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望湖楼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望湖楼醉书》
统编版六班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望湖楼醉书》1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爱古诗吗,谁情愿背首诗给大家观赏观赏。
〔同学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日,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同学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同学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老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吧。
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同学自由读诗,老师巡察指导。
3、指名朗读。
4、老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同学再练习朗读。
6、同学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同学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沟通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老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同学再读诗句,思索: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同学想好后同位沟通,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老师诵读全诗,同学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头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状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兴奋、喜悦、兴奋、心旷神怡……
4、老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全部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
〔同学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统编版六班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望湖楼醉书》2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大事和心境。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看感受力量,形象生动的想象力量和超群的遣词造句力量。
【学情分析】
对于6班级的同学来说,已学过许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肯定的自学力量,能借助解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
因此要着力创设民主、公平、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同学主动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同学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纳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沟通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现”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怪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预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意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奇妙地运用比方,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纳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2.刚刚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日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见,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大事〕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观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精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精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留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留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
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珠宝,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突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沟通。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留意事项。
[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始终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旧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其次句。
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欣赏之情〕
⑵ 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改变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改变〕;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
比方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悟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尝,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长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绚烂的天气.转瞬就下起大雨来了。
〕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改变快的成语?〔改变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沟通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日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来去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