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二模试卷1(教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行钦,幽州人。
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
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
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
庄宗存勖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上,被重重兵器包围。
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
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
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参考译文】
在礼谋反。
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
元行钦用诏书劝降在礼。
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说说好话,我们怎敢不改过自新。
”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的小过错。
”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
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
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
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
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庄宗遣从璟驰诏明宗计事。
从璟,明宗子也。
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
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
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
【参考译文】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嗣源前去平叛。
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
不久,嗣源兵变,与在礼汇合。
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嗣源已经谋反。
庄宗排遣从璟快速赶到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
从璟,嗣源的儿子。
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
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
不久,嗣源率军南下,元行钦便返回京师。
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行至荥泽时,闻听嗣源已经到达黎阳(今浚县)。
庄宗便欲派从璟去召见劝降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从璟杀死。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
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利害。
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参考译文】
这时,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得前进。
唐庄宗对元行钦道:“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嗣源,你们各自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幸亏遇到陛下抚养,才坐到将相之位。
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国,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用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庄宗崩。
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市。
【参考译文】
唐庄宗遇害。
元行钦出逃,被村民捉拿,虢州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
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嗣源将元行钦斩于闹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参考译文】
呜呼!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在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
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而被处死。
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6. 下列“以”字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B.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
C. 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
D.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
B(动词,“认为”;其它三项是介词,“用”。
)
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小过必当赦宥(宽容、饶恕)
(2)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报告、使……闻)
(3)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捉拿)
【解析·十中艾燕蕾老师撰文】
均分2.1
正确答案:“宥”,宽容、饶恕、宽宥、赦免
“闻”,报告、上报、使……闻、使……知道
“执”,捉拿、抓住、逮捕、俘获
错误翻译:“宥”,保佑、免除、释放
“闻”,听见、消息、被听到、使……出名
“执”,执行、捆绑、挟持、擎拿
教学建议:夯实基础,加强文言实词对译的准确性
灵活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和猜测词语意义
严谨答题,避免写错别字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分)
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经年离去”,离开多年1分;“奔归”,奔逃回家1分;“追悔何及”1分;句意通顺,1分。
)
【解析·大附中富玉老师撰文】
均分:2.03
主要问题:
1.“经年离去”部分同学翻译为“经过几年离去”。
2.阅卷时我们发现错误较多的是“追悔何及”的语气把握不准,可以翻译为“后悔哪里来的急呢”“怎么来得及后悔呢”“哪里来的及后悔呢”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2分)
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俾”使、让,1分;“何如”怎么样,1分。
)均分:0.8
主要问题:主要是“俾”这个得分点漏掉或误译很严重。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3分)
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以”,因为1分;“苟生”,苟且偷生1分;句意通顺1分。
)
均分:2.2
主要问题:阅卷时明确“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另外这个句子是一个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阅卷时还发现一些同学“以其义”翻译不够准确。
9. 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
答:言词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逃。
(每点2分)【解析·大附中富玉老师撰文】
均分:1.8
主要问题:
1.很多同学不理解“乌足贵”是什么意思,因而错误的理解是在称赞元行钦。
如答成“他宁愿选择被杀死言语上也不屈服”“他的死并非自己的志向”等。
2.还有很多同学答非所为,答成元行钦的性格特点。
如答成“爱国、谦卑、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忠诚、深明大义、志杰高尚、处变不惊、有军事才能、不苟且偷生、知恩图报、赤胆忠心”
3.这个答案包含两部分,一是庄宗活着的时候元行钦的表现,这一部分同学基本能回答出来,但第二部分的答案很多同学打错了。
4.还有少数同学没有概括而是采用原文当中的语句来回答。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观贬徙途中夜泊湘江时作。
②一蓝:形容江水的清澈。
③兰桡:兰舟。
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相关】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北宋观词作。
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作者贬官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
词人从驻舟湘水之浦生发想像,把自己遭贬的愁苦与屈原、湘灵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感情凄苦而不卑弱。
在艺术上写景如画,很好地传达了湘江之上的夜色,那寂寥幽清的场景如在目前,搬用前人成句也宛如自创。
全词清空骚雅,意境幽深,充满感伤的情调,渗透着楚辞的情韵,在观词中别具一格。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清寒(冷)、幽静。
孤独、悲凉的心情。
(3分)
【解析·十中唐岚老师撰文】
本题均分2.6.
