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知识培训教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知识培训教材1
粮⾷知识培训教材
粮⾷的呼吸作⽤,在保粮⼯作中有着利害得失之别。
从消耗呼吸底物的⾓度来看,呼吸作⽤是消极的,特别是呼吸作⽤强时,不管是有氧呼吸或⽆氧呼吸,都会影响储藏的稳定性,造成不良的后果。
在呼吸过程中,被消耗的基质变为⽔、⼆氧化碳或酒精。
从理论上推断,在有氧呼吸时,放出⼀个单位的CO2,⼲物质的消耗量为0.68个单位,所以呼吸愈旺盛,⼲物质损耗愈严重。
但⼲物质损耗与粮⾷的重量损失是不能等同的,因为储粮呼吸时,不但释放CO2和H2O,同时还要吸收02和H2O。
按呼吸总⽅程式计算,消耗1千克⼲物质可放出600克⽔,由呼吸所产⽣的⽔,仍保持在粮粒内,所以会出增加其含⽔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粮堆既不通风⼜不翻动,则由于吸湿平衡⽽使空隙中的相对温度增⼤,这样⼜会促使呼吸更强,并使微⽣物和仓⾍⼤量繁育。
储粮呼吸时所放出的热量,只有⼩部分⽤于维持⽣命活动及合成新物质,⼤部分则释放到体外(这部分热量被称为呼吸热),因⽽使粮堆的温度增⾼。
在⽓温下降的季节⾥,粮堆的中、下层仍保持⾼温,就是粮⾷的呼吸作⽤及其不良导热性所致。
粮堆的⾼温会促使呼吸旺盛,并为⾍、霉繁育创造条件,从⽽加速储粮品质陈化。
由于粮⾷的有氧呼吸和⽆氧呼吸均会产⽣CO2,所以在不经常翻动粮堆、⼜不通风的情况下,CO2会在下层、中层甚⾄上层逐渐积累,呼吸强度愈⼤,则积累愈多。
CO2含量增⼤,会减慢呼吸的速度,如果浓度较⾼,还会使有氧呼吸转变为⽆氧呼吸。
由此可知,粮⾷呼吸时产⽣的CO2、⽔分和热能,均对储粮产⽣不良影响,如果它们共同作⽤于粮⾷,则对于储粮的安全就更加不利了。
所以保管时,应尽可能使粮⾷呼吸作⽤减到最低限度。
但呼吸不只是消极的,还有其积极意义。
⾸先,在呼吸的每条途径中,都会形成⼀系列特定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重新合成新物质的原料。
通过这些物质转变,使糖代谢与脂肪、蛋⽩质及其它物质的代谢联系在⼀起,故呼吸作⽤与粮⾷的成熟、衰⽼、愈伤和抗病等各种过程有密切联系。
其次,⼈们常利⽤粮⾷的呼吸作⽤进⾏⽓调储藏。
例如我国古代所使⽤的窖藏⽢薯和囤套囤储藏豌⾖等⽅法,都是利⽤粮⾷的呼吸作⽤,消耗密闭容器中的O2,使CO2积累,从⽽形成有利于储藏的⾃发保藏条件。
现代的⽓调储藏,是⼈为地改变粮堆中N2、CO2和O2的⽐例,以抑制粮⾷的呼吸、代谢,达到杀⾍抑菌的⽬的。
第四章粮⾷仓储及运输损耗率计算规则
第 1 条
