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型苜蓿品种特性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12期牧草饲料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养殖大国,并且缔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养殖体系。

由于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使国内的草产品市场不断扩大,苜蓿作为
“牧草之王”,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牧草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等营养特性成为牧草的首选。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 edi cago sat i va ),是优质的牲畜饲料。

紫花苜蓿又叫做紫苜蓿、牧蓿、苜蓿、路蒸,属豆科植物。

紫花苜蓿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播后2~5年的每公顷鲜草产量一般在3万~6万kg
,干草产量0.75~12万kg 。

虽然我国目前的苜蓿产业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苜蓿品种的秋眠
性和抗寒性以及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苜蓿在产量和品质方面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1998年卢欣石在国内引入秋眠性概念以后,苜蓿秋眠性和抗寒性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5/1型”苜蓿品种的理论基础
苜蓿通过秋眠来抵御寒冷环境,因此苜蓿的秋眠性与其抗寒性关系密切。

冷胁迫环境条件下,苜蓿的秋眠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苜蓿品种抗寒性越强秋眠性越强。

“5/1型”苜蓿品种是目前草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其半秋眠性和耐寒特性使其成为优质高产牧草的首选。

因此,根据苜蓿秋眠性和抗寒性的强弱来划分苜蓿类型,将秋眠级接近5级,抗寒指数低于2级的苜蓿品种称为
“5/1型”苜蓿品种。

苜蓿的秋眠性(Fal l D or m ancy ,FD )是指苜蓿为了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随着秋季日照时数和气温的变化而引起的生理性休眠,正是这种有差异的特性,使苜蓿的形态指标和营养品质发生改变。

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对苜蓿秋眠性的研究,O akey 等人提出,苜蓿的的秋季生长状况和其越冬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秋季日照时数和气温的变化,起源于南方地区的苜蓿在刈割后茎叶再生明显,再生株高较高且植株直立生长;而起源于北方地区的苜蓿则截然相反,而这种差异现象在日照较长的春夏则不明显,人们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苜蓿秋眠性的概念。

Bar n 等人在1979年提出了将苜蓿的秋眠性划分为3种
秋眠类型和9个秋眠等级,分别为秋眠型、半秋眠型和非秋眠型,以1~9依次标度秋眠等级。

1984年Teuber等人在B ar n 等划分等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化,将原来的9个等级重新划分为11个等级,并将其对应的秋眠性参照标准列出。

H ancock 等又提出11个秋眠等级,用1级描述为极秋眠型,2~3级描述为秋眠型,4~6级描述为中等秋眠型,7~8级描述
为非秋眠型,而9~11级描述为极非秋眠型,总共5种秋眠类型。

在实际应用当中,美国苜蓿与牧草联盟的网站再度将秋眠类型进行细化,
将11个秋眠等级划分为6个秋眠类型,1、2级描述为极秋眠,3、4级描述为秋眠,5级为中度秋眠,6、7级为半秋眠,8、9级为非秋眠,10、11级为极非秋眠。

由于秋眠性能够很好地反应苜蓿的生产状况,国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已将秋眠性定为苜蓿的首项鉴定指标。

国内对苜蓿秋眠性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末,我国学者卢欣石在1991年首次将秋眠性概念引入国内,并对其在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国内学者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品种为对照,对国内苜蓿品种进行了秋眠性评定,结果显示中国苜蓿品种主要为秋眠类型和极秋眠类型,其秋眠等级为1~3,极少数种质属于半秋眠类型,其秋眠等级为4~5,完全没有非秋眠类型和极不秋眠类型。

低温胁迫一直是限制作物生长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作物对温度的感受能力也互有差异,当然苜蓿也不能独善其中。

由此专家提出了抗寒性这一概念,即在低温寒冷的环境中,植物为了适应自身生长所必须的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抗寒能力。

苜蓿抗寒性一般通过抗寒指数来表示,苜蓿抗寒指数一般用来描述低温条件下苜蓿的持久性和饲草产量以及苜蓿在冬季潜在的存活能力和其来年恢复生长的能力在我国北方进入秋季以后,由于冷空气的袭击,温度逐渐开始下降,光照时间也随之缩短。

为了能够使苜蓿成功的越冬,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改变苜蓿自身的一些性状来增强其抗寒能力。

国内目前对苜蓿抗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与抗寒性关系上的研究,虽然不同指标与抗寒性关系逐渐明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苜蓿抗寒指数的评价方法在学术界也有了系统的阐述,美国学者M c C asl i n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苜蓿抗寒等级评价体系,将抗寒等级分为1~5级,并列出了与其对应的品种参照,“5/1型”苜蓿品种特性介绍
贾春英1,张凡凡2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图木舒克
843806;
2.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关键词:苜蓿品种;秋眠性;抗寒性
D O I :10.3969/
J.I S S N .1671-6027.2020.12.177195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年第12期大量的试验也证明了抗寒指数为1~2级的苜蓿品种抗寒能力较强。

2“5/1型”苜蓿品种特性
苜蓿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牧草,也是我国主要的牧草来源。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苜蓿草料,其种植栽培要点一直是学术界急需攻克难点。

现阶段推广多数的苜蓿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不能达到理想双高,即苜蓿草产量高的时,其品质就相对降低了档次。

