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马人的故事(一)
第一章罗马的诞
1-1传说的年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
大概希望知道本民族的来源是个很自然的愿望吧。
但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这几乎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清楚。
不过所有的民族都没有这样的奢求。
他们只要有一个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而又能振奋其民族精神的浪漫故事就行,别抬杠,象柏杨那样将中国的三皇五帝都来个科学分析(注1),来评论他们的执政之优劣是大可不必的。
对於罗马人,他们有一个和特洛伊城的陷落相关的传说。
位於小亚细亚西岸的繁荣的城市特洛伊,在遭受了阿加美农统帅的希腊联军的十年围攻之後,仍未陷落。
希腊联军於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後假装撤兵。
特洛伊人以为那是希腊联军留给自己的礼物,就将它拉入城内。
当庆祝胜利的狂欢结束,特洛伊人满怀对明日的和平生活的希望熟睡後,藏在木马内的希腊士兵一个又一个地爬了出来。
就在这天夜里,特洛伊城便在火光和叫喊中陷落了。
全城遭到大屠杀,幸免於死的人全都沦为奴隶。
混乱之中只有特洛伊国王的驸马阿伊尼阿斯(?,AENEAS)带着老父,儿子等数人在女神维娜斯的帮助下成功地逃了出来。
这驸马爷乃是女神维娜斯与凡人男子之间的儿子,女神维娜斯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希腊士兵屠杀。
这阿驸马一行人分乘几条船,离开了火光冲天的特洛伊城。
在女神维娜斯的指引下,浪迹地中海,最後在意大利西岸登陆。
当地的国王看上了阿伊尼阿斯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他又是驸马了,与他的新妻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难民们也安定了下来。
阿伊尼阿斯死後,跟随他逃难来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新王在位三十年後,离开了这块地方,到台伯河(Tiber)下游建了一个新城亚尔巴龙迦城。
这便是罗马城的前身了。
罗马人自古相信罗马城是公元前731年4月21日由罗莫路和勒莫(RomulusandRemus)建设的。
而这两个孪生兄弟是从特洛伊逃出的阿伊尼阿斯的子孙。
後来,罗马人接触了希腊文化後才知道特洛伊的陷落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纪,老早的事了。
罗马人好象并没有对这段空白有任何烦恼,随手编出一串传说,把那空白给填补了。
反正传说这事荒唐一点的更受欢迎。
经过了一堆搞不清谁是谁的王的统治,出现了一个什麽王的公主。
公主的叔父在篡夺了王位後,为了防止公主结婚生子威胁自己的王位,便任命未婚的公主为巫女。
这是主管祭神的职位,象修女一样不得结婚。
不巧一日这美丽的公主在祭事的空余,来到小河边午睡。
也是合当有事,被过往的战神玛尔斯(Mars)一见钟情。
这玛尔斯本是靠挑起战争混饭吃的,但也常勾引良家妇女。
这天战神也没错过机会,立刻由天而降,与公主一试云雨。
据说战神的技术特神,公主还没来得及醒便完事升天去了。
後来公主生了一双胞胎,起名罗莫路和勒莫。
叔父闻知此事大怒,将公主投入大牢,又把那双胞胎放在篮子里抛入台伯河,指望那篮子漂入大海将那双胞胎淹死。
类似的故事在旧约圣经里也有,那是关于摩西的事,好象这类传说在当地十分流行。
再说那兄弟俩的篮子被河口附近茂密的灌木丛钩住而停了下来,俩人哭声引来的一只过路的母狼。
意大利的狼都带点慈悲心,不但没吃了俩人当点心,还用自己的奶去喂他们,这才救了俩小命。
不过,总是由狼养活也没法交待,於是又一日一放羊的在这地盘上溜哒,发现了兄弟俩,将他们抱了回去扶养成人。
据说现在这一带仍有许多放羊的。
兄弟俩长大后成了这一带放羊人的头,在与别的放羊人的圈子的打斗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圈子大了,情报也就多了,终于有一天,罗莫路和勒莫知道了自己身事。
兄弟俩就带着手下的放羊人呼啸着去打破了亚尔巴龙迦城,杀了那国王,将王位又交还给了自己
祖父。
他们的母亲似乎已经死在了大牢里。
但兄弟俩也没在亚尔巴龙迦城多住,他们认为亚尔巴龙迦城位于山地,虽然易守难攻,却不利发展。
加上兄弟俩是在台伯河的下游长大的,所以便回到原地,建了个新城。