粮⾷在仓储及运输过程中⾃然发⽣之损耗悉然依本规则办理。
前项粮⾷系指政府征收或
收购之稻⽶、⼩麦及杂粮⽽⾔。
第 2 条
前项损耗分为左列三种:
⼀、仓储损耗因翻晒、清仓、及通风等仓储过程中因保管时间关系所发⽣之⼀切损耗属之。
⼆、运输损耗因装卸、运搬、过档等关系所发⽣之损耗属之。
三、收交损耗因接收及交付时,衡器或量器上所⽣之差异,暨接收后屯存未及⼀⽉即⾏发
出所⽣之损耗属之。
第 3 条
仓储损耗率依左表之规定:
第 4 条
运输损耗率依左表之规定:
第 5 条
收交损耗依粮⾷收交之次数⽽定,每次之损耗率,最⾼不超过万分之五,但仓储在⼀⽉以上,或经过运输已报有仓储或运输损耗者,不得另⾏列报收交损耗。
第 6 条
因运输上之必要于中途掉换运具者,须各该运具之每段运程满五⼗公⾥始准分段报耗,如其中有不满五⼗公⾥之运程部份,得并⼊其所接续之其他运具之运程列报。
⾄所报运耗,并得择取各该运具中较⾼之率耗计算。
但在某⼀批运输中,如使⽤各种不同之运具,⽽其中⼜有以同⼀运具使⽤⼀次或三次以上者,则该种运具准报耗⼀次 (例如起初船运,中间改⽤车运,最后⼜⽤船运,则该⼆次船运须将其运程合并后作⼀次列报。
) 。
第 7 条
屯储粮⾷须于全部发出或主管更动移转保管时,始得按照各该主管机关规定程序报耗⼀次,不得随时报耗,以杜流弊。
但有特殊情形者 (如被炸⽔⽕灾) 得呈准派员监整核实报耗。
第 8 条
粮⾷收交仓储运输均以⽆损耗为原则,本规则所定损耗率系属最⾼限额,如有事实上不能避免之损耗,能在定率以下核实列报,绝对不准列报超耗。
第 9 条
粮⾷在储输期间遇有不可抗⼒情事发⽣损失时 (如沉船翻车被炸敌劫⽔⽕灾等) ,应由主管⼈员详陈事由并检齐证明⽂件专案呈报各主管机关查实后转报中央主管机关核办。
第 10 条
因过失或保管不⼒以致发⽣损耗,或所损耗超过规定标准率者,均应依照其数量责令赔偿实物,或照当时当地市价折赔现款。
第五章粮⾷运输定额损耗
⼀、粮⾷运输定额损耗率
第六章降低粮⾷运输损耗
“四散技术”的应⽤可节约⼤量资⾦,但是粮⾷散运与包装运输相⽐较也容易增加运输损耗,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减少运输损耗。
1、粮⾷运输损耗概念
粮⾷运输损耗,是指粮⾷从发运单位最后发粮(油)点到接收单位最初收粮(油)点之间的运输过程中,由于零星抛洒、扦样耗费、灰尘等细⼩杂质的消失等因素所产⽣的减量[3]。
我们清楚了运输损耗,更重要的是准确计算运输损耗,才能知道怎样加强管理。
1.1粮⾷运输定额损耗的计算
粮⾷运输定额损耗,是根据粮⾷的原发运量和该粮⾷的运输定额损耗率,以及装卸车船的装卸定额损耗率进⾏计算的。
计算粮⾷运输定额损耗,须以⼀张发货明细表为⼀个单位单独计算[3]。
⑴粮⾷运输定额损耗的计算公式
定额损耗粮油运输=发运量× ?
