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1科学实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1科学实验探究
一、单选题
1.(2022·杭州)下列物体质量最接近20kg的是()
A.一个鸡蛋B.一本科学书C.一辆自行车D.一辆汽车2.(2022·杭州)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规范的是浓硫酸()
A.读取浓硫酸的体积B.稀释浓硫酸
C.加入碳酸钠D.倾倒稀硫酸
3.(2022·台州)在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和操作规范。
下列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轻微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
B.用手直接拿加热中的三脚架
C.鼻子凑到试管口闻气味
D.手持试管加热
4.(2022·宁波)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点燃酒精灯B.装固体粉末
C.滴加液体D.测溶液的pH
5.(2022·温州)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6.(2022·绍兴)科学研究常采用转换、模型、等效替代和控制变量等方法。
下列实验中采用等效替代的是()
A.探究平面镜成像
B.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C.用石蕊试液判断酸碱性
D.模拟泥石流的形成
7.(2022·金华)科学以实验为基础,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加热液体B.测溶液pH
C.盖盖玻片D.检查气密性
8.(2022·丽水)在测定土壤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A.装入土样粉末B.滴加蒸馏水
C.振荡土壤液D.测定酸碱性
二、填空题
9.(2022·湖州)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图(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10.(2022·绍兴)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测量气体体积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填字母)。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
后。
(3)若用装置C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测得的体积比理论值小,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2·杭州)同学们用4%的NaOH溶液和8%的CuSO4,溶液制备Cu(OH)2,有同学并未得到预期的蓝色沉淀,而是得到浅绿色沉淀(经测定为碱式硫酸铜):还有同学观察到一段时间后蓝色沉淀中出现黑色物质(经测定为氧化铜)。
针对这些异常现象,小金在室温下进行了以下探究:探究1:生成沉淀颜色与反应物的质量比的关系
两种溶液取用的质量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两种溶液混合后充分振荡试管)
(1)根据探究目的及相关实验现象,②中8%的CuSO,溶液的质量应为g(选填“2”“4”或“6”)。
(2)③中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3)探究2: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
按探究1中③的方法制备5份含蓝色沉淀的混合物,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判断④中的蓝色沉淀已洗涤至中性的操作
是。
(4)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
是。
12.(2022·杭州)小金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到42.0℃,最
小刻度为℃。
消毒后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填写操作),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35℃
以下,然后放入自己腋下5分钟,取出后直接读数。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的原因
是。
·
13.(2022·杭州)小金通过实验研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其操作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按图甲所示向双具支试管内加入木炭粉和氧化铜,用向上排空气法使双具支试管内集满二氧化碳后塞上带有导管和瘪气球的橡皮塞。
步骤3:按图乙所示将双具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木炭粉平铺于试管底部:用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铜一段时间,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步骤4:将酒精喷灯移至木炭粉处,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气球明显胀大;再次将酒精喷灯移至氧化铜处,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
(1)步骤2中,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燃着的木条应
(选填“放置在双具支试管口”或“伸入到双具支试管内”)。
(2)小金设计步骤3的目的是。
(3)实验中能表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14.(2022·湖州)有一天,小华看见妈妈在腌制萝卜条,其过程是:将洗净的萝卜切成条,放在盛有少量凉开水的玻璃罐里,撒上一些食盐,一段时间后,就制成了清脆可口的腌萝卜条。
小华发现玻璃罐里的萝卜条变小了,水却变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华作出假设并进行实验求证。
(1)假设:
(2)主要实验步骤:在两片载玻片上分别滴加0.9%和2%的氯化钠溶液,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并涂抹在溶液中,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
实验现象如图1和图2所示: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溶液中,也会出现类似图2的现象。
上述事实支持了小华所作出的假设。
思考:
①小华在低倍镜的视野中观察到某上皮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方,若要在高倍镜下继续观察该细胞,必须在载物台上将临时装片向移动。
②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小华明白了平时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它称之为生理盐水的原因,这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能使口腔上皮细
胞。
③根据上述探究,你认为在给植物施肥时,应注意什么?
