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重要知识,了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诸葛亮治理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等知识。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及分析能力态度价值观通过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唯才是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教学,通过对诸葛亮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等学习,对学生进行以诚待人的人道主义教育和尊重少数民族,民族平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教学难点对曹操的评价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复习提问: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东汉王朝迅速瓦解)教师: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式图》(学生:看图了解军阀割据情况,回忆以知的三国知识,并找到袁绍曹操控制的地区)教师: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年的历史。
各个军事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以前,经过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到年,全国人口达万,可东汉
末年,只剩下万。
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的凄凉景象时写道:(展示图片)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而且,生产力也急剧下降。
河南的士兵根本吃不到粮食,只能吃桑椹。
军队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希望有什么局面呢?(学生解释《蒿里行》
,
从中体验,总结当时的社会情况。
学生回答:安定统一。
)教师:对,人民,特别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强烈盼望
有安定的生活,能安全地生产,强烈希望统一,不要分裂割据和混战。
同学们想想,统一北方的任务是由谁来完成的(学生:曹操)教师: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学生看教材,分析归
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用人上,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教师提问: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谁实行过?意义在哪里?(学生回忆:管仲建议实行过分析: 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曹操认识到,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打他的旗号号令天下,于是,他采纳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策略性意见。
)教师:年,汉献帝从长安西凉军阀手中逃回洛阳,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控制起来,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据地,以许(即后来的许昌)为都城。
从此,曹操总揽朝政大权,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在用人上,招贤纳士:东汉时期选拔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
曹操则勇于冲破门第和世贤的框框,他甚至三次发布求贤令,公开提出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都可以做官。
有治国之术的是文臣,有用兵之术的是武将,曹操手下猛将如云, 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大量人才得以重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利用这些荒地,召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
屯田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几十人一屯,由专管屯田的官员管理,开垦荒地。
屯田农民生活较有保障,因此,他们生产积极性比较高
由于实行屯田制,大量荒芜土地得到开垦,曹操的军粮供应就有了保证。
展示《官渡之战》图,结合地图讲解: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和强大,逐渐成为北方仅次于袁绍的武装集团。
公元年,袁绍统兵万抵黄河,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三四万兵力迎击袁绍。
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简介曹操对许攸的欢迎)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赢了决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本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
曹操运筹谋略,真是出奇制胜。
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不可一世。
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再看看注解。
这一年曹操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学生: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学生:刘备孙权。
学生简介自己对刘备孙权的认识)展示《三国图》我们先看孙权, 他的势力范围在哪?(学生: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教师: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
展示《三顾茅庐》:刘备呢,到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
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
这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并解释:占据荆益,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刘备说: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年,孙刘联军万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的万大军对垒。
拥有众多人马的曹操却失败了。
那么他的弱点到底在哪里呢?(学生: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 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教师: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