损耗率运输定额+损耗率装卸定额⑵粮⾷运输亏量的计算公式
粮⾷运输亏量=发运量﹣实收量﹣运输定额损耗
1.2减少粮⾷运输损耗的措施
1.3⾮专⽤的装粮车(船) 散装粮⾷、油料必须做到铺垫底部和侧⾯四周(即五⾯铺垫)。
1.3.1装车船作业时,要坚持“⼯前三铺垫、⼯后五清扫”。
即作业前,要在车边、船边、装卸机械下边,⽤铺垫物铺垫好;作业完毕,要将撒漏在车厢边、码头边、搬运路线上、
货场、仓库的地脚粮全部清扫净[3]。
1..4粮⾷运输损耗的处理
1.4.1粮⾷运输合理损耗的处理。
粮⾷运输实际损耗未超过粮⾷运输定额损耗的,即为合理损耗。
此种损耗,接收单位应按原发运数量与发运单位结算。
1.4.2粮⾷运输亏量的处理。
粮⾷运输发⽣亏量的,即为运输事故,应查明原因,分明责任(属于发⽅,或承运⽅,或收⽅),属于哪⽅则由哪⽅承担直接经济损失。
1.4.3粮⾷运输溢余的处理。
粮⾷运输发⽣溢余时,接收单位应按实收数量⼊帐,并与发运
单位据实结算。
溢余部分不得与亏量冲抵[4]。
2、加强粮⾷保管损耗的管理
粮⾷保管是在粮⾷物流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降低粮⾷保管损耗是增效的重要措施。
粮⾷保管损耗,是指粮⾷由计量验收⼊库起(包括库内搬倒、堆装),⾄计量点交出库⽌的整个保管过程中发⽣的全部损耗。
粮⾷保管损耗按其发⽣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分杂质减量和保管⾃然损耗两类。
在粮⾷保管过程中要准确计算某⼀阶段的保管损耗,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管理,减少保管损耗。
2.1⽔分、杂质减量
⽔分杂质减量,是指储存粮⾷⽔分、杂质超过规定标准,为确保安全,经整理所发⽣的损耗;或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分的⾃然减量所发⽣的损耗。
粮⾷在规定的安全⽔分以下发⽣的⽔分减量,应作为保管⾃然损耗处理。
⽔分损耗的计算公式:
⽔分损耗率=出库⽔分
出库⽔分⼊库⽔分--100×100% ⽔分损耗量=⼊库总量×⽔分损耗率(%)
在实际⼯作中,粮⾷进出库频繁,且形式不⼀。
如整批⼊库⼜整批出库,计算⽔分减量较简单;如整批⼊库分批出库,或分批⼊库整批出库,或分批⼊库分批出库,⽽进出库的每批粮⾷的⽔分⼜不相同,这就要采⽤加权平均的⽅法先计算进出库粮⾷的平均⽔分,然后再⽤上述公式求出⽔分损耗率和⽔分减量。
计算公式为:
进(出)库平均⽔分=[]∑∑?各批进(出)库数量
进(出)库⽔分进(出)库数量杂质减量的计算公式:
杂质损耗率=⼊库杂质(%)-出库杂质(%)
杂质损耗量=⼊库总量×杂质损耗率(%)
2.2保管⾃然损耗
保管⾃然损耗,是指由于粮⾷正常⽣命活动消耗的⼲物质,化验和计量合理误差,检化验耗⽤的样品,轻微的⾍、⿏、雀害以及搬倒中零星抛散等所产⽣的损耗[4]。
粮⾷保管⾃然损耗率,是指粮⾷保管期间的⾃然损耗量占⼊库量的百分⽐。
粮⾷保管⾃然损耗的计算公式:
保管⾃然损耗量=⼊库总量-出库总量-⽔分杂质减量
定额损耗量=⼊库总量×⾃然损耗率定额
超耗=⾃然损耗量-定额损耗量
平均保管时间(⽉)=∑∑⼊库粮油数量⽇累计保管量
÷30
为了进⼀步理解公式,举个例⼦我们共同探讨粮⾷保管各项损耗的计算:
例:某粮库分两批⼊库⼩麦共40万公⽄,保管⼀段时间后,⼜分两批全部出库,原始数据如下表所列。
计算各种保管损耗。
解:(1)先分别计算进、出库粮⾷的平均⽔分和平均保管时间:⼊库平均⽔分=20
207.14201520+?+?%%×100%=14.85% 出库平均⽔分=5
.21183.145.215.1418+?+?%%×100%=14.39% 平均保管时间(⽉)=40
8778÷30=7.315(⽉) (2)计算各项保管损耗:
保管损耗总量=4000000-395000=5000(公⽄)
⽔分损耗量=400000×39
.1410039.1485.14--×100%=2149.28(公⽄) 保管⾃然损耗量=5000-2149.28=2850.72 (公⽄)
定额损耗量=400000×0.15%=600(公⽄)
超耗量=2850.72-600=2250.72(公⽄)
3.保管损耗管理
3.3.1粮⾷进出库时,必须称重、检验⽔分和杂质,填定磅码单和检验凭证,并及时记载在粮⾷保管囤、垛卡上,作为损耗报销的依据。
3.3.2保管损耗以⼀个粮堆、粮囤为计算单位,在粮⾷出清后,根据出⼊库检验、称重凭证⼀次进⾏计算,在保管和分批拨付期间,不得预报损耗。
3.3.3粮⾷保管⾃然损耗与⽔分、杂质减量,必须分开计算。
⼀个仓、囤在出清后,如发⽣损耗,可先根据出仓⽔分、杂质含量计算⽔分、杂质减量,如经计算⽔分、杂质减量超过实际损耗总量的,其损耗总量可全部作为⽔分、杂质减量处理不再计算保管⾃然损耗;如实际损耗总量超过⽔分、杂质减量,其超过部分应作为保管⾃然损耗;如⽆⽔分、杂质减量时,其损耗量全部作为保管⾃然损耗。
3.3.4保管损耗要严加管理,不得预报、估报、假报和隐瞒不报。
粮⾷出库如发⽣增溢,应列⼊商品溢余和其他收⼊处理,不得隐瞒,不得抵销损耗或以其他⽅式处理[4]。
第七章粮油储备知识问答
第⼀章粮⾷储藏基础
1、什么是粮⾷?
