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说明文(供教师考证考编、公开课比赛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教说明文
思路:导入课题——整体感知——梳理结构——概括特征——理解方法——品味语言——拓展训练
一节课不一定非要完成这么多环节,也可以只完成其中的两三个环节。

第一节导入课题
一、引言式导入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这种导入法运用最为广泛,大多数说明文都可运用。

不妨就以《苏州园林》为例,教师这样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山水闻名,而苏州则以园林见长。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便是最好的概括。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它的风采或被摄影家收入镜头,或被文学家写进诗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请同学们注意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体会叶老遣词造句的匠心。

这样,经过精心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苏州园林的情景之中。

二、直观式导入即把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幻灯、录像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先有一个直观感受,然后导人课文。

这种导入法形象直观,一般适用于介绍建筑物或一些实物的说明文。

下面,就以《万里长城的构造》为例。

教师出示万里长城的教学挂图,要求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按一定的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长城的构造,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语言板书顺序,画出简明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自读引导,了解说明顺序。

进而阅读课文,体味课文说明条理的清晰性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提问式导入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导入课文。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这样导入:在学习新课以前,我想提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的记忆力,看哪位同学能准确地答上来。

我们初一时学习了《中国历史》课本第1册,在“隋唐时期的文化”中讲到隋朝有一位杰出的工匠设计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这座桥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位杰出的工匠叫什么名字?赵州桥原名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赵州
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历代有不少文人对它进行了描绘,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是如何来介绍这座桥的。

四、复习式导入即复习前面学过的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然后导入课文。

以《个园》为例。

同学们前面学过了《苏州园林》,叶老在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自出心裁、别具匠心地追求园林艺术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时,强调了四个“讲究”,我想大家一定能如数家珍他说出来(请同学复述),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卅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和近景远景。

今天,我们自学的《个园》写了扬州城内一处园林的主要景物。

请同学们速读这遍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个园”名称的来历,园中主要有哪些景物?作者抓装个园”的什么特征来写的?
第二节整体感知
包括介绍作者,明确课文写作动机,说明对象,说明的中心,说明事物总体特征等。

第三节梳理结构
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明确文章对象并据此概括文章各部分大意,二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关于写作顺序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是利用标志词分析写作顺序;一般时间顺序都有时间标志,空间顺序都有方位词,逻辑顺序都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如,因为,所以。

总分顺序往往有“总之”等。

二是利用颠倒法分析写作顺序。

这两段能否颠倒?那两段能否颠倒?为什么三是利用排序法理解顺序。

如教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时,一上课堂首先挂出八幅打乱顺序了的纪念碑浮雕图,让学生不看课本口述每幅图的内容并按历史顺序给每幅图加上小标题。

这几幅图画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学生跃跃欲试,但经过思考不能正确答出,希望老师能让他们翻一下课本,钱教师坚持不同意,这样学生看书的心情更加迫切,甚至恳求老师。

在这种情景下,钱老师才勉强同意,但提出只给三分钟,而学生却象得到奖赏一样,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全文。

营造这样的气氛,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使之
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同时这些图画的呈现,会把它们的内容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样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节理解特征
要求:
1、让学生用自己的或者文章中的词句简洁的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有时到文中找,有时到标题中找。

如果事物分几部分,每部分都要找出特征。

如果事物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归纳出每个阶段的特征。

如《死海不死》一文,“死”和“不死”就是四海的特征。

2、要让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些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如《死海不死》从哪些地方看出死,哪些地方看出不死?
要让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理解这些特征。

理解特征的方法:
1、寻章摘句法:就是摘录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句子。

2、拟人化法:就是把说明文中几个说明对象当作人,然后让他们自述自己的特征。

也可以进行表演。

如《看云识天气》中写到了几种云,可以让学生分别扮作这几种云,然后自我介绍自己的特征。

3、导游导购法:就是让学生充当导游员,或者导购员,模拟游览或者商场场景,进行解说。

4、假想法。


第五节理解说明方法
主要包括理解说明方法的类型和作用。

如,文中第几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六节品味语言
可以参考《怎样阅读诗歌和散文》中的有关做法。

第七节扩展阅读
类型
第一探究式拓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
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辩论式拓展学习《克隆》一文中,学生最感到惊讶的是克隆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作用,能造福人类,但克隆同时又有不好的一面,所以说“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这种分歧,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克隆的利弊”的辩论会。

甲方:克隆利大于弊乙方:克隆弊大于利
甲方:“克隆”作为一项新生的科学技术手段,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它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克隆”技术在保护珍贵稀有动物及医学方面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人们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技术大量繁殖出濒临灭绝的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

乙方:虽然克隆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培植人体配件,挽救濒危物种,来造福人类,但是它的灾害也是无穷的。

因为再好的克隆技术也会有可能失败,这也是科学研究者公认的。

从动物克隆的实验来看,克隆物种的成活率很低。

在多利羊的克隆实验中,277个胚胎融合仅仅成活了多莉一个,成功率只有0.36%。

许多有幸降生的克隆小牛,有很多很快死于心脏异常、尿毒症或呼吸困难。

出生后的克隆动物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

血液的含氧量和生长因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胸腺、脾、淋巴腺发育不正常等。

甲方:,“克隆”技术是医学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人类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或功能不全的器官,或弥补人类自身缺失的器官。

由于被复制的器官来源于自身的体细胞,故可将“异体排斥”现象减小到最低限度。

乙方:克隆技术在某一方面确实能造福人类,但大家是否更了解克隆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混乱呢?如: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的疾病敏感性,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整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

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就会带来灾难。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毁灭全国的畜牧业。

所以说弊大于。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在激烈辩论的同时,不仅学习到更多克隆的知识,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爱明白学习好科学文化,用好科学文化的道理。

第三、通过仿写进行拓展
又如教学《绿色蝈蝈》时,我让学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时我抓住描写蝈蝈的优美生动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在客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喜爱的情感,并用相关的修辞手法练习写话。

通过上面的一些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内容,语言表达的能力。

说明性文章教学中最好的实践拓展途径,就是调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动口、动笔,最不可切不可忽略“练笔”,从说到写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的环,才能达到有效实践的目的。

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感性地“悟得”与“习得”其中的种种说明方法。

怎么悟?通过列举例子,让他们形象地理解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模仿,让他们清晰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诸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得多。

第四多媒体拓展。

放一些多媒体图片及视频
例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教学中我选择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的图片以及内部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感性认识,对建筑的专有名词产生形象的理解,与此同时配以优美的诗词歌赋,使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多媒体的运用,既增添了教学中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留下形象的感性记忆,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教学也显得轻松了许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借助现代手段可以再现被说明的内容,使之更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得清楚,也感受得真切,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聪明才智,一份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