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

孟子名言(背诵)
①性本善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⑦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课时
【活动一】书声琅琅-—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 )觳觫
..()衅.( ) 赴愬.()则王.( )乎衣.()帛彘.( )
褊.()小便嬖
..()莅.()中国庠.( )序畜.( )养忖.度.()豚.()
商贾.( )彼恶.()知之吾惛.()不赡.( )挟.太山()殆.()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无以,则王乎王说,曰
独何与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盖亦反其本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至于
..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
..敌大然后从而
..刑之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羊易.之()(2)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 )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8)则王许.之乎( )
(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12)天下可运.于掌()(1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
(14)权.,然后知轻重()(15)王请度.之( )
(1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 )
(17)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 ) ( ) (18)犹缘.木而求鱼也( )(19)若.是其甚与?( )
(2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 (21)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 )()
(22)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2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6)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 )
(2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

一词多义
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
(3)牛何之.( )(4)臣闻之.胡龁曰
()
以:(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
教我( )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4)是以.后世无传也
( )
(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6)无以.,则王乎
( )
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道芷阳间行()(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诸:(1)不识有诸( ) (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6.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何由知吾可也( )
(2)曰:‘牛何之?’( )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7)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8)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1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
(12) 树之以桑( )
(1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活动三】质疑问难
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整理在下面。

第二课时
【翻译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活动四】整体感知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五】咬文嚼字
1。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
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
第三课时
【活动六】合作探究
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2. 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
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当堂检测】
一、默写下列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 , :天下可运于掌。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
3.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百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5.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王.(wàng)乎衅.(xìn)钟彼恶.(è)知之
B.忖.(cùn)度便.(pián)嬖邪侈.(chǐ)
C.语.(yǔ)人曰莅.(lì)临盖.(hé)亦反其本矣
D.商贾.(gǔ)不赡.(shàn) 褊.(biǎn)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舍不得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疾:憎恨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 B.欲辟土地,朝秦楚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百姓之不见保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否定副词,不
彼恶.知之恶:代词,表疑问,怎么B.不识有诸.诸:之乎,合音词
是.乃仁术也是:代词,这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因为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介词,凭,用
D.是以
..君子远庖而厨也是以:因此,所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副词,难道,表示反诘
三、背诵下面文段(高考必背篇目),并完成1—5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2.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收成不好)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
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3.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五亩之宅
A.填然鼓之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文撷萃
读《孟子》有感
战国时代的儒学,并不像后代那么显贵,反而是一种讨骂的学说.不仅各国统治者不肯采纳,各家各派也群起而攻之。

在那个既充满活力又躁动不安,既欣欣向荣又精神迷茫的时代,有人使劲钻研权术,有人大搞合纵连横;有人忙于经商致富,有人一心升官发财;有人坚持一毛不拔,有人只求逍遥自在……
就在这时,邹国出了个“迂夫子"孟轲。

他力挽狂澜,以孔夫子的继承人自诩,要重振儒家的仁义道德。

之所以说他“迂”,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

然而为了实现“王道”和“仁政”的理想,他还是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念,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从《孟子》书中可以看出,孟子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魏)等国,最终却四处碰壁,无大建树。

然而今天当我再读《孟子》,却收获颇丰。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由孟子继承并发展.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

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

这旷古未有的言论,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是闪现于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道强光。

孟子不但讲“仁",也强调“义”。

“义”的本意是行为合理适宜。

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

利义相比,应轻利取
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

“义”的内涵各时代当然有所不同,但义利选择问题,永远存在.
“性善”、“性恶"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孟子则是典型的“性善"论者。

他说:“人性之善也,人皆有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

其实,人之初无所谓性善性恶,在长大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才有了向善向恶的变化,性善虽是孟子两千多年前的理论预设,但他在分析人的实际道德状况时也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

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孟子的这些主张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之所以不能被当时的人主们采纳,有着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体现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刻的悖论。

从社会历史原因来说,当时各国王侯们都崇尚霸道,急功近利,热衷于攻伐兼并,孟子所提出的一套仁政措施,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矛盾性来说,人类是向往善,追求善,并不断走向善的,而孟子的学说就代表了人类对善的追求。