粮⾷是指可供⾷⽤的⾕物、⾖类、薯类和油料的统称。
⼀般指粮⾷作物的种⼦或果实。
2、普通粮粒主要有哪⼏个部分组成
胚、胚乳、⽪层
3、粮堆的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粮堆是粮⾷储存的基本形态,它是由粮粒堆聚⽽成的群体,粮堆除粮粒外还有杂质、霉菌、害⾍和粮堆空隙中的空⽓等。
4、什么是粮⾷的物理性质?
如粮⾷的流散特性――⾃动分级、散落性;粮⾷的热特性――导温性和导热性;粮⾷的吸附特性――吸湿特性、⽓体吸附特性、湿热扩散等。
5、什么是粮⾷的散落性
粮⾷是⼀种散粒体,内聚⼒很⼩,粮粒在⾃然下落形成粮堆时,向周围流散开来,⽽形成⼀个圆锥体的特性。
粮⾷散落性的好坏⼀般⽤静⽌⾓或⾃流⾓来表⽰。
6、什么是粮堆的静⽌⾓
粮堆的静⽌⾓也称为⾃然休⽌⾓,指粮粒⾃然下落时形成圆锥体的母线与⽔平线之间的夹⾓。
7、粮堆的静⽌⾓与粮⾷散落性的好坏关系如何
粮堆的静⽌⾓与粮⾷的散落性成反⽐,即粮⾷的散落性好其静⽌⾓⼩;粮⾷的散落性差,其静⽌⾓⼤。
8、什么是粮⾷的⾃流⾓
粮⾷散落性的另⼀量度是⾃流⾓,它是粮粒在不同材料斜⾯上开始移动下滑的⾓度,即粮粒下滑的极限⾓度。
⾃流⾓是⼀个相对值,它既与粮粒的物理特性有关,⼜与测试时⽤的材料有关,同种粮⾷在不同的材料上测定的⾃流⾓不同,不同种粮⾷在相同材料上的⾃流⾓也不同。
9、影响粮⾷散落性的因素有哪些?
