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五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讲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
2、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预习·学案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了解别人就是充实自己)
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号。
江西临川人,时
期,家、家、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和宋代的、、苏辙(三人称为三苏)、、、。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
3、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余闻之也久。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卒之为众人。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小组交流,口译课文;(将自己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四、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五、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父异.焉(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
..其父(5)父利.其然也(6)伤仲永(7)日扳.仲永环谒邑人(8)贤于材.人远矣
六、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七、课外延伸(任选其一)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不少于100字。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不少于100字。
题目:
100
《伤仲永》反馈·当堂达标(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稍稍宾客
..其父()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邑人奇.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之:
.()
邑人奇之.()
.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
.钱币乞之()
于:
.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6、《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
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7、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8、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稍稍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矣
D、忽啼求之
9、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11、“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12、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1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1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15、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6、回答问题。
(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一句。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