评分标准:四个关键词,任意3个(近义词亦可)给3分。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将“氛围”和“心情”的措辞用反,如孤独的氛围,静谧的心情;“幽静”没有答到。
少数人将悲景看成喜景,曲解为归隐、解脱之乐。
“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3分)
答:远远地听到(1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2分)
【解析·十中唐岚老师撰文】
本题均分1.4左右。
评分标准:远远听到;想象(联想、虚写、虚实结合);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存在问题:学生答题习惯僵化,直接上来就翻译整个句子,而不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断章取义,不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能真正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机械套用。
(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4分)
答: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或化用前人诗句1分,自然、贴切,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
【解析·十中唐岚老师撰文】
本题均分1.7左右。
评分标准:基本按答题要求,回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皆可。
存在问题:
第四点“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基本无人问津。
以景语作结的表达效果,答出者也不多。
套用各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视听觉、远近……不一而足。
整句翻译,无意义。
关键要读懂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愈《师说》)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护《题都城南庄》)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煜《虞美人》)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大附中富玉老师撰文】
默写均分:5.7
主要问题:
1.将“晏”写成“宴”的较多。
2.能够默写出来的同学很少。
部分同学写出来了但将“相悖”误写成“相背”
3.将“省”写成“醒”的较多。
4.漏掉虚词的同学比较多。
5.“庇”“士”“俱”“颜”均有同学写错。
将“俱”误写成“具”的最多。
6.能写出来的错别字较少。
7.部分同学将“月明中”误写成“明月中”。
8.将“亵”写错的头同学非常多,多数是下面写成“衣”。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不是时候
[俄罗斯]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
①好像开关被打开一样,我醒来了。
没有打激灵,没有伸懒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我只不过睁开了眼睛。
准确地说是一只眼睛,另外一只紧紧地贴在枕头上。
我还看见枕头的边沿,枕套的布料,它们离我睁开的那只眼睛很近很近。
枕头被有点发蓝的微光笼罩。
时间还早,又是冬天。
本来天还是全黑的,只是在窗户上洒落有一缕平常的城市微蓝的晨光——它由白色的街灯和对面房屋以及我们这栋楼房的窗户里散发出昏黄的灯火混合而成。
黄昏时它是令人愉快的,而清晨让人无法忍受。
我听见了很多声音。
这是城市在喧嚣。
住在我们这栋楼里的居民正在离开家出门,他们在去上班或者送小孩去什么地方:爬楼梯的脚步声,电梯的呼隆声,单元大门不断的开关声。
我听见,院子里人们间歇不断和似乎很绝望、不顾一切反复地发动汽车的声音。
②我是如此希望重新回到梦里。
我的意思并不是我做了什么美梦,而是我想睡去。
多么想意志薄弱一次,给所有的人打个说,我病了,撒个大谎,并且把一切都取消。
取消一切,最主要的是不起床,不开明亮的灯,不洗漱不剃须,不穿袜子以及其他一切,不出家门,不用把钥匙弄得哗啦响,不用把过道里的廊灯在出门前关掉,不用按电梯里的数字“1”,不用走到大街上和深吸第一口清晨寒冷的空气,不用坐到冰冷坚硬的汽车里,更不用去机场接马克斯。
我的朋友马克斯,他现在正在飞抵这座城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
③可马克斯现在来得真不是时候。
如此的不是时候,这种情况也只能发生在老朋友身上,他生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真诚地期盼着他来,而当他坐火车或者乘飞机到来时却永远不是时候。
④就两天,怎么忙也得挤出时间给他。
意思是取消所有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准备好说很多话,大笑,喝酒,吃饭再喝酒,再说话。
睡觉吗,当然几个昼夜都别想了。
是的,这一切都很好……就是不是时候。
绝对!尤其这一次……原因是我正陷入爱河,很深!非常非常深!这样的爱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⑤马克斯来得真不是时候!