粮粒的⼤⼩、形状、表⾯光滑程度、容重、杂质含量都对粮⾷的散落性有影响。
(1)粮粒的形态:粒⼤、饱满、圆形粒、⽐重⼤、表⾯光滑、杂质少的粮⾷散落性好,反之则散落性差。
⼤⾖粒⼤、呈圆形、表⾯光滑,其散落性⽐粒形较⼩、表⾯粗糙的稻⾕
好的多。
(2)杂质含量:粮⾷中杂质量增加,尤其是含轻浮杂质多的会阻⽌籽粒下滑,使散落性降低
(3)粮⾷⽔分的⾼低:由于粮⾷⽔分的增加可是粮粒表⾯粘滞,粮粒间的摩擦⼒增⼤,当粮⾷发热霉变后散落性会完全丧失,形成结块现象。
10、粮⾷散落性与仓壁侧压⼒的关系
⼀般讲,粮⾷的散落性越好,则粮⾷对仓壁的侧压⼒就越⼤;粮⾷的散落性越差对仓壁的侧压⼒就越⼩。
11、粮⾷的散落性与储粮有何关系
在实际⼯作中,合理的运⽤粮⾷的散落性既可⽤于检测粮情,⼜可保证仓墙的安全,还可以节省劳⼒提⾼⼯效
(1)散落性是确定⾃流设备的理论依据。
当使⽤传送机输送粮⾷时,输送机⽪带和⽔平⾯的夹⾓应⼩于⾃流⾓和静⽌⾓;当安装淌筛和⾃流管时,淌筛⾯、⾃流管底⾯和⽔平⾯的夹⾓应⼤于⾃流⾓和静⽌⾓,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散落性好的粮⾷,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流散,对于装车、装船、⼊仓、出库操作都较⽅便,可节省劳⼒和时间。
(2)⽣产中计算对仓壁侧压⼒,⽤于确定不同粮⾷的堆粮线和堆垛形式。
装粮是对散落性好的粮⾷就要降低堆装⾼度,对于散落性较差的粮⾷则可酌情增加⾼度。
对仓墙强度不够的仓房,常采取包打围的做法。
(3)粮⾷在储藏期间散落性的变化,可在⼀定程度上反映粮⾷储藏稳定性的变化。
安全储藏的粮⾷都是具有良好的散落性。
如果粮⾷出汗返潮⽔分增⼤,霉菌滋⽣,就会是散落性降低,严重的发热结块会形成90°的直壁状,使粮⾷完全丧失散落性。
12、什么是粮⾷⾃动分级
由于粮⾷籽粒的形状、成熟度和杂质类型等组成的不同,所形成粮堆的组分具有不同的散落性,这样粮⾷在移动散落过程中,性质相类似的组分趋向于聚集在同⼀部位,在粮堆中形成不同的集结区,引起粮堆组分的重新分布。
13、粮⾷为何会产⽣⾃动分级现象
粮⾷的散落性是⾃动分级的基础,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粮⾷籽粒和各种杂质本⾝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按照⾃动分级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重⼒分级、浮⼒分级、和⽓流分级。
14、⾃动分级现象形成的部位和哪些因素有关
⾃动分级现象形成的部位与粮⾷输送移动时的作业⽅式、仓房结构密切相关。
粮⾷⾃⾼点⾃然流散成粮堆或输送机不动时,由于粮粒杂质相互间的重⼒、摩擦⼒以及下落时所受到的浮⼒不同会使较重的杂质落在圆锥体的中⼼部位,⽽较轻的、破碎的粮粒及杂草种⼦就沿着斜⾯下滑⾄圆锥体的底部。
随着圆锥体的不断扩⼤,杂质就在圆锥粮的底部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堆体基部杂质区。
如果输送机移动,饱满的粮粒和沉重的杂质多汇集于机头落下的粮堆中央部位,沿输送机两侧的粮⾷含有较多的瘪粒和较轻的杂质,形成带状杂质区,在⽪带输送机下⽅形成糠壳杂质区。
若固定式输送机械⼊库,粮⾷⼊库时就有多个卸粮点,这样就与⾃然流成粮堆⼀样,在⼀个仓房内部形成多个圆窝状杂质区。
房式仓⼈⼯⼊粮时,由于倒粮点分散,边倒边匀,⾃动分级就不明显了,质量组合⽐较均匀。
