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教材第1~2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并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准备
10 支铅笔、若干小棒、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情境图)
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支铅笔。

豆豆想:这10支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思考: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支、5支呢?……让我们来分一分吧!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例1)
(1)提问: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分一分,教师指名汇报。

小组演示分法,展示分的结果。

(2)思考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现在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记录表)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呢?用上面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
(4)提问: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分类: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5)思考: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回答:10÷2=5(人),铅笔正好分完了。

追问: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回答:10÷5=2(人),也正好分完了。

提问:说一说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6)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
回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下1支,剩下的这1支不够再分给1人了。

思考:那剩下的这1支该怎样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把这个平均分时分不完或剩余的数叫作余数。

算式应该写成10÷3=3(人)…1(支),在3人的后面加6个小圆点之后写下剩余的数,并写上这个数的单位。

板书:10-3=3……1余数引导学生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7)提问: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学生尝试写出算式,并读一读。

板书:10÷4=2(人)……2(支)
(8)提问:比较上面的几道算式,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在分不完的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

余数表示分不完但是又不能再分的、剩余的数。

2.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教学例2)下面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如图,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摆2个正方形。

动手操作:像这样继续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先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并把教材第2页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棒、写算式、填表格,并交流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结果。

板书:12+4=3(个)13÷4=3(个)……1(根)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展示表格:
(1)比较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回答:余数可能是1、2或3,不能是4。

追问:为什么不能是4呢?
明确:如果余数是4,即余下4根小棒,那么就可以再摆1个正方形,也就是说余下4根小棒的话,就又够分成一组了,还可以继续分。

思考:这说明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都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

第1题:(1)2 28÷3=2-2(2)5 111+2=51
第2题:(1)43 214÷4=3(瓶)……2(朵)(2)3 4 214÷3=4(朵).…2(朵)第3题:19+6=3(盒)……1(个)19+3=6(个)……1(个)
第4题:17-3=5……2中,商是5,余数是2,读作:17除以3等于5余2。

25÷7=3…4中,商是3,余数是4,读作:25除以7等于3余4。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例1:10÷3=3(人)…1(支)余数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例2:12+4=3(个)13÷4=3(个)……1(根) 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1.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是学生在操作、观察、分类等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化),再到自己探究得出结论(形成概念),这
条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认知线索,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合理。

2.通过一开始创设的“分奖品”的情境和后面的用小棒摆正方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身边问题的应用意识。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材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难点:准确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的商是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认识了余数,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那么有余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题1: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3(1))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指名汇报。

板书:12÷4=3(盘)
教师引导: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先写竖式除号“厂”,再把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除数写在“厂”的外面的左侧。

计算时一般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边讲解边板书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想一想:为什么商是3呢?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①把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放了3盘,所以商是3。

②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可知,12除以4得3,所以商就是3。

③12里面有3个4,所以商是3。

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都表示什么?小组内说一说,组织全班交流。

板书:问题2: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再汇报结果。

①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每5个放一盘,就把5个圈在一起,这样就能看出来放了2盘,还剩下2个。

②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发现也是放了2盘,还剩2根。

教师引导: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12 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就是2,从12个苹果里面去掉放在2个盘子里面的10个,还剩下2个,这就是余数2。

(边讲解边板书)
板书:12+5=2(盘)……2(个)
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都表示什么?小组内说一说,组织全班交流。

2.归纳总结。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用竖式计算,列好竖式后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就商几。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

第1题:摆一摆略
9÷2=4-1 11÷4=2**-3第2题:第3题:(1)4 (2)5
第4题:33+5=6(件).3(个)第5题:25-6=4(个)……1(个)
四、课堂小结
1.怎样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书写格式有什么要求?
2.本节内容有什么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吗?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例3:(1)12÷4=3(盘) (2)12+5=2(盘)……2(个)
答:可以放3盘。

答:可以放2盘,还剩2个。

教学反思
1.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时,应适时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