⑥我开车去机场走了很长时间。
雪很多。
不是刚下的新鲜白雪,而是那种稀糊糊的很脏的雪。
车也很多。
我很慢地行驶在盘旋的环形路上。
前面汽车刹车尾灯一会儿红了,一会儿灭了。
我也不停地踩刹车。
我一直觉得,好像左车道的车行驶快很多。
右车道爬行着大卡车,所有的都很脏,溅有一身的泥雪。
我听着收音机。
⑦收音机里不停地交替播放着音乐和新闻。
有一条新闻说,有一架飞机发生了空难。
我立刻把音量开大。
机上所有的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说空难的原因当然还早,不排除恐怖袭击。
我立刻想到马克斯。
只是一下子漏听了飞机发生空难的地点。
啊,原来是巴基斯坦。
我的心理有一丝遗憾滑过。
旋即我便为此骂了一句自己。
但骂的那样不真诚,没有火气,没有天分。
⑧如果这真的是马克斯乘的那架飞机,那该是多么可怕。
见鬼,这太可怕了。
⑨然而,我却会有一个作为不幸者的真正借口,而我一定会真诚地表现出不幸,如果这是马克斯的那班飞机。
为此我可以很好地喝上一个礼拜,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或者当着所有人的面,而所有人都会对我表示同情。
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打给她,现在,马上!对她说,在这
起她当然已经听说的,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议论的,空难中,我的最好老友,如果诚实到底,也就是我唯一的朋友,不幸遇难。
他死了,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需要马上见到她。
可是,马克斯没有遇难,他正飞抵这座城市。
他再一次让我难堪。
(节选自长篇小说《衬衫》,有删改)
【相关】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剧作家、导演、演员,被誉为当代的契诃夫。
1990年在家乡季米洛沃市组建独立剧院“厢座”。
1998年迁居加里宁格勒市,同年成功地在莫斯科上演他自己撰写的独白话剧《我是如何成为行的》,2000年获金面具民族戏剧大奖。
此书中的主人公“萨沙”是一位建筑设计师。
清晨,他穿上衣柜里最后两件衬衫中的一件白色衬衫,出门去机场迎接远道而来的好朋友。
而这位好友永远来得不是时候。
现在的“萨拉”正坠入爱河,除了“她”,他什么都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做。
然而周遭繁杂的生活却一如既往:各种谈话,回忆,工作,朋友……他仍在城市中东奔西跑:酒吧,饭店,疲倦,睡梦,幸福,爱情……所有的一切都让他疲倦,包括他自己。
正是这样杂乱纷飞的心情场景与主人公的心境,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这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这部长篇小说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因为你知道,等待你的将是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和新鲜干净的白衬衫。
——德国文学评论杂志
12.小说前两段表现了“我”清晨醒来时怎样的一种情绪?作品是如何表现的?(5分)答:心情厌烦。
(2分)通过“我”的心独白(答所见所闻所想或视觉、听觉、心理描写等,给1分)来表现(2分),运用排比强化这种情绪。
(1分)
【解析·吴县中学阙建琴老师撰文】
【评分标准】
参照参考答案。
其中“厌烦”也可答成“焦躁不安”、“烦躁”、“厌倦”、“烦闷等”(以上答案均为2分),如答成“消沉低落”、“无法忍受”、“无奈厌恶”、“低沉压抑”等则给1分。
第二点中只要答出“心理描写”就给1分。
【平均得分】
2分左右
【问题分析】
1.除少部分学生不会概括总结(答案如:表现了“我”取消一切要做的事,只是重新回到梦中,睡去的一种情绪)外,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情绪。
2. 关于第二问,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导致答题时进行具体分析,侧重容(如:作品通过对“我”睁眼不情愿、以及枕头、城市喧嚣的描写,令人无法忍受的晨光……)。
而题干问的是“如何表现”,应侧重手法。
3. 还有部分学生机械答题,堆砌术语。
有位学生堆砌了诸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虚实结合”等共七种手法。
4. 大多数学生能答出“厌烦”情绪+“心理描写”,但能写出“排比”手法的不多,写出“心里独白”的更是寥寥。
【教学建议】
重视审题。
规答题。
13.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分)
答:如果最好的朋友马克斯遭遇空难,那太悲惨了;(1分)对自己居然产生希望好友遭遇空难这种阴暗、病态心理感到可怕。
(2分)
【解析·园区二中军老师撰文】
本题平均得分1.2分
评分说明:答案主要由三点构成:如果最好的朋友马克斯遭遇空难,那太悲惨了(1分),对自己产生的希望好友遭遇空难的心理感到可怕(1分),这是阴暗、病态、自私、卑鄙、扭曲(或其它近义修饰语)的心理(1分)。
评分示例:
1,(0分)写了马克斯的重要性,同时马克斯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表现了作者对朋友是十分忠心的。
2,(1分)作者假想那架发生空难的飞机如果是马克斯乘坐的,会失去这位好友,这是很可怕的。
另外也表达了我对老朋友来得不是时候的厌烦。
3,(2分)第一个可怕是,如果马克斯乘的飞机失事很可怕;第二个可怕是,我听到失事的飞机不是马克斯所乘的而遗憾,这想法很可怕。
4,(3分)如果是马克斯的飞机失事,我将失去好友,我感到可怕;我竟然为失事的飞机不是马克斯所乘的航班而感到遗憾,这种扭曲、阴暗的心理很可怕。
教学建议:
本题考查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个传统的命题点。
应圈出句中的若干关键词,然后搞清关键词具体指什么,最后进行串联整合。
如本句话只需明白“那可怕”“这可怕”的具体原因即可,由“见鬼”看出心理性质。
1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以“我”的视角来叙述,让读者充分感知“我”的心情绪;具体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故事叙述的真实性;便于表达“我”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小说主题容的表达。
(每点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四中薛峰老师撰文】
分值设置为:让读者感知“我”的心情绪(2分),增强故事叙述的真实性(2分),便于表达“我”的所思所想(1分),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1分)
得分情况:均分约为3.13分。
答题情况:学生基本能答出第一人称叙述的普遍作用即增强故事叙述的真实性这一点,对于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也多能涉及。
得分比较少的是对于读者层面作用的理解。
部分学生答题依旧比较模式化,脱离文本。
15.请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6分)
答:展现了现代人杂乱、单调、乏味、孤独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人在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消极、阴暗甚至病态的心理,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每点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解析·中学闵凡军老师撰文】
答题状况:
本题平均得分1.4分。
答案中的前两个点基本上出不来,出人意料的是比较容易的第三个点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答出来的也不多。
多数同学回答的重点是揭示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性的丑恶自私阴暗,批判为了爱情而牺牲友情,甚至回答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多的同学犯所问非所答的毛病,完全不知道要回答什么,答案完全偏离题意,如,有的回答本文的艺术特色,有的回答题目的作用,有的回答本文的表达效果等等。
更多同学不知采点,采用“这篇小说通过对什么什么事件的叙述或描写,塑造了一个什么什么的形象,批判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等”格式,写了很多冗余的信息。
阅卷时,如果考生回答“对现代生存状态的厌烦”“对城市喧嚣生活的厌恶”“快节奏生活对人性的扭曲”“对某某病态心理的批判”等也给分。
示例:
一篇没有华丽文字却贴近生活的文章,他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与心活动,我认为
这篇小说旨在写出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和他的想法,是一篇描写生活的文章。
(0分)
作者即(寄)希望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俄国如今人的现状,又害怕社会主义并不能如自己所希望的改变俄国,想排斥社会主义又无法阻止他的到来。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并不是一个最适合俄国的政体,不太符合俄国的现状。
(0分)
对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恶;对忙碌的现代生活的抗拒;对事情发生的不是时候的不满;人们心的空虚寂寞渴望被同情安慰;对爱的追求和渴望;人心情感与思想的多面性复杂性。
(5分)
原因分析:
1. 没读懂小说,不知道要表现什么。
往往一叶障木不见泰山,抓住一个细节盲目放大。
主要是不适应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
2.审题不准,答非所问。
3.这种小说主题多元,见仁见智十分正常,答案也未必准确概括了主题,更不能说全面概括了主题,考生出现多元答案也再所难免。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
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
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
——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
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
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
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
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
当今世界上,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
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
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