筒仓进粮因筒⾝较⾼,粮粒从⾼处落下,下落的粮⾷会带动空⽓运动,在仓内形成⼀个蜗旋⽓流;蜗旋⽓流会将粮⾯上细⼩的、较轻的杂质吹向筒壁,随着粮⾯在筒仓内逐渐升⾼,靠近仓壁处形成环状轻型杂质区;⽽沉重的杂质多集中于落点处,形成⼀个柱状重型杂质区。
出仓时,正好相反,⽐较饱满和⽐重⼤的粮粒⾸先流出,靠近仓壁的瘪⼩⼦粒和轻浮杂质后流出,所以粮⾷品质也因出仓的先后不同⽽有差异。
15、⾃动分级现象与储藏过程有何关⼼
⾃动分级现象有利于粮⾷清理。
通过粮⾷流动或振动,促进粮⾷的⾃动分级,使⽤风车、溜筛、振动筛、去⽯机等设备去掉杂质。
⾃动分级现象不利于粮⾷储藏,其主要表现在:
(1)局部霉变。
杂质积聚部位往往⽔分较⾼,带菌量⼤,易吸潮,空隙度较⼩,湿热容易积聚,会使粮堆局部发热霉变,若不及时发现还能蔓延危及整堆粮⾷。
(2)引起害⾍⼤量繁殖。
破碎粮粒易被⾍霉侵蚀,聚集在⼀起后更容易引起害⾍的繁殖,促使粮堆局部发热,威胁储粮安全。
(3)增加查粮的困难。
饱满与不饱满粮、杂质的分布不均匀,给粮情检查带来了困难,同时增加了扦样及化验等⼯作的难度
(4)影响通风降温与熏蒸杀⾍的作业效果。
由于粮⾷⾃动分级后,杂质聚集的部位空隙度变⼩,⽓流不能在粮堆内均匀分布,从⽽影响整个粮堆通风降温熏蒸杀⾍的效果。
16、⼊粮时,如何减缓⾃动分级现象
减缓⼊粮时,产⽣⾃动分级现象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对⼊仓粮进⾏清理,降低粮⾷中的杂质含量;其次是在⼊仓时采取⼀些措施缓解⾃动分级现象的发⽣,如平房仓进粮可增加粮⾷的落点,对⾼⼤筒仓、浅圆仓可在仓内安装布料器,采⽤中⼼管⼊粮,
抽芯除杂或多次进仓平粮等措施都可有效缓解⾃动分级现象。
17、什么是粮⾷的容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粮⾷的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内粮⾷的重量。
成熟度好,籽粒饱满、⽔分低、容重⼤的粮⾷有利于储藏;籽粒不饱满、⽔分⾼、含轻浮杂质多的、容重⼩的粮⾷不利于储藏。
18、粮⾷容重在⽣产中有何⽤处?
容重可⽤来计算已知重量的粮⾷体积,或来计算已知体积的粮⾷重量,它还⽤来反映某些粮⾷质量的好坏,作为按质论价的依据。
19、什么是粮堆的空隙度
空隙度是指粮堆中空隙的体积占粮堆总体积的百分⽐。
20、什么是粮堆密度
密度是指粮堆中粮粒和杂质的实有体积占粮堆总体积的百分⽐。
21、粮堆空隙度与密度有什么关系
粮堆的空隙度和密度都⽤百分⽐来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为:空隙度+密度=100%
22、粮⾷的空隙度与储粮有何关系
粮⾷的空隙度在粮⾷储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隙度的存在决定着粮堆⽓体交换的可能性,是粮粒正常⽣命活动的环境。
空隙度⼤⽓体交易容易,通风阻⼒⼩,粮堆内湿热易于散发,对⾃然通风、机械通风、药剂熏蒸、⽓调储藏有⼒,但外界温湿度对储粮影响较⼤,对低⽔分粮长期储藏不利。
如果空隙度⼩,⽓体交换不⾜,当某些部位湿热⾼时,粮堆内就会湿热郁积不散,易引起发热霉变,所以,粮堆中有⼀定的空隙度,对保证粮⾷的安全储藏是必要的。
23、什么是粮堆的导热性
粮堆传递热量的能⼒叫做粮⾷的导热性,它什么粮粒本⾝、杂质和粮堆空隙间空⽓导热性的总和,通常⽤导热系数来衡量。
24、为什么说粮堆是热的不良导体
粮堆的导热性是粮⾷和空⽓导热性的综合表现。
粮堆对热的传导速度较慢,是热的不良导体。
虽然粮堆中的空⽓流动有助于热量的传递,但粮堆内的阻⼒较⼤,空⽓对流缓慢。
因此,粮堆是热的不良导体。
25、导热性与储粮有何关系?
