏产卵试验[J].蚕学通讯,2005,25(2):1-3.
[6]胡仕叶,杨胜特,岳宣.全天冷藏对家蚕雌蛾产卵及次代经济性状的影响[J].蚕学通讯,2005,25(4):6-8.
[7]沈小海,朱宏英,陆文明,等.家蚕雄蛾不冷藏制种试验报告[J].江苏蚕业,2005(4):54-55.
[8]秦友华,陈爱春,陈爱平.冷藏雌雄蛾对雌蛾产卵的影响[J].北方蚕业,2004,25(4):21-23.
[9]陈萍,余春梅,朱勇.蚕雌蛾冷藏对夏sch产卵影响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331-334.
[10]罗梅兰,黄红燕.冷藏1-4天对雌蛾产卵影响的试验[J].广西蚕业,1998,35(1):21-22.
[11]胡仕叶,王太兴,杨胜特,等.5℃冷藏不同时间对桑蚕雌蛾产卵效果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5):121-124.
[12]姜虹,罗朝斌,古松茂,等.桑蚕夏秋用品种贵蚕1号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4):23-26.
[13]姜虹.贵蚕1号组合原蚕的交配与产卵性能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6):31-33.
[14]姜虹,罗朝斌,古松茂.桑蚕夏秋用种贵蚕1号室内饲养比较[J].遵义科技,1999(3):9-11,36.
[15]顾家栋,李宝瑜,沈昌平,等.桑蚕夏秋用新品种“两广2号”的育成[J].广西蚕业,1995(1):44-48.
[16]李宝瑜,潘少茜.家蚕新品种两广2号选育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4(4):37-40.
[17]郭定国,吴正忠,靳永年,等.家蚕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J].蚕丝科技,2001(2):6-10.
[18]郭定国,靳永年.家蚕新品种洞·庭×碧·波性状[J].蚕丝科技,2001(2):25-26.
[19]NY/T1093-2006,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0]浙江农业大学.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M].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1]黄君霆,朱万民,夏建国,等.中国蚕丝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