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真谛——央视幸福调查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真谛——央视"幸福"调查有感
作者:谢珩
来源:《市场观察》2012年第12期
国庆期间,CCTV新闻联播连续播放对中国公民的随机采访---“什么是幸福”?
昨晚,当又看到记者随机采访一个公民"你觉得什么是幸福"时,我随意地问了下我四岁零10个月的女儿:“诺诺,什么是幸福呀?”,她依偎在我身边说:“爱呀”。
我低头看了看她,又问:“那什么是爱呢?”,她一边掰着手指头玩一边说:“爱就是爱大家呗”。
我四岁多的女儿,也许她还不会解释“爱”,她只是用"爱"字造了个句;亦或她真的觉得“爱”就是应该对别人好。
但无论怎样,她的回答让我重新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爱?什么又是幸福?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来就不缺乏“爱”这个字,中国儒家的“仁”讲的就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及人的“爱”;东方佛法的“慈”讲的也是爱,平等无差的爱;西方基督教的“救赎”讲的也是“爱”,奉献牺牲的“爱”。
可是纵观今日的世界,“爱”在哪里。
我们不缺的是“爱”这个字,我们没有的是“爱”这颗心。
繁体的“愛”告诉我们,“愛”字从“心”。
就在昨晚的新闻联播时,就在我女儿的回答中,我想起了一行禅师在《故道白云》这本书里提到的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
“爱”的原意是“怀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西方奉献牺牲的“爱”,也是指对他人而言。
而我们现在的“爱”,有几人言他?也就在几年前,我也曾是“爱谁不如爱自己”的“爱”的拥趸者,为什么要把福给人,为什么要让利于人,为什么要牺牲自我?这一切除了意味着吃亏、倒霉还能有什么呢?
为什么必须得“爱”他人?这恐怕是我们现今社会每个人都不甚清楚的疑问。
一行禅师给了我答案。
一行禅师依佛祖之释,认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
比如一个人的存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如果别人不为你提供任一方面的帮助你都无法生存。
又比如一只陶瓷碗,碗里虽然空无一物,但你却能够看到碗里有水,如果没有水的话它将无法被搓制成碗的形状;你又可以看到碗里的火和热力的存在,造碗的过程是需要火来完成;也有空气,没有空气火便无法燃烧;还有烧陶的烘炉,如果古老的瓷器是用柴薪烘烤的
话,你还能看到这些柴木所来的树,见到令树木生长的雨水、阳光和泥土;当然,更能看到那个心灵手巧的陶瓷匠。
一只碗,导致它最终存在的是那么多相互依存的原素。
所以,从根本上讲,任何事、物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无我”;既然万物都需要相依而存,没有差别,也就不需要“分别”之心。
众生平等观,能让我们活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中。
如果以强凌弱,以富欺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所以,当看《小崔说立波秀》谈到医患关系时,要解决的哪里是医患关系,要解决的是找回人类生存之本——“无我”无“分别”的“愛”!
这是理性的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爱,是从容淡定的爱,是荣辱与共的爱,是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爱,是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大爱。
大爱无疆!
爱就是无我,爱就是平等,这就是爱的真谛。
国有强亦有弱;人可富亦可穷,但不可缺少的是同甘共苦的彼此关爱。
不缺爱的世界才有真正的幸福!
(谢珩:中国形象设计协会副会长、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