粮堆的不良导热性,对粮⾷的储藏有利有弊
(1)对储藏有利的⼀⾯。
利⽤粮堆的保温性能好的特性,即当外温⾼于粮温时,粮温不会很快上升;当粮⾷冷却后,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温。
尽量在低温季节组织粮⾷⼊库,当温度回升前,进⾏隔热保冷储藏。
在外温变化较⼤时,粮堆相对的受温度影响较⼩,延缓粮堆升温速度,为低温储藏创造条件。
(2)对储藏不利的⼀⾯。
粮堆内出现不正常的⾼温时,粮堆的不良导热性能会造成发热粮堆内的积热难散,加速⾍霉繁殖,使粮⾷变质。
当粮堆出现发热时,⾃然降温需要很长时间,有时甚⾄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定要采取机械通风或⼈⼯倒仓拆垛等措施,会造成⼈⼒物⼒的浪费。
粮堆的不良导热性也会造成粮堆内外温差的存在,导致湿热扩散和⽔分转移,引起低温部分粮层结露变质,如不及时处理还会造成更⼤的损失。
当粮堆局部发热时,⾼温点的热量朝四周扩散慢,感温元件极难测到附近粮堆温度的变化。
因此,要合理布置测温点,尽早发现局部发热。
(3)采取措施:加快湿热⽓体散发,缩⼩粮堆各层温差,以利于粮⾷安全保管。
如:通风换⽓,翻动粮⾯,翻仓倒粮等
26、什么是粮⾷的吸附性?
粮⾷是有⽣命的胶体物质,具有吸附和解吸各种物质蒸汽和⽓体的能⼒,即粮⾷吸附和解吸各种⽓体和⽓味的特性,称之为吸附性。
在储藏过程中所碰到的吸附现象主要是粮⾷对赖性⽓体的吸附,对熏蒸⽓体及⼀些污染物,如⾹料、煤油、汽油的吸附等。
粮⾷吸附性能在储藏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汽的吸附。
粮⾷对⽔汽的吸附与储藏品质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是粮⾷结露湿热扩散的重要原因。
因此,了解粮⾷的吸附特性对粮⾷的安全储藏⼗分重要。
27粮⾷的吸附性与储粮有何关系。
粮⾷储藏技术中的⼆氧化碳置换⽅法。
就是利⽤⾕物对⼆氧化碳的吸附特性,使粮⾷在包装袋内呈现胶着状态,有效的保持粮⾷品质。
由于粮⾷的吸附特性存在,极容易吸附不良⽓体个液体,产⽣异味,如汽油、煤油、药物等⽓味性物质。
轻者影响粮⾷的使⽤
价值,重者造成污染。
因此,粮⾷运输车辆、盛装粮⾷器⽫及使⽤⼯具都要严格检查,以免污染
28什么是粮⾷的吸湿性
粮⾷采对⽔汽的吸附与解吸的性能称为吸湿性,它是粮⾷吸附性的⼀个具体表现。
在储藏期间,粮⾷⽔分变化主要于粮⾷的吸湿性能有关,与粮⾷储藏稳定性、储藏品质密切相关,与粮⾷发热、结露、返潮等现象有直接关系。
所以、粮⾷的吸湿特性是粮油储藏中最主要的变量之⼀
29什么是粮⾷的平衡⽔分
粮⾷能与周围空⽓不断的进⾏⽔汽交换,因此粮⾷的含⽔量会随着外界温湿度的变化⽽增减。
在⼀定的温湿度的条件下,粮⾷从空⽓中吸收⽔汽的速度和从粮粒内向外散发⽔汽的速度相等时,即粮⾷含⽔量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分值,就称为该条件下达粮⾷的平衡⽔分。
30粮⾷平衡⽔分与储粮有何关系
粮⾷平衡⽔分对安全储粮、通风密闭与粮⾷晾晒意义重⼤。
对粮⾷通风、⼲燥处理时,都是利⽤粮粒与湿空⽓间的吸湿平衡规律进⾏的。
所以正确测定粮⾷的平衡⽔分,就能帮助我们掌握粮⾷的安全⽔分和决定⽇晒、烘⼲、通风等措施。
粮⾷在⼊库前后,进⾏⼲燥处理时,可根据当地、当时在相对温度和粮⾷⽔分考虑,不必降⽔过多,否则⼲燥后仍能吸湿。
增加⽔分。
根据粮⾷“平衡⽔分”与空⽓相对湿度的关系,可作为⾃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选择通风时机的依据,确定能否进⾏通风。
粮⾷在进⾏摊晾处理时,也必须考虑到平衡⽔分,如当时外界温湿度有利降低粮⾷⽔分则可进⾏,否则不宜进⾏。
粮⾷⽔分低于平衡
⽔分时,应采取密闭储藏。
31、影响粮⾷吸湿性的因素是什么?
