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2015高一上·宁夏期中) 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 . 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 . “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 . 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 . 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2. (2分) (2019高一下·湖州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已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这个歌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
化。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④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A . ④③②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④①③②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3. (3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________,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两虎共斗,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所宜深慎。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4. (15分) (2019高二下·云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

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

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

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

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

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

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

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

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

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

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

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

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

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

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 . 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C . 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 . 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 . 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 .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D . 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
“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B . 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 . 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 . 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5. (20分) (2020高二下·岷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

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

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

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

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

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

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

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

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

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

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

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

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

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

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

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

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

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

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

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

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

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

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

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

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

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

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

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

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

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

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

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

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

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

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

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

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

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

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

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

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

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

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

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

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⑪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

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⑫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⑬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B . 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C . 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D . 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2)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 (2019高二上·屯溪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伎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释】①枻,同“楫”,船桨。

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 . 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

C . 七、八句将屈原、楚王的两种典型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语有警意。

D . 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2)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7. (20分) (2020高三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怀,合肥人。

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

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

从平安南,进都指挥使,莅山西都司事。

再从张辅擒安南贼简定,从都督费瓛征凉州叛人虎保,皆有功。

仁宗立,进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宁夏。

时官军征交阯者屡败,诏发松潘军援之,将士惮行。

千户钱宏与众谋,诈言番叛,帅兵掠麦匝诸族。

番人震恐,遂反。

杀指挥陈杰等,陷松潘、叠溪,围威、茂诸州。

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败绩,西鄙骚然。

诏遣鸿胪丞何敏、指挥吴玮往招之,而命怀统刘昭、赵安、蒋贵帅师数万随其后。

玮等至,贼不顺命。

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击贼,复松潘。

比怀至,仍用玮前锋,遂复叠溪,降二十余寨。

招抚复业者万二千二百余户,归所掠军民二千二百余人,事遂定。

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

怀留镇四川。

在镇骄纵不法,干预民事,受赇庇罪人,侵夺屯田,笞辱佥事柴震等,数为言官所劾。

帝降敕责让,复避御史王礼弹章示之。

怀引罪。

置不问。

六年,松潘勒都、北定诸族暨空郎、龙溪诸寨番复叛。

怀遣兵战败,指挥安宁等死者三百余人。

怀乃亲督兵深入,破革儿骨寨,进攻空郎乞儿洞。

贼败,斩首坠崖死者无算。

革儿骨贼复聚生苗邀战。

击破之,剿戮殆尽。

于是任昌、牛心诸寨番闻风乞降,群寇悉平。

久之,巡按御史及按察使复奏:“怀僭侈逾分。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宣宗怒,召怀还,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

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正统二年以原官镇大同。

时北人来贡者日给廪饩,为军民累。

怀言于朝,得减省。

居二年,以老召还,命理中府事。

九年春,与中官但住出古北口,征兀良哈。

还与马亮等同封,而怀得平乡伯。

十四年扈驾北征,死土木。

赠侯,谥忠毅。

子辅乞袭爵,吏部言非世券,执不许。

景帝以怀死事,许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B .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C .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D .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

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B . 御史,官名,职掌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C . 廪饩,由官府提供的薪俸,一般按月供给。

D . 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怀战功卓著。

他先后参加平定安南、擒拿安南贼人,征伐凉州叛贼的战役,都立有战功,职位一路升迁。

B . 钱宏诈称番人反叛并率兵抢掠,导致番人造反,攻陷松潘。

陈怀率领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收复了松潘。

C . 陈怀虽然战功大,但他不够奉公守法,多次被言官弹劾并遭到皇帝的责备,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他向皇帝认了错。

D . 陈怀镇守地方时,考虑到地方军民的负担沉重,向朝廷汇报,使负担得以减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

②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

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8. (16分) (2017高二上·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

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

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

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诏权工部侍郎。

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 .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 .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 .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2)下列对文中加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 .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 . 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

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 . 《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

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

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 . 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

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 . 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

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 . 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

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②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二下·孝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里约奥运会上一大波“奥运表情包”刷屏。

“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第三名成绩进入决赛的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成为新晋“网红”。

20岁的傅园慧表情丰富夸张而有喜感,语言幽默而耿直,被网友戏称为“洪荒少女”。

网友忍不住惊叹:“这个女孩太可爱了!”“真实而不做作,我已经完全被‘圈粉’了”。

甚至国外很多主流媒体包括BBC、卫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了这个新晋网红。

美国媒体称,这个人她甚至连金
牌都没有,但这都不重要。

因为没有人比傅园慧更有趣、更享受比赛、更招人喜欢。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