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
【摘要】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把声音作为媒介继而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乐记》中提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发起人的音乐感。
”欣赏者的感受、情感理解等等都是由作品本身引起,并且沿着它所牵涉的范围、方向、路线深化。
音乐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传递情感,鼓舞斗志,陶冶情操。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
因巴山蜀水的灵秀增彩,让四川民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出类拔萃,更加因为这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
《太阳出来喜洋洋》便是四川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风格特征艺术发展地方特色衬词
一、民歌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的文化古国。
随着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音乐的发展就起源于民歌,也奠定为民族音乐的基石。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代表自己民族特色歌曲,所以,民歌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民间歌曲的总称。
是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就已经有了他们的原始歌唱创作,特别是在田耕,祭祀、狩猎等活动的时候。
因为当时还没形成系统的歌曲创作理论,所以大多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即兴创作,并且一代一代不断的加工修改,流传至今。
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入老百姓的生活劳作中,在老百姓的民间文化歌曲中独放异彩,也成为民间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民歌表达着人们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也记录着他们的历史。
民歌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即兴编创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发展,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李娟编写的《音乐赏析——民歌赏析》中指出,“民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为:民歌的节奏律动很强,在劳动中可以为起到动作一致的作用,可以在枯燥的劳动中增加劳动乐趣,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在社会活动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在风俗性的活动中作为仪式程序的一个环节,为节日助兴或表达某种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纽带。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整理记录工作。
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采风”(收集民歌)的制度,到了1984年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收集整理活动,才能使得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完整保存,为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艺术特征
《太阳出来喜洋洋》原属于川东地区的民歌,是一首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山歌。
山歌是民歌体裁中的一类,因流传分布非常广,蕴藏丰富等特点成为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
(一)创作背景
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二军文工团的蓝河(原名李大中,1946年曾在石柱县初级中学任音乐老师),经文工团美工队马泽生的介绍,认识了某团一位石柱籍贯的文化教导员秦同志。
当年蓝河在石柱县初级中学任教的时候,这位教导员秦同志就认识蓝河,只是从来没有接触交往过。
经过马泽生的介绍之后,发现两个人都爱好音乐,所以彼此之间默契十足,交谈甚好。
在交往中,教导员秦同志把他自己收集整理的石柱民歌唱给蓝河听,其中有一首“罗儿调”,触动到了蓝河,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便详细地把“罗儿调”记录下来。
过后,蓝河将记下的曲子交给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歌唱家、文工团副团长蔡绍序,并交谈了想将这首“罗儿调”二度创作的想法。
蔡团长也觉得这首民歌的曲调很好,对蓝河的这个想法很有兴趣,赞同蓝河以“罗儿调”的曲调为基础,部分歌词进行加工改编。
于是,蔡团长便找到了一位当时在北碚某中学任教的语文老师(笔名金鼓)朋友,并邀请他重新对歌词进行修改整理。
并以歌词第一句“太阳出来喜洋洋”命名。
随后,就在那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文教部小礼堂演唱了这首刚刚经过改编诞生的新曲子,获得了当时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二)歌词体现的地方特色
山歌,作为民歌的代表性体裁之一,即使流传地域很广,但主要都集中在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地带。
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品种比如有:甘肃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云南彝族的“海菜腔”和苗族的“飞歌”等等。
每个民族的民歌都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包括在风格,唱腔等多个方面。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歌词淳朴,很具民间特色的一首民间歌曲,整首歌曲一共有五段歌词,每段上下两句。
以“太阳出来喜洋洋”开始,用“上山岗”点题,歌词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打柴人热情的干劲和乐观积极的心情。
其中句间夹用的衬词“啷啷扯、匡扯”是全曲歌词的点晴之笔,运用地方方言的口语化和一些极具地方色彩的象声词,来模仿对喊牛的吆喝声以及锣鼓声,烘托出唱歌人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出砍柴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乐观状态。