粮⾷吸湿性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空⽓湿度的⾼低\⽓温与粮温的温差,粮⾷的化学成分和粮粒的结构等,其中尤以粮⾷的化学成分和籽粒的物理结构影响最⼤。
含蛋⽩质、淀粉等亲⽔胶体多的粮⾷,吸湿性强。
反之,含疏⽔成分的脂肪越多,则吸湿性越弱。
例如,硬质⼩麦的组织结构⽐软质⼩麦紧密,其吸湿也⽐软质⼩麦要弱。
薯⼲最易吸湿,可采⽤压盖、密闭等防潮、隔湿措施。
32、如何防⽌粮⾷吸湿?
防⽌粮⾷吸湿,须先弄清粮⾷增湿的部位,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1)空⽓中的⽔蒸⽓影响粮⾷吸湿,⼀般在粮堆垛的表层部位和靠近风道的部位,深度很少超过30cm。
为此,可利⽤调节仓湿的办法,减轻粮⾷吸湿程度;进风⼝隔热密封,防⽌湿热空⽓渗⼊;粮⾷⽔分低可采⽤密闭储藏;⽤隔热材料压盖粮⾯,起到隔热防湿作⽤。
(2)地坪与墙壁的渗⽔会使堆垛的底部粮返潮,其最好的防⽌⽅法是改造地坪,做好防潮层,或是加强堆垛铺垫隔潮⼯作,是粮⾷离开仓壁地坪。
(3)当粮堆内部温度较⾼时,湿热扩散会是温度较低的粮堆表⾯与周壁的15-30cm 处发⽣结露现象。
防⽌粮堆内湿热扩散形成的条件是缩⼩或降低粮堆内外的温差,可采取分阶段通风降温、常翻动粮⾯与晾晒表层粮⾷的办法来处理。
33、粮⾷吸湿性与储藏过程有何关系?
(1)在粮⾷储藏期间要采取有利于粮⾷的解吸,⽽不利于吸湿的措施,是粮⾷处于较⼲燥状态。
(2)按照吸湿平衡原理,在通风、⼲燥、调质过程中,粮⾷⽔分的散失或吸收是在平衡⽔分范围内的变化,他是判断粮⾷⽔分的变化趋势和判断通风的可能性,确定常规保管、通风与密闭的依据。
掌握平衡⽔分的变化规律,可⽤于指导仓房通风、密闭、摊晾出晒、防潮⼯作。
(3)由于吸附滞后现象的存在,在同⼀粮仓或粮堆中不同⽔分的粮⾷混装后,⽔分分布不均,会带来储藏隐患。
(4)粮⾷的⼲燥作业要符合降⽔规律,可通过调整⼯艺条件,达到保持粮⾷原有品质的⽬的。
34、什么是粮堆的湿热扩散?
在温差作⽤下,⽔分沿热流⽅向⽽移动的现象称为湿热扩散,粮⾷在储藏过程中,即使处于安全⽔分和⽔分⼀致的情况下,只要粮堆在不同部位存在着显著温差,由于粮⾷⾃⾝的导热性和粮堆内微⽓体流动会导致热量的传递。
同时,⽔分会沿着热量流动⽅向⽽发⽣转移,使⾼温处的粮堆⽔分下降,⽽低温处的粮堆⽔分增加。
结果会导致⽔分增加的粮⾷发热霉变。
35、湿热扩散现象可能会在粮堆那些部位造成粮⾷结露?
粮堆的湿热扩散是⼀个缓慢的过程,其发⽣的部位与粮堆的内外温差有关。
(1)深秋季节,⼀般容易在粮堆的表层与周边形成结露
(2)春夏之交,⼀般容易在粮堆的底部形成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