但是,人类走向善的历程,通常恰恰是借助恶的力量来推动的。

有的时候,人类就是不得不以战争来结束战争,以杀戮来制止杀戮。

这是不符合人类普遍的善良愿望的,但却也是不得已的。

孟子追求善,是善的理想主义者。

人类也的确需要理想,不能没有理想;但光有理想而不面对现实,人类还是没法获得发展。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连三月的战国,毫无声息地来到了21世纪。

隔着2000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

毕竟我们的心已蒙尘太久,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价值观混淆的时代,我们应该明白,现在是该停下来等等灵魂的时候了。

《孟子》便是这样一本可以让我们洗尽铅华的宝典。

孟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越深入学习就越能够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在生命里加以实践,通过真诚的力量表现出来,快乐也会由内而发。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温馨的阳光,徜徉在大师朴素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我读孟子
我敬重孔子而喜爱孟子。

敬重,意味着高山仰止,不是孔子难以亲近,而是他的温厚睿智,非到一定年纪无法品味入心。

孟子则不同。

我读孟子,胸中常涌动一股浩荡气概,“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此一句,已揽尽大丈夫的傲骨,正合青年的方刚血气。

简言之,孔子如家长,孟子如兄长.
历史固然是人民所写,但每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那些有形无形的手总频繁显现.诚如近人王芸生所言:“中国历史上打天下,争正统,严格来讲,皆是争统治人民,杀人流血,根本与人民的意思不相干.”士人是人才,更是奴才.统治者为了权力的最大化任用他们,决不会让他们脱离樊笼。

不过春秋战国的纷乱给了士人一定的自由,统一性力量的暂时缺位,也给百家争鸣提供了空间。

但军政大权毕竟操控于诸侯巨室,欲成就事业,须先获其青睐。

这已限定了士人的路数,注定纯粹的民间立场无济于事。

深谙此道的孟子没有走向法家或桃花源,相反,他将仁政作为称王的前提与核心,告诉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此,他首先要求诸侯行仁政,随即巧妙地将“仁政”的标准揽到士人一边,摒弃了“杀人有理”的丛林规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来只是历代胜者的“事后追认",“得天下者得民心"才是真正的逻辑.然而孟子却以“王者师”的身份四处游说劝谏,等于主动承担重任,从而抽掉了暴政的理论基础。

梁惠王以孟子迂阔,不用。

的确,孟子的壮怀激烈常与他的功利目的相悖。

其实孟子的要求并不高,“今夫天下之人牧……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可惜“天下之人牧”鲜有不嗜杀人的,而人民依旧唯顺从一途,最低的标准居然成了最高的空话。

如此反差自然令孟子难以泰然,也激活了他的怒气。

统治者把野有饿殍归罪于收成,他愤然质问:“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尚属劝统治者实行仁政的范围,而“民为贵,君为轻”无疑就出格了,及至说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简直“大逆不道”。

孟子的价值也许正在于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实践过程。

无奈接受丛林规则的“实然”之后,孟子坚拒“应然”的荒芜、沦陷和卑劣。

他铁肩担道义,在现实世界堕落的同时,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他既独善其身,又不因兼济天下的渺茫而放弃。

子路云:“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言于孟子,可能心有戚戚。

怀想两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那个名叫孟轲的中年男子,带着他的学生,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

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渐远去。

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在历史深处。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二、咬文嚼字
1.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

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如“百钧”“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1..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
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两个方面的措施。

(1)制民之产(2)重视教育
最后其实孟子说的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措施。

2. 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 的主张?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第三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第四步引导:为齐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第五步引导: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第六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或“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列举“霸道”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3.学过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示例: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有鼓动性。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善于因事设喻,本篇使用了很多比喻,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这些比喻的共同特点是:浅显明白而设想新颖,使用起来都很有针对性。

二是能针对情况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切中要害,具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并且多使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气势。

三是在于文章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高扬以“仁义"为本的“王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