究其主要原因是苜蓿的秋眠性和抗寒性的难题没有彻底解决,培育的苜蓿品种也多为高抗寒、高秋眠或低抗寒低秋眠的牧草。

因此研究新型苜蓿品种,达到真正的高产优质,使其秋眠性和抗寒性达到理想状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目前市场上推广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多为国外引进品种,其能否完全适应我国当地的种植要求还难界定。

本文以6种“5/1型”苜蓿品种为例来阐述国内苜蓿品种的研究趋势(见表1)。

我国的首蓓品种主要为秋眠型和半秋眠类型,基本没有非秋眠类型的苜蓿品种。

由表1可以看出6种苜蓿品种都为半秋眠性品种,且秋眠等级接近5级;其抗寒指数也在1~2级之间,因此称这6种苜蓿品种为“5/1型”苜蓿。

6种苜蓿品种都具有高产优质、耐寒的品种特性,W L366H Q 和威神品种还具有抗盐碱的特性;不倒翁55V 12和其他几种苜蓿品种相对比还具有抗倒伏特性。

6种苜蓿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病(虫),耐旱,再生性强的特性,最为关键的还是其秋眠级和抗寒指数都符合“5/1型”苜蓿品种的特点,能够种植出理想的
高产优质牧草。

3“5/1型”苜蓿品种栽培要点
(1)整地与基肥:深翻后精细整地、坪床要求平坦且无大的土块,结合整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施量2t /亩左右或施入复合肥做底肥;
(2)播前镇压:播前必须进行镇压,以免播种过深不能出苗;(3)播种期及播种量:春播4月中旬至5月末为宜,秋播最晚在初霜前45d 前进行;裸种播种量1.2~1.5kg/亩,沙地、盐碱播种量增加20%;
(4)行距:以20~25cm 为宜;
(5)播种深度:播深一般2.0cm 左右,沙地宜深2.0~3.0cm ,粘重土宜浅1.
0cm 左右;(6)追肥与灌水:刈割后每亩追施N 肥2.5~5kg ,K 肥
2~4kg ,P 肥10kg ,北方地区越冬前追施P 、K 肥可提高越冬率;返青期、分枝期、每次刈割后应及时灌水,北方地区越冬前须冬灌;
(7)杂草以及病虫害防治:播前用地乐胺、氟乐灵等做
土壤封闭;苗后除草在杂草3~5叶期进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若发生面积较大可选择相应药剂喷雾防治。

(8)收获:紫花苜蓿的最佳刈割期以现蕾期至初花期为
宜,留茬5cm ,北方地区最后一次刈割应在初霜前40~45d 或霜冻后进行,留茬不低于8cm 。

调制干草时,刈割后在田间晾晒至苜蓿含水量达到安全贮藏水平
(22%以下)时进行捡拾打捆。

制作半干青贮时,以苜蓿含水量为55%~60%时搂草为宜。

3


国内市场上推广的苜蓿品种繁多,但能各在各方面都引领前茅的确很少。

本文以6种“5/1型”苜蓿品种为对象,阐述了国内以后的育种趋势以及在种植苜蓿草时应该以“5/1型”苜蓿品种为对照,筛选出适合国内种植栽培的苜蓿品种。

参考文献
[1]杨青川,等.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育种与利用[J ].科学通报,2016
(2):261-270.
[2]C H E N Y.A ppl i cat i on of A l f al f a Pol ys acchar i des i n Li vest ock and
Poul t r y Feeds[J ].C hi nes e J our nal of A ni m al N ut r i t i on,2013.[3]李清忠.紫花苜蓿的饲用价值与病虫害防治[J ].江西饲料,2013(5):
59-60.
[4]洪绂曾.苜蓿科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杨浩哲,等.苜蓿秋眠性研究进展及应用[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0,30(6):59-62.
[6]方珊珊,等.45个苜蓿品种秋眠级初步评定[J ].草业学报,2015,24
(11):247-255.
[7]方珊珊.不同苜蓿品种秋眠特性与生产性能研究[D ].北京:中国农
业科学院,2015.
[8]FA N W ,et al .G enom e-w i de i dent i f i cat i on of di f f er ent dor m ant
M edi cago s at i va L.M i cr oR N A s i n r es pons e t o f al l dor m ancy.[J].Pl os O ne,2014,9(12):6655-6663.
[9]H E Y ,et al .The r es ear ch on f al l dor m ancy of al f al f a[J].
Pr at acul t ur al Sci ence,2005.
[10]A H M K Y ,et al .Low -t em per at ur e gr ow t h hi gh-qual i t y
ul t r at hi n pr aseodym i um gat e di el ect r i cs :U S,U S20040185654[P].2004.
[11]李向林,等.苜蓿秋眠性及其与抗寒性和产量的关系[J ].草业学
报,2004,13(3):57-61.
[12]马官起,等.人工影响天气三七高炮实用教材[M ].北京:气象出版
社,2011.
[13]申晓慧.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3
(35):13530-13530.
[14]K O SO LA PO V V M ,et al .Pos s i bl e envi r onm ent al r i s ks at
com m er ci al gr ow i ng t r ans geni c f or age cr ops [J].R us s i an J our nal of Pl ant Physi ol ogy,2015,62(2):143-152.
表1“5/1型”苜蓿品种特性
牧草饲料
19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