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焕庸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感谢邀请!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密度的对⽐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河—腾冲线”。

学过初⾼中地理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地理上讲述的⼏⼤分界线,⽐如南北⽅分界线即秦岭——淮河⼀线;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中国⼈⼝密度分界线等等。

都是⽐较重要的。

胡焕庸线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1、⽓候变化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欧⼤陆东部。

季风⽓候和温带⼤陆性⽓候显著。

⽽这条界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

胡焕庸线同时也是我国400毫⽶等降⽔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旱区的分界线。

由于⽓候的变化,肯定带来农业⽣产、包括畜牧业的发展等发⽣调整和变化。

⼈类肯定不可能喜欢在⼲旱地区⽣存,⽓候条件迫使⼈类迁徙到更加适合⽣存的地⽅。

2、地形因素西⾼东低
我国地形特征是西⾼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严重限制⼈⼝活动,⼈们也更倾向于更平坦的地区,利于展开⼯农业⽣产。

3、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们现在都知道我国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我国曾经的经济重⼼在北⽅,但是由于古代朝代的更替、时有战乱的发⽣,迫使⼈们搬迁。

特别是南宋以后,经济中⼼南移。

久⽽久之,形成了⽬前的⼈⼝分布的空间格局。

此外,我国东南地区的⼈⼝规模,集聚效应,交通发展越来越发达,⼯农业越来与发达,⼈们不可能回到条件相对不好的西北地区,除⾮是政策因素导向,这些都是造成不同的原因。

综上,胡焕庸线形成的三个原因:⼀是⽓候适宜性;⼆是地形西⾼东低,三级阶梯;三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导致的⼈⼝迁移,经济重⼼转移。

个⼈观点,简单回答,祝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