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新闻三力”服务新时代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锤炼“新闻三力”服务新时代报道
作者:陈勇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8期
摘要新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时代中要做好新闻报道就必须要锻炼新
闻观察力、新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好的报道。
在文中就如何锤炼“新
闻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观察力;新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9-0047-02
新闻蕴藏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也蕴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日
常生活中应善于调动自己的职业大脑去观察、发现、表达,由此形成新闻产品向社会呈现。
观察、发现、表达是新闻采编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3 种基本能力,其也是媒体传播力的核
心要素,同时还是媒体核心竞争力在新闻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它分别体现为:新闻观察力、新
闻发现力、新闻表达力。
锤炼“新闻三力”,将有助于更精准更快更有效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报
道工作。
1 锤炼新闻观察力,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多角度深入观察
笔者认为,新闻观察力,是指新闻人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社会事务特别是自身报道领
域内的事务,有目的、有计划、深入持久地迅速、准确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并借助传媒载体将
这种能力外化,对社会和受众产生强大影响力。
锤炼新闻观察力,首先要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这根弦,明确观察的重心和主要方向。
一个
人一天24 小时,扣去休息、吃饭等必须的时间后,所剩10 小时左右。
有限的时间精力对应的是无限的新闻汪洋。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要紧扣新时代报道需求,明确观察的主要
方向和重点领域,才能在无限的新闻汪洋里及时捕捞到“活鱼”。
那么新时代的报道主要方向
和重点领域在哪呢?
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笔者归纳的新时代报道关键词有:“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
个意识”“四个伟大”“精准扶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领导”“人类命运共同
体”“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政体制改
革”“健康中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监察反腐”等,这些关键词指明了新时代报道的
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在明晰了新时代报道的方向和重点后,就要顺着方向瞄准重点多角度深
入地观察。
作为新闻人对社会事务的观察不是普通人一般意义上的“看”,不是像外行人一般
地看热闹,而是要像内行人一样看门道。
新闻实践一再证明:在采访和调研中,要想发现真正
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在强烈观察意识驱
使下,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意识强的新闻人,在观察时“目光四射”“眼珠子咕噜咕噜
转”“脑子跟着眼睛转”。
“目光四射”可以视域宽广,看的东西全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眼珠子咕噜咕噜转”可以切换不同的角度观察,扫描到不同方位,看到别人不容易看到的东西;“脑子跟着眼睛转”就是看得多、想得也多,看和想同步。
更重要的体现是,想的要比看
的深,就是善于透过人尽皆知的现象追问背后的新闻。
2 锤炼新闻发现力,要培养大局观,提升理论素养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表示,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美的缺少,缺少的是
发现美。
这是艺术的发现力,是对艺术家而言。
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而言,职业的发现力就是
新闻发现力,是由长期对新闻发现与发掘的热爱、专注、勤奋钻研感悟和积累起来的一种职业
素养。
新闻无处不在,新闻蕴藏在大干世界、芸芸众生里,要找出可报道的新闻,需要记者去
发现深挖。
笔者认为,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利用感官以及思维感知新闻事实或者是事
件中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的能力。
新闻人都知道,同样参加一个工作会议或是新闻发布会,同样拿到一个通稿,但第二天见
诸报端的新闻报道在内容、角度、切入点等方面就各有高低,有的甚至抓不住新闻,写不出报道。
同样的参会,不知道如何落笔报道,或是不同的见报稿,体现的是记者新闻发现力的高低。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不懈奋斗,以十九大为历史拐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
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提高新闻发现力,应当紧紧围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从全局高度着重研究,人民群众的
美好需求有哪些方面?我们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就要着
重研究在当期那些实际工作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对于实际工作能够发挥出推动作用的问题;人们议论或者是争论焦点的问题。
要通过深挖,努力揭示问题形成背后的主要因素。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各地区、各部委和社会各阶层都有各
自的利益追求,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
锤炼新闻发现力,新闻人不能偏听偏信,决不能站在某
个部门或某个群体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问题,而是要高屋建瓴、胸怀全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的转化必然催生出与时代相吻合的新思维、新理论。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撰文指出,独到
的发现力与理论素养密切相关,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难于有重要的发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对全党进行武装。
作
为党媒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升新闻发现力,适应新时代报道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全面、系统、
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内涵、要求。
为此,要
多读、常读、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著作,并在读懂的基础上悟透其精髓要义,并活学活用到实际的宣传报道工作中。
3 锤炼新闻表达力,要遵循平易近人、质朴清新的新时代文风,形成个性化表达
对于新闻人来讲,不仅要具备新闻发现的眼力,还必须拥有良好的新闻表达能力。
可以说
新闻表达力,就是记者采写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决定新闻影响力大小的核心因素。
说白了就是,把发现的新闻说得更明白、更透彻,把文章写得更吸引人看、更能打动人心。
同一件事情,不
同的新闻工作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记者在表达新闻乃至遣词造句之间,必定有自己的观点、
喜好渗透其中。
有的喜欢直白,按顺序一口气写完;有的喜欢含蓄,以直叙、插叙、倒叙相结
合的方式写作;有的文字激情洋溢;有的拉家常娓娓道来;有的喜欢用长句;有的喜欢用短句;有的开篇气势如虹、先声夺人;有的从细微处入手,娓娓道来,于无声处见惊雷……
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演讲、文稿,语言风格平易近人、质朴清新,具有打动人心的强大
力量,是新时代文风发展的方向标、指南针。
遵循新时代文风的方向标、指南针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新闻表达方式,记者要熟稔各种文
体的表达艺术,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要善于向小说学细节,向散文学句式,向评论学逻
辑推理,向报告文学学议论抒情。
2008 年8 月17 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获得中国新闻类二等奖。
其表达风格质朴清新,文采斐然,句句打动人心,其文章是这样写的:“昨晚,
约有500 只藏羚羊带着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
为了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
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 小时,
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间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
潜伏下来的观
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声,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
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
”从行文可见,在语言运用上,该报道融新鲜活泼、生动形象以及
传神于一体。
例如在文中将藏羚羊描写成为了“可爱的精灵”“刚满月的儿女们”等等,朴实、亲切、平易近人的表达让人赏心悦目,犹如读美文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4 新闻观察力、发现力、表达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锤炼“新闻三力”,要综合统筹发力
没有新闻观察就不会有新闻发现,没有新闻发现当然也不会有新闻表达;没有表达,观察
和发现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社会价值。
新闻观察力、发现力、表达力是新闻操作流程中的不同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是新闻作品完美呈现的有机统一整体。
观察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观察和发现的最终体现。
但三者又是相互
交织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甚至是反向影响的。
结合新闻实践不难知道,虽然发现是以
观察为前提的,但是有了发现后,我们的再观察才有了方向、目的,深化、细化了观察。
可以说,发现是二次观察的前提了。
我们也知道,在新闻表达过程中记者可以反过来再观察、再发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三次采访,由此深化、细化新闻表达,推进表达更完整、精细,使新闻作品更经得起实践、读者拷问检验。
由此可以说,表达是二次观察、发现的基础和前提了。
我们还知道,在新闻观察、发现过程中,记者个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脑海里形成了新
闻表达,一旦成熟下笔或是赶稿时即可一气呵成。
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锤炼“新闻三力”,服务新时代报道工作中,要综合统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