歌曲中的衬词对于增强民歌的表现力及突出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衬词的使用,添加了欢乐的气氛。
并用它将各段歌词较为自然流畅的串起来,独具地方特色。
歌词所表现的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带有很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
生动并具地方特色的衬词,在曲子里对于活跃情绪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作用。
一般来说,衬词只是“主词”之外的虚词,但如果用得恰当,却可以发挥其烘托和陪衬的作用,增添音乐的丰采。
在这首民歌里,每段就只有两句词,全首歌曲五段也只有十句,整体显得苍白无味,但是衬词一加,情绪顿时活跃起来,形成主衬相间,紧密呼应,生动形象的效果。
(三)调式、旋律的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采用了节奏明快的2/4拍,歌曲句间大都是一字一音,句尾常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情感。
上句四个小节,以高音“2”为主,构成高音“1、2、3”三音列的旋律进行。
这种进行旋律起伏不大,但特别轻快明亮。
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比较接近于歌词的语言音调,歌曲句尾结在属音“6”上,形成了半终止。
下句六个小节,以“6”为主,采用了中音“5、6”高音“1、2”四音列进行。
旋律里面强调了中音“6”到高音“2”的四度进行,使得旋律更加高亢。
最后也是以中音“6”到高音“2”的四度进行结束,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民族商调式的歌曲。
商调式的色彩,比较偏近于“小调性”,特别是旋律比较多的使用缓慢下行音调时,还时常带有一些忧伤而空旷的感觉。
但在这首歌曲里,编曲者巧妙地反复强调一种主音“商”的上下环绕音调,那“宫”“角”构成的大三度经常出现,把“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意义刻画得豪壮明朗,在句法布局方面,以两句词为一自然段的分节歌,按照上下句体的乐段结构处理。
(四)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太阳出来喜洋洋》整首曲子音域不宽,但起音比较高,演唱时歌唱者应当注意气息对声音的积极支持,让声音饱满充满力量,并且掌握到力度的变化。
唱民歌,还非常重视咬字,表现作品时咬字方面要清晰并富有弹性,字头起音短促清楚,字尾迅速收清。
歌曲里面的衬词,要唱得俏皮风趣,速度不适宜太快。
句尾要处理得自然一些,可以适当的加一点上下滑音,以增加乡土气息和表达一种开朗乐观的情绪。
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艺术发展
蓝河先生说:“这首民歌应是石柱民歌,可惜我当时未能保留原产地石柱,这也是令我感到十分遗憾的事。
”四川省知名作曲家秦运梁先生提出,认定驰名民歌的籍贯,不应该只看它的流行地域,还要看它的记谱整理地和首唱传播地。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民歌源于石柱,由石柱人首唱,蓝河、金鼓完善整理,蔡绍序教授在重庆把这首歌唱红的,无可非议的就应属石柱民歌,重庆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爆发生命力的民歌,篇幅虽小,却很有层次感,流唱了半个多世纪。
在《太阳出来喜洋洋》成功创作出炉后不久,蓝河就组织创编了包括《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内的《四川民歌合唱》。
之后,《太阳出来喜洋洋》正式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程。
2003年3月20日,应央视12频道《魅力12》栏目组的邀请,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光奎带领县业余民族歌舞团到北京录制《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
4月12日至18日正式在西部频道滚动播出,充分展示了石柱的文化资源,为土家族文化传承发扬,大大提高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知名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的前夕,也就是2004年的6月24日,石柱土家
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和6月29日中共石柱县委第31次常委会上将《太阳出来喜洋洋》确定作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歌。
2007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四川昊天影视公司联袂打造了同名电影《太阳出来喜洋洋》,上映后观众好潮如评。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归属于自己独特的,并且具有民间特色的民族歌曲。
从古到今,无论哪个角落,也不管哪个时代;在各个国家,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别人们自娱、文化流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这些民歌以不同的体裁格式,表现手法,歌唱形式和内容各自反映出该民族独特的民俗,文明,历史及古老传统,继而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独特的、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在这漫长而又熠熠生辉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音乐成为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我们国家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和内容丰富的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也随之接触了解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但绝不能因此忘却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弘扬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扬传承。
作者简介:熊莉,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2班
参考文献:
[1]何振东《迈进民族音乐之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石柱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3]朱玲《中国声乐作品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娟《音乐赏析—民歌赏析》首都师范出版社2010
[5]林德富《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
[6]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