除了手下的放羊人又加上了附近的放羊人和农民。
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兄弟俩的关系开始恶化。
有人说是为了新城的命名,有人说是为了新城的城址,也有人说是为了争夺王位。
兄弟俩于是分割统治,各占一小山包。
但纷争又开始了,勒莫跳过了罗莫路为表示势力范围而挖的沟。
对於这种侵犯他人权力的行为,罗莫路大义灭亲地在自己兄弟的後脑上重重地来了一锄头,勒莫便被灭了。
於是这城便以罗莫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这就是公元前731年4月21日的事了,到现在这天仍是意大利的节日,罗马人会欢天喜地的庆祝罗莫路杀了自己的…不,是庆祝罗马建城。
王位当然也得由罗莫路来坐,一切问题都没了。
这时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已经开了六回,罗马也从传说的时代走出,近入了历史时代。
1-2公元前八世纪的意大利一位罗马帝政时的建筑家对罗马的地理位置赞不绝口:“意大利位於南北之中(指地中海世界),兼备南北之利。
而罗马又居意大利中部,其地理优势独一无二。
……罗马人以其超人的智慧将罗马城建在了这样一个既有地理优势又有宜人的气候的地方。
”看来罗莫路不仅有军事才能,也很精通城市规划呢。
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风水这麽好为何在罗莫路之前没人在此建城?考古学家没有发现在罗马之前这一带有城市的迹象。
看来罗马的确是罗莫路创建的。
就算罗莫路是传说的人物不一定真有其人,但罗马确是在公元前八世纪中页时什麽人建的
公元前八世纪中页,在意大利半岛有经济力量和技术条件建设城池的至少有俩个民族。
他们是在意大利中部扩张中的伊托鲁里亚(Etruria)人和开始在南意大利殖民的希腊人。
但这两个民族都没有对罗马发生兴趣。
虽然当时的罗马除了七个小丘之外都是藻泽地,可伊托鲁里亚人是拥有藻泽地的干拓技术的。
也许对这两个民族来讲,罗马一带跟本没什麽吸引力。
希腊人是经商的海洋民族,他们认为拥有面向大海的港口是建城的必要条件。
对於要逆台伯河行船才能到达的罗马,希腊人并不认为是合适的建城地址。
希腊人所建的殖民城塔兰托、锡拉库扎、拿波里等都是面向海洋的城市。
伊托鲁里亚人也是个经商的民族,但对於建城的观念与希腊人的不同。
他们偏爱在中等高山上建城。
虽然离海近,但如不靠山,他们也没兴
对於伊托鲁里亚人来讲,罗马的七个小丘又小又低,而且相互距离也太近。
伊托鲁里亚人比较喜爱意大利中部那些相互距离适当,山顶较宽的丘陵地带。
看来,在什麽地方建设城市,除了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之外,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选择。
不过三个民族对城市建设的不同观点,大概与他们将来的命运不无关系。
伊托鲁里亚人喜爱易守难攻,却不利发展的丘陵地带;
罗马人因建城於不易防守之地,反而得以向外扩展;
希腊人立足於交通方便的沿海,而忘记了敌人的威胁;
在何处建城是这样鲜明的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研究城市工学的人不可不精通历史哲学等关於人类的学问。
1-3伊托鲁里亚人和希腊人伊托鲁里亚人留下了数千的文字石板,除了个别几个字,没人能读懂。
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伊托鲁里亚人的称呼似乎不是指一个民族,而是象中国人美国人的称呼一样是指居住在一个区域内的民族集和体。
这些人是从何处来的也不大清楚,只是知道他们早在公元前九世纪便晓得炼铁术。
意大利中部矿藏丰富,居住在那里的伊托鲁里亚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很快就成了优秀的技师。
随着技术的提高,经济实力也得以加强。
他们与当时的经济强国希腊之间有频繁的
贸易交流。
他们也有一定的航海能力,虽然住在山上,但在稍远处也拥有港口。
伊托鲁里亚人的势力范围在台伯河以北的意大利中北部一带。
好象是由十二个城邦国家组成的联邦体。
现在还有七个城市依然健在。
不过,伊托鲁里亚人独立倾向十分严重,他们的联邦似乎只有在宗教上有一致性,在政治军事上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从来没有团结过。
而且彼此实力相当,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号令他人。
这一点成了他们的致命伤,使後来被罗马各个击破。
伊托鲁里亚人信多神教,天堂地狱。
人死後会被带到诸神的法廷上接受审判。
