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界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三上·武邑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造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也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业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載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貴,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春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簿,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烟不问阀门”“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含”,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千预。
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城,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高,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夷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波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
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甚至一身二任。
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荼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尤其是经济上的流动规模过大,贫困户猛增,暴发户飙升,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是以填平贫富賁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 .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B .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末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C .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 末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C .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3分)
2. (11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
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
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
”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
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
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
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士君子多之多:赞赏
B . 以市恩泽市:收买
C . 凡数千百言凡:凡是
D . 会有素恶居易者素:向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 . ①②③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
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B .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
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 . 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
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
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
D . 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
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
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②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3. (10分) (2016高二上·淮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 (2分)《爱莲说》一文中,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
5. (18分) (2015高二上·邢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竹心
陈敏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
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
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
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
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
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
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
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
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
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
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
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
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
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
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
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
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
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
”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
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
”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
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
我正琢磨着怎么来
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老师,是我。
”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
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
”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
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
”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
”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
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
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
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
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
”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
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
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
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
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
这天,我郑重地走上讲台。
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
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
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
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
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
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
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我”和竹心虽是大学同学却不是很熟,直到她和“我”一起报名参加去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我们才成为朋友。
B .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和坚持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竹心去到了东卧牛乡,并做了很多努力,坚守了自己的理想。
C . “我”到了东卧牛乡的学校后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们还自制红灯笼迎接“我”,不禁受到了感动。
D . 刘妞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见证了“我”在西北贫困山区的短暂经历,也见证了竹心的支教经历。
E . “我”离开支教地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2)这篇小说第三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竹心”,但作者对竹心却着墨很少,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我”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6. (1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
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
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
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
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
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
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
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
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
……”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
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一定向柳青老人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
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
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
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
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
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走路的速度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
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此永远结束。
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
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泪花。
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路遥自传》)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广州之行,让路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作了准备。
B . 路遥写作前专程祭拜柳青,在柳青墓前放声痛哭,这是向前辈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C . 路遥认为作家应该突破自我,不停地战胜自我;在精神姿态,创作风格上都应当有所创新,突破前人。
D . 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当这位“精神硬汉”发现青春不在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
(2)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作品及文学创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最后,路遥高声朗读,眼里充满了泪花。
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眼泪里饱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2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 . 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破釜沉舟,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 . 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D . 过去有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莅临清华大学演讲,梁任公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8.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B . 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C . 欧盟委员会去年年底发表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的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现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悬殊。
D . 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________。
”
①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 . ②①③④⑥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