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学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基础知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

整理“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
2.儒学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礼”;中庸。

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后称“亚圣”)
1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
2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荀子:
1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2天人关系: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


1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2把“道”作为世界的根本,
3并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庄子提出“齐物”。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
主张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史料研读】
见《凤凰新学案》第2页:探究3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3—4页选择
【学后反思】
二、汉代儒学
【学习目标】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及其影响
【基础知识】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1.原因: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
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地位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各郡设学校。

3.影响:(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2)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3)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
策。

【史料研读】
见《凤凰新学案》第5页:探究1:董仲舒的新儒学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6-7页选择
【学后反思】
三、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基础知识】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提高到天理的高度,维护封建统治.
1.程颢、程颐(号称二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气论:万物由理、气构成,理先于气;
修养论: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来认识理,追求“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治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道统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1.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2.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1.宣扬“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
2.致良知;
3.知行合一
积极:1.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2.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史料研读】
见《凤凰新学案》第8页:探究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10页选择
【学后反思】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学习目标】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基础知识】
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以孔子之言和儒家经典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挑战传统儒学权威;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摹古文风,提倡个性。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史料研读】
见《凤凰新学案》第12页:
探究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矫正反馈】
见《凤凰新学案》第13-14页
选择
【学后反思】
单元检测
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4.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
8.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9.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10.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1.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
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