上得了天堂的,可以继续喝酒吃肉,吟诗做画高歌,打架斗殴,凡人世之乐一切照旧。
但好象伊托鲁里亚人上天堂的不多,带回的情报也少。
远不极对地狱的了解深刻详尽,他们非常详细地知道那里的无数的酷刑。
他们大概很清楚要想让民众老老实实不要乱说乱动,恐怖远比希望更为有效。
从发掘出的伊托鲁里亚人墓穴里的壁画等资料,大体上可认为伊托鲁里亚人是一个愉快乐观的民族,喜爱竞技运动,喜爱旅游和经商,勤劳而又富於进取心。
男女也十分平等。
女子与男人一样歪在大沙发上大碗酒大块肉,或跳舞或上学无一不与男子一样。
伊托鲁里亚人在宗教、技术、神话传说等许多方面给了罗马人以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伊托鲁里亚人的势力之强,罗马无法与之相比。
最盛时曾渗透到南部意大利。
事实上,伊托鲁里亚人当罗马人是未开的民族,虽与之有些小贸易,可从没平等地看罗马人。
这种人种差别持续的一百年以上。
罗马人似乎不得不卧薪尝胆地过日子。
当罗马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他们的复仇也是极为凄楚的。
伊托鲁里亚不仅作为国家被夷为平地,作为一个文明也被彻底的抹杀了。
当然罗马人也花废了数百年时间。
在罗马建城时,北意大利是伊托鲁里亚人,南意大利是希腊人的势力范围。
罗马则位於两大势力的中间。
从公元前八世纪初,希腊人开始了海外大植民运动,在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城市是最繁华的植民市,被当时的人称为…大希腊‟。
被称为…大希腊‟的原因是这一带的诸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很短的时期内变得非常富有繁荣。
本来入植的是有高度文明的希腊人,他们的建设是有计划的,无浪废的。
刚诞生的罗马於是在两个文明的夹缝中得以温存,这不是说伊托鲁里亚人和希腊人尊重了罗马的独立,而是因为罗马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未开的民族,毫无魅力。
经商的两民族,对於既不向自己购买商品也不生产商品向自己兜售的罗马人,从一开始便没去理睬。
当时的罗马人只知道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既没钱购买好看的雅典陶罐,也无力问津伊托鲁里亚人的精巧的金属制品。
而罗马城又不靠海岸,伊托鲁里亚人和希腊人对这块土地也毫无兴致。
从北面南去的伊托鲁里亚人或陆路或海路,既使到了罗马也只是经过,与罗马并无任何关系发生。
何况当时的主要经商路线是海上航路。
就这样,罗马在她的幼年期不须直接面对强大的对手而得以生存。
1-4农民王从罗马建城到公元前510年,罗马是王制,先後有七个王,前四个因为出身农民而被称为农民王。
後三个是商人王建国王罗莫路罗马有七个小山丘,全集中在台伯河的东岸。
台伯河在此要纡回两个大弯,方才向西而去,再过三十公里便注入第勒尼安海。
台伯河的水量丰富,每年都有汛期,只是大水到了七个小丘的纡回处,便将那回转化为直线,使罗马的七个小丘不会被淹。
虽然小丘间的低地会浸水,但当初罗马人口不多,低地无人居住。
後来人多到要住到小丘之下时,罗马人已经有了排洪乾拓的技术了。
这七个山丘,由北向南,其名称分别为1)Quirinal,2)Viminal,3)Esquiline,4)Capitoline(卡匹托尔山),5)Palatine(帕拉丁山),6)Caelian,7)Aventine。
(注3)最高的帕拉丁山也只有海拔五十米。
现在的总统官邸在第1山Quirinal上,电视台有什麽新闻要从总统官邸转播时,不讲“以上是来自总统官邸的报导”,而说“请看来自Quirinal的报导”。
闲话少说,在二千八百年前若是以防守为建城的首要标准的话,卡匹托尔山为首选。
因为它不仅离台伯河最近,而且三面是悬崖。
可是山顶的面积太小。
于是罗莫路选中了山顶宽大的帕拉丁山为城址,而卡匹托尔山则用来建神殿让诸神居住。
杀了兄弟独坐王位的罗莫路先在帕拉丁山周围建了城墙以确定城市的范围。
然後庄严地举兴了祭神仪式,宣告了罗马的诞生。
这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的事。
那年罗莫路十八岁。
做了首届国王的罗莫路并没一手独揽大权,而是将国政分为三个机构。
国王是宗教、军事和政治的最高权威,由市民集会选举产生。
大概罗莫路很清楚自己的王位不是自己凭个人本事夺到的,而是大伙拥戴的吧。
这种选举王政虽与一般的王政不同,想必是当时罗马人很自然的选择。
罗莫路又招集了一百名的部落长老,成立了元老院。
元老院议员不是政府职员,而是国王的顾问,这有点像中国的顾问委员会。
所以元老院议员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国王任命。
