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如何选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作文如何选材
一、写作指导
上一节我们说过,文章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即立意),但是,没有恰当的材料,再好的
立意了是无法表现的。

因此,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

所以,选取什么材料入文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优选典型、新颖、精炼的材料是中考作文
制胜的又一绝招。

那么中考作文选材怎样才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呢?
1、紧扣主者。

主旨是选材的依据。

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

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
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

只有选取最能
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力求新颖。

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

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

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
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
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
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

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
气息。

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
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

如2002年辽宁省中考作文以“美景”为话题,某考生在题为《扮靓母亲河》中的选材就是范例。

文章先写了五年前的
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周围的树木不能生长。

慢慢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积极主动地筹集资金整治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作者关注环保这一
热点问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4、调动积累。

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
材料。

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
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
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5、善于跳出第一人称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


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

但是,如果能跳出第一
人称的窠臼,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了。

“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想像进行艺术加工。

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

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一考生独辟蹊径,将想像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围界,停留
在白宫——他以一个伊拉克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伊拉
克人民“换位”、“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的蹂躏,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伊拉克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眼光和丰
富的想像力。

6、选材要灵活审视。

考场作文审视材料,要在某个明确的题旨或中心的驱使下,讲求必要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要有所侧重,突现材料某一侧面的特征;二要变换视角,领略材料不同侧面的风采;三要多
层次审视,由粗到细、由表入里、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把握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样有助于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总之,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要围绕中心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

[教你一招]
秦牧谈选材
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

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
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捡到一点有些儿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

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呢?就是指那些“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也就
是有“神晤默契”之妙的材料。

有了那种“尖端状态”的好材料,才能写出精悍、透彻、意味隽
永的好文章。

二、范文引领
以《我的视线》为题的作文范文
解析:这道题规定了“我”的立足点和观察范围。

可以写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写视线所及的
某个地方引起的回忆、向往和内心的波澜等。

大千世界都可以写。

因而,在一定的场合你观
察同学、老师、亲人或者都市一角,农村一墟,山山水水,写人纪事,写场面,写风景,描
写抒情都可有作为。

当然也可以将视线伸向某个领域。

你也许关注到经济领域,比如对广告、股市、保险、消费,作一番观察思考;你也许关心文化领域,比如对影视、歌舞、文学作品,作一番欣赏评价;你也许关心科学技术,比如天文、地理、新学科、新发现,以至诺贝奖的
现状,都可以收入你的视野。

可见这个作文题包罗万象,只要在“我的视线”中,又具有很强
的表现力度――表现“我”的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我”的语言所能运用的程度。

因而,这是
一个容易写而且可写随心所欲、纵笔驰骋写得好的题目。

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光明
也会有黑暗,有正义也会有邪恶,可有歌颂也可有贬斥。

但文章一定要表现积极向上的感情
基调。

我的视线
中考前夜,铭刻在我心中的不是你那故作轻松的笑容,进入我视线的是你稀疏的头发,略
带散乱,黑白各半。

你躺在我身边,像儿时那样轻轻地拍着我入睡,我的父亲。

虽然我已经知道了考场在哪,但你执意要送我前来,家中的短短争执,我的视线看到了你
焦急担心的眼神,我同意了。

车棚中,我熟练地打开自行车锁,印入我眼帘的是你为我保养得一尘不染的爱车。

抬起头,
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你弯弯的身子。

父亲的残疾车明显开得比我快,看着他在前方行驶,我默默地在后面跟着,静静地后面看着。

反光镜中,是你饱经风霜的面容,虽然面无表情,虽然目视前方,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你
对我的牵挂。

转弯处,父亲在反光镜中看了一眼,那一眼现在依然在我心间,充满了关切,就像在台灯
旁看着我写作业那样,我不禁愣了一下。

沿着你的车辙,我继续前进,主干道上全是赶考的学子们,瞬间塞满了你和我之间,我努
力地昂起头,在车流中寻找你的踪迹,一个熟悉的背影进入我的眼眶。

你的背影突然渐小,
又渐渐变大,你有些担忧,似乎在寻找着车流中的我的身影。

我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和
酸楚。

好不容易和你的残疾车并列前行,一个不小心,红灯又将我们隔开,看着你在另一端频频
回首,我几欲有过去的冲动。

红灯的转换,我又看清了你的身影,你看到了我,似乎整个人
都松驰了下来,我看到了你,也似乎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考场门口,老师面授机宜,你渐渐远去。

看着你,我百感交集,能做的只有等待开考……
三天后就是假期,就是轻松的日子,看不到你的整日担心,整日焦虑,或许成绩公布后你
会带我去旅游,那时我们再好好放松……
点评:
没有华丽词语的堆砌,没有虚伪造作的矫情,你就是用那么淡淡的朴素的文字叙写着父亲陪
你去考场途中你的感受,却让我们的心被你深深打动。

残疾的父亲默默关怀,懂事的儿子心
存感激,父子心意的相通,可以不用语言,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就可传递,这是一种何
等深沉的父子情哪!全文没有一字“着”情,却在字里行间处处“传”情,人物的肖像、心理刻
画细致传神,于无声处传真情。

我的视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对眼睛的赞美,视线常常是我自己的,但我的视线是否明亮,
是否明白呢?
雾里看花,水里望月,生活常常是这样模糊,怎么才能还我一双慧眼呢?
古时楚汉之争是历史的传奇,悠悠数千年被人们历代传诵。

楚王项羽的气概悲壮千古,虞
姬的娴雅美貌举世无双,但他们败了,败在区区刘邦手下。

我悲愤了,看着项羽骑着骏马在
江边呐喊,看着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而誓死不肯过江东,看着温柔的虞姬陪项
羽度过四面楚歌的夜晚而自杀在马背上,江水疯狂地翻滚着,我嘲那金陵之君不过是无耻小儿。

我的视线追随着项羽,爱憎是多么的明显。

可是刘邦是赢者,是他,建立起了大汉的壮丽江山;是他,派卫青挥舞着旗子走向沙漠;是他,创造了中华大地的基业,引领了大汉四百多
年的辉煌。

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种胜利的凯歌是刘邦的高呼,是他胜利的号角,历史郑重地告诉着人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事实。

开始时我的视线是模糊的,我模糊刘邦的伟业,模糊了项羽的自负。

跳出爱情,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给我明亮的视线。

视线总是需要调整的,怎样去看做到了,还要明白应该去看什么。

我常常会有灰色的心情,总是烦躁,我找不到原因。

偶尔看见一个小小的心理实验,决定试一试。

拿来一张折纸,中
间点一个黑点,你会看见什么?我的答案与许多人一样,有一个黑点。

安南的启蒙老师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大的一张白纸你没有看见,却只盯在一个黑点上呢?接着,他又拿了一张黑
纸,中间有一个白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看到了一个白点。

生活正是如此,当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我的视线不能聚集在黑点上,应该去看到外面大片的白色。

而当外面都是黑色,就更要乐观一些去专注那白色。

只有这样,生活中才永远是白色。

去观察白色,我的生活从此不同,而不同的视线会有不同的心理,关键在于你会不会调整自己的视线。

生活,我跳出爱憎,聚焦白色让我的视线更明白。

点评: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我们应用怎样的方式去关注呢?本文的小作者就此作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刘邦项羽孰是孰非,“跳出爱憎,才能给我一双公正的眼睛”,白纸黑点谁主谁次,积极乐观才是良好的人生态度。

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聚焦白色”的认识方式,这是小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但我想这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都会有所启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