15.(2022·湖州)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
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
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
是。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16.(2022·宁波)我们常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
那么乙醇溶液的浓度(体积分数)越高,杀菌消毒效果就越好吗?对此,某科研机构曾做过下列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
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另外1片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③10min后,测各载玻片上活菌量。
测得的活菌量计作n,其中无菌蒸馏水试验组的活菌量计作
n o;
④实验重复3次;
⑤用牛痘病毒替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数据处理】
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n
n o,并取平均值。
以
n
n o的平均值来表示乙醇溶液的杀菌消毒
效果。
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由实验可知:针对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痘病毒,当乙醇溶液的浓度超过80%时,杀菌消毒的效果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
【实验反思】
科研人员发现该实验中60%~80%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较好。
为证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下一步的实验思路是:选取更多种类的,设置更多浓度梯度的乙醇溶液,多次重复实验,计算相应的n,并取平均值,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70%~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最好。
【实际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常使用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
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乙醇的性质,下列使用方法合理的是。
A.无水乙醇按需求稀释后再用来杀菌消毒
B.使用乙醇溶液杀菌消毒时要避免明火,远离高温物体
C.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溶液对快递包装盒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7.(2022·宁波)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
【实验装置】
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
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
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
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
(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实验数据】
(1)【实验结论】
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水蒸发越快。
(2)【实验反思】
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
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18.(2022·宁波)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
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用砂纸打磨,除尽表面的灰黑色固体,根据剩余固体质量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
理由是:打磨过程中。
(2)常温常压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化学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同学们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②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填字母)。
③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
...的是。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19.(2022·温州)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壤上,使部分土粒飞溅而造成侵蚀。
若雨滴落在草本植物上,经叶片遮挡,在叶片上短暂停留后沿叶片滴落,该过程会改变落地雨滴的直径等因素而改变落地时的动能,从而改变对土壤的侵蚀程度。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草本植物的茎高和叶片面积大小对雨滴经叶片遮挡后直径的影响,取茎高和叶片面积不同的植株,按如图装置进行9组实验:
①取茎高为10厘米、叶片面积为16厘米2的植株放入装置,雨滴下落经植株叶片遮挡后洒落在底盘上,按一定方法测得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
②换用其它植株,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表。
(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应如何调节升降杆高度?
(2)分析表中数据,判断经植株叶片遮挡后的雨滴平均直径受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并在上表9组
中选择3组(用组别序号表示)作为证据。
(3)结合实验结果和能量知识,解释“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雨滴经其遮挡后对土
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的原因。
20.(2022·温州)在“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中,科学实践小组发现不同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
他们想:当生态瓶中的水及水草数量一定时,动物的种类与数
量怎样投放才能使生态瓶更稳定?于是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可供选择的器材:容积为3升的透明塑料瓶、凡土林、新鲜河水、蒸馏水、水草、大小相近的健壮小金鱼和小田鱼各若干等。
老师建议:①瓶中水为容积的2/3,每瓶中投放植物3株、鱼不超过3条;
②先探究鱼的数量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再探究不同种类鱼的配比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1)实验中选择的塑料瓶是透明的,其目的是。
(2)选择合适的器材,写出本实验的步骤。
21.(2022·绍兴)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菜叶片和CO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人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所示);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 l黄> l绿。
多次
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
论】。
【交流拓展】
℃实验中通过比较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
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暗。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用l红和l暗表示)。
22.(2022·金华)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填字母)(2)【实验探究】
探究℃.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3)探究℃.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到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
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
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
据。
(4)【拓展提高】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
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
是。
23.(2022·金华)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A、B、C 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D中上层清液含有哪些溶质(除指示剂外)?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认为,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