由于这是一个国家机关,职责明确,不会像私人顾问那样易受到国王情绪的影响。
元老院议员被称为“父亲”,含有建国之父的意思。
後来这个字演变为“贵族”。
市民集会由全体罗马市民构成。
主要职责是选出以国王为首的政府职员。
市民集会没有立法权,只有承认或否决国王在元老院帮助下制定的政策。
或发动战争或缔结和约都得经过市民集会的承认方可生效。
就这样,罗马的国家形态便形成了,简单明了,符合当时实情又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话又说回来,和罗莫路一同建设罗马的倒底是什麽样的人呢?我们知道他们是拉丁民族的放羊人和农民,讲拉丁文。
但他们并不是某个拉丁民族的部落移居到此建了罗马城的。
好像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单身男性。
因为在体制确立後罗莫路做下的第二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强夺别族的妇女。
不得不用暴力来抢女人的罗莫路一伙人的品性很是令人怀疑。
大概他们多是些各个部落里不受欢迎的、被逐出族门的人吧。
要是部落移居的话,不可能不带上妻女的。
不过後来罗马伟大了之後,这样的讲法实在没面子,也无法高扬子孙们的爱国热情,於是有了传说,说罗莫路是特洛伊城的英雄、美神维娜斯之子阿伊尼阿斯的後代。
神话传说的价值实在不是在于其真实性的多少,而是在于能使多少人多长时间去相信它。
罗马人到是深信自己是特洛伊城勇士的末裔,连希腊人也这样相信。
话归原题,那罗莫路做下的第二件事的始末,依古代的历史家的讲法是这样的:
罗莫路以举行建城庆典为名,邀请住在付近的萨比奈(?,Sabines)族人来参加。
萨比奈一族便毫无介心地前来罗马。
这萨比奈人特爱比赛,竞走骑马的玩得不亦乐乎。
哪知道罗马人完全不顾体育道德,在萨比奈人正玩得来劲的时候,罗莫路酒杯一扔,一伙人见暗号齐动手,将萨比奈族的年青女子尽数拿下,将男子乱棒打将出城。
萨比奈人毫无防备,抱头鼠窜而去。
古往今来,人类的男性一说起女人的事,便是连眼睛的颜色都要变的。
你看那特洛伊人只诱拐了斯巴达的一个女人,便引起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何况被抢去几十女人的萨比奈人呢。
萨比奈的男人们便拿起武器,与罗马人拼上了。
两族的战争前後共有四次,都是罗马人占的上风。
只一次萨比奈族一直打到了卡匹托尔山下,将罗马人围在了山上。
卡匹托尔山是个要塞,急切难下。
可是罗马人将要塞的钥匙交给了一个叫塔尔贝亚(?)的女子,这小妞竟然爱上了英俊的萨比奈族头领。
将钥匙交了出去。
罗马人虽侥幸胜得此役,但也十分的狼狈。
更可怜的是塔尔贝亚。
萨比奈族是骑马民族,十分憎恨背叛行为。
虽然塔尔贝亚为萨比奈族立了功,可还是被萨比奈人用盾牌压死。
一直到後来,罗马人都是将叛徒从悬崖上推下去的,那悬崖的名子便被称做塔尔贝亚。
这场战争的结局却是喜剧式的。
据说第四仗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罗马人抢来的女人突然出现在两军阵前,叫道:罗马胜了我们是孤儿,萨比奈赢了我们是寡妇,还是和为贵呀!生生地把火热的战场给冷却了。
肯定是罗马人对这些女人很恩爱,没让他们做奴隶,使这些人感到了爱情吧。
萨比奈人想既然打不过罗马人,与强者结盟还是很合算的,与是两下握手言和。
在欧美,现在还有新郎抱起新娘跨入新居的习俗,那是罗马人在这次战争後形成的习惯流传至今。
罗马人与萨比奈族的和平并不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式的,而是两族和并式的。
罗莫路邀请全萨比奈族人移居罗马,让他们住在最北的Quirinal山上。
两族的地位却是完全平等的,萨比奈族的王与罗马王罗莫路共同统治,於是,罗马有了两个王。
另外,萨比奈族的全体自由民都有与罗马人完全同样的市民权--在市民集会上的投票权和私有财产权。
对罗莫路来讲,这无疑是为了增加人口和兵力的政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产生了罗马人预想不到的成果。
“没有任何比同化被征服者的作法更
能使罗马强大了”希腊哲人普鲁塔科斯(?,Plutarchus,46AC-120AC)说道。
罗马人的开放和自信很是让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汗颜,因为我们的许多人不要说对外族人,就是对同是汉族的台湾人不用说统一後会给与平等权力,连谈判都是不肯平起平坐的。
罗莫路在位的大部分期间都处在与邻近各部落的战争中,萨比奈王不久就战死沙场,以後的战斗大多都是罗莫路亲自指挥的。
这也是新兴国家的宿命。
罗莫路创建了百人团的军制,这个由一百个士兵组成的方阵便成了罗马军队的最小基本单位。
这个军制一直存在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虽然战事不断,死伤者也绝不会少,但罗马的人口与军队的数量却一点点的增加,看来与萨比奈族的合并在短期内也是相当成功的。
公元前715年,治世39年的罗莫路像以往一样检阅军队。
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时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蒙蒙雨雾中不可见数尺之外。
转眼雨过天晴,宝座上不见了罗莫路,大家都以为他是升天了。
谁都不会否定罗莫路的功绩,於是大家尊之为建国之父,作为神来祭他。
但罗马人在王位继承人的选定上发生了争执,拉丁人认为理所当然地要由拉丁人继承,而萨比奈人则认为这次该轮到萨比奈人当王。
两下互不相让,元老院的调停也毫无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古今中外大多是推出第三人的。
於是罗马人的眼光便落到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的头上。
第二届王弩玛
罗马的基础是靠暴力和战争建立起来的,而继承王位的弩玛通过改善其法律和习惯使之更加稳固。
--TitusLivius,<罗马史>
在一个民族的兴盛期最常见的现象是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地点采用最适当的人使之才能得以发挥。
在罗马史上经常可见这种情况,而弩玛的即位便是其中一例。
弩玛(NumaPompilius)不是应罗莫路之邀移居到罗马来的萨比奈人,而是祖祖辈辈都居住在罗马一代的萨比奈人。
农闲时便展卷探求,是个晴耕雨读式的人物。
其教养深厚而又德高望重,在罗马人之间也是众口皆碑的。
因拉丁人与萨比奈人的王位争夺而陷入僵局的元老院全体一致地推选弩玛继承王位。
连罗马市民都不是的弩玛起初拒绝了这一决定,但在元老院的再三请求下,终於首肯。
他与长老们一同前往罗马城继位。
入城时弩玛既没有穿军装,也没让手持法西斯(Fasces.注4)的卫队跟随,而是身着祭司的长袍。
但是经过市民集会认可而继拉的弩玛丝毫也没有实行神权政治的念头。
在罗马,王不是为体现神的旨意而存在,而是反应共同体的意向、统领众人的人。
因此虽然是终身制,却不是世袭制,并且要选举产生。
当时的罗马人谁都没有会想到去推选罗莫路的儿子继位。
或者说罗马王更像终身大总统。
那麽继承王位的弩玛都做了些什麽呢。
弩玛建了一座门神兼战神亚奴斯(Janus)的神殿。
亚奴斯神拥有两个头,不知是代表入口和出口还是表示正面和反面两个方向。
建成的神殿有前後两个门,弩玛说这两个门将在战争时期打开,在和平时期关闭。
事实上,在长达四十三年的弩玛治世期间,这个门一直是关着的。
顺便说一下,这个门在弩玛死後一直敞开着,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後稍稍关了一下又被打开,直到公元前31年凯萨(CaiusIuliusCaesar)死後奥古斯地(Augustus)平定了安东尼(Antony)和克萝帕特拉(Cleopatra)之乱後才第三次关上(注5)。
弩玛认为当时的罗马除了防卫的需要之外,战争是不必要的。
为了使罗马人不必要依靠战胜後的掠夺为生,他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为了打破各民族间的对立,他成立了各个职业的同行会,如木匠会,铁匠会等等,使罗马市民不按民族而是按职业重新组合。
弩玛还进行了历法的制定。
罗莫路时代的罗马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年的天数,弩玛於是按月亮的圆缺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三百五十五天。
不足的日数,每二十年加算一次。
这个历法一直用到凯萨的历法改革定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为止,被使用了六百五十年。
另外原来罗马人以现在的三月为年始,而弩玛将年始提前二个月,这个年始一直用到今天。
但用惯了的名称却没变。
下面是中、日、拉丁、英文对各月的称呼和原意。
一月(中)/睦月(日)/Ianuarius(拉丁)/January(英)以亚奴斯神(Janus)为语源。
二月/如月/Februarius/February似乎是来源於清净之意,在这各月可以屠宰家畜。
三月/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