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
某小组同学分析过程笔记如下:
【初步结论】
(1)通过分析确定:烧杯D上层清夜中肯定不含H+,肯定含有Na+、Cl-。
判断一定含有Na+、Cl-的依据是;
(2)【实验探究】
小组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根据实验℃可以初步推断:上层清液中溶质(除指示剂外)所有可能的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中应加入过量的 溶液。
【实验结论】烧杯D 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指示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24.(2022·金华)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项目学习小组决定开展探究香烟烟雾危害性活动,取得
实证后便于开展“无烟日”宣传。
【实验材料及用具】:同种健康的四龄及五龄家蚕、气体收集装置(如图1)、饲养盒(19cm×12.5cm×7.5cm )(注:四龄、五龄家蚕是指分别蜕皮过3次和4次的家蚕。
) 【实验过程】 ℃.设置对照实验
设置A 、B 两大组,每大组四龄、五龄家蚕各30只,平均分成3个小组,A 大组的3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120毫升空气,B 大组的3
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
120毫升含有香烟烟雾的空气(如图2),密封观察20分钟。
℃.收集事实与证据
注入气体后观察家蚕变化:A 大组的家蚕没有出现明显异常变化;B 大组的绝大部分家蚕先是烦躁不安,然后胸部膨大,头胸昂起向后弯曲,随后吐出大量绿色或褐色的液体……,最后收集数据如表所示。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属于昆虫发育过程的 阶段(选填“幼虫期”或“成虫期”);
(2)该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组;(选填“A”或“B”);
(3)该实验中哪些设置可以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写出一点即可);
(4)有同学只根据表中五龄家蚕的死亡率都为0%得出“香烟烟雾对五龄家蚕没有危害”的结论,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
由。
25.(2022·舟山)细菌的抗药性是困扰医药界的难题。
细菌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还是抗生素使用后诱导出来的?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选择的研究”。
[实验方案]
I.菌落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在普通培养基A上,如图甲所示。
II.原位接种:将灭菌绒布在培养基A上按一下,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再按到含有青霉素的系列培养基B(B1~B3)上,完成菌落的接种(使细菌在培养基B上的位置和菌落在培养基A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如图乙所示。
(1)实验所用绒布需要灭菌,其目的是。
(2)实验所用培养基A和B的成分差别是。
(3)[预期结果]一段时间后,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细菌长出,说明接种的这些菌落都没有抗药性。
如果B系列培养基上都有部分菌落长出,且它们的数目和位置都是一样的(如图丙所示),则说明这些菌落对青霉素已具有。
(4)[验证推理]根据B系列培养基上长出的这些菌落位置,找到培养基A上的原对应位置,然后取这些菌落转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
若这些菌落都能生长,则说明“这些菌落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的,而不是青霉素诱导出来的”,其理由
是。
26.(2022·丽水)为更精确地测量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小丽引入拉力传感器并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
她将一块长、宽、高均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平放,拉动木板发现传感器示数不稳定,同时观察到实验中木块总有些摆动,获得数据如图乙。
是什么引起子木块的摆动,进而引起摩擦力测量值的不稳定?小丽继续实验,将同一木块侧放,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丙。
(1)实验中测最滑动摩擦力时,木板勾速直线拉动(填“需要”或“不需要)。
(2)分析图乙,第1秒末,木块所受摩擦力为。
(3)继续实验环节基于的假设
是。
(4)小丽认为,本实验还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科认为不正确,并从实验中找出了说服小丽的证
据。
27.(2022·丽水)小科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把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
1小时后,在两枝条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
请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2)依据本实验,为提高移栽树术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1)B
(2)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10.【答案】(1)B
(2)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合理即可)
(3)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
11.【答案】(1)2
(2)2NaOH+CuSO4=Cu(OH)2↓+ Na2SO4
(3)取最后一次洗涤液。
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4)溶液的碱性越强Cu(OH)2越易分解
12.【答案】0.1;用力甩几下;玻璃管中有一段细管(弯管),水银遇冷收缩较快,在细管(弯管)处断开,上段水银柱不回落
13.【答案】(1)放置在双具支试管口
(2)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
(3)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
14.【答案】(1)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右上方;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不能一次施肥过多
15.【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排除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3)正确
16.【答案】减弱;细菌和病毒;ABC
17.【答案】(1)空气湿度小
(2)多
18.【答案】(1)镁会被磨掉
(2)量筒(或量杯);ABC;ABC
19.【答案】(1)升高10厘米
(2)叶片面积影响大;1、2、4(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3)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经叶片遮挡后的雨滴直径越小、质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动能也越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
20.【答案】(1)有利于光合作用,便于观测
(2)答题要素:自变量控制(鱼的数量和种类)、无关变量的选择(实验器材选择、环境条件控制、密闭系统控制)、因变量观测(因变量的转换与观测)、阶段性研究(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结果开展第二阶段研究)
满分示例:
①取3个塑料瓶,各装入2升新鲜河水和3株大小相近的健壮水草,分别标上A、B、C;
②在A瓶内放入1条小金鱼、B内放入2条小金鱼、C瓶内放入3条小金鱼;
③将3个瓶子用盖子和凡士林密封,并同时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且避免阳光直射;每天早晚各观察一次,记录并比较各组鱼存活的天数;
④比较三组实验现象,若B组金鱼生存时间最长,再取2个塑料瓶,各装入2升新鲜河水和3株大小相近的健壮水草,分别标上D、E;
⑤在D瓶内放入2条小田鱼、E瓶内放入小金鱼和小田鱼各1条,重复步骤;
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1.【答案】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右;l红+l暗
22.【答案】(1)BC
(2)乙
(3)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4)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23.【答案】(1)Na+和Cl-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反应
(2)NaCl、NaOH或NaCl、Na2CO3或NaCl、NaOH、Na2CO3
(3)BaCl2(或CaCl2或Ca(NO3)2或Ba(NO3)2)
24.【答案】(1)幼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