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梳理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2.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 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城市: 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城市: 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3、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 人口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名词解释: 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高, 农业人口减少。

6.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 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 超过30%, 60%+
二、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三、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 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 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 昂温
2)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 三代卫星城: 卫星城, 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 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 半独立----完全独立
5、《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 1933
2)代表组织: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3)背景: 城市膨胀及引发的问题如何解决
4)思想基础: 勒-柯西布耶的“新建筑运动”、主张集中;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分散
4、城市的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5、《雅典宪章》主要内容
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2)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3)提出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实践
平衡后, 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1.5.《马丘比宪章》
2.)时间:1978年, 地点:秘鲁首都利马
3.)代表组织: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4.)目的: 对雅典宪章执行的总结和完善
5.)背景: 雅典宪章执行了40多年
6.)对雅典宪章的修改
(1)对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提出了质疑
6)(2)对雅典宪章中非人性的东西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1)新观点:
(2)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
(3)强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3)提出城市地域的统一性, 要从宏观的区域角度来看, 跳出城市看城市
1.6.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2.)时间: 1930
四、)背景: 旧的住宅区结构依附于道路结构, 随着机动交通的增多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
五、3)邻里单位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 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考虑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 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为公共服务设施。

六、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基本内容:
1)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 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上,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3)综合性:城市空间组合、建筑布局形式、城市风貌、园林绿化安排, 建筑艺术角度来研究处理的。

4)法治(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经常)性5)实践性
城市用地概念:
1、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2、城市用地属性:
社会属性(权力、经济、法律表征)
城市用地价值: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城市用地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1)空间管制区划特点:
2)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3)建设限制性分区(根据生态条件): 适建区, 限建区, 禁建区
6、五大类建设限制要素: 水、绿、文、地、林
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 适宜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7、土地适宜性评价: (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经济性和可行性)
概念: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 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 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
区域关系、
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生态环境、
文化遗存
城市用地分类体系调整: 8大类、35中类、44小类
A公共管理、B商业服务、G绿地、M工业、R居住、S交通、U公用设施、W物流
八、城乡区域规划
城镇体系:
1、确定区域城镇发展和总体布局, 确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图, 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设的建议。

2、(三结构一网络: 等级、职能、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网络)
大都市区:
是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其一般概念是包括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 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 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七、总体规划
1)5.城市职能
2)概念: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分工
3)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
(1)城市职能组成要素:
(3)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大小)
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大小, 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
6.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 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非基本职能: 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1)7、城市性质确定原则:
(2)具有目的性, 但不能脱于实际, 过于理性化
(3)站在国家、区域角度着眼, 避免就城市论城市
8、准确, 简练, 明确突出特色, 避免雷同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
联系: 城市性质是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 是对城市职能中的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

9、区别: 城市职能一般通过城市现状资料分析, 对城市现状客观存在的职能的描述。

而城市性质则一般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或方向, 带有明显的未来发展指向。

10、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照搬到城市性质上, 又要避免脱离现状职能, 完全理想化的确定城市性质。

11、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
城市布局形态有哪些?(简答)
集中式:
方格状(洛杉矶)、
环状(环形放射状)(北京、华盛顿、巴黎)
例: 北京合肥“摊大饼”:
1)优点: 紧凑、节省用地、易形成中心、有较高的集聚效益。

(1)缺点: 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

(2)分散式(6种):
组团状(重庆):
(3)优点: 拥有更多的绿地、更多的发展空间、工业区与生活区协调布局, 组团突出自身特色。

(4)缺点:各组团之间有一定距离, 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5)带状(线状或带形城市)深圳、兰州
(6)星状(指状)哥本哈根--丹麦首都
(7)环状(环形)新加坡、浙江台州、荷兰兰斯塔德(Randstad)---绿心
(8)卫星状(卫星城)伦敦、上海
九、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日本的京阪神地区(以大阪为中心)、底特律、洛杉矶
十、控制性详细规划
1、五线规划: 市政---黄、水域--蓝、绿地--绿、文物--紫、交通--红
法定图则含义(核心):
包括了规划编制, 指有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的指导下, 对各分区内的土地使用性质, 强度, 公共配套设施, 道路交通、市政设施, 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 详细控制规定。

件。

法定图则是规划编制、立法和实施管理三者的结合点。

修建性详细规划(非法定规划法)
规定性指标(指令性指标)包括: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限高(上限)、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单一或区间)、绿地率(下限), 交通出入口方位, 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

容积率:
是反映建设强度的综合性指标, 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的总量;(地上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或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建筑密度:为平面控制指标, 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的覆盖程度;(=规划地块内各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
人口密度: 规定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的密集程度;
2、绿地率:表示在建设用地里绿地所占的比例, 反映用地内的环境质量。

=地块内绿化用地面积/地块面积
十一、指导性指标: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十二、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交通分类: 城市交通+城市外交通。

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 主要通过城市道路, 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 如铁路等
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布局, 绿色交通优先。

2)按性质区分
(1)主干道(2)次干道;(3)支路(街坊道路)(4)快速路
3)充分利用地形, 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临水敞开,
(1)考虑城市面貌:
自然景色(山峰、湖泊、公共绿地)、
历史文物(宝塔, 桥梁、古建筑)、
重要现代建筑贯通起来
(2)考虑噪声:
过境车辆不穿越城市,
设防护绿带,
建筑物后退红线。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方格棋盘式(美国华盛顿)
环形放射式(俄罗斯莫斯科)。

4.为完善道路系统, 采用哪些办法?
通常采取交通分流的办法, 即快与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

并采取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辅助措施, 以有利于城市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
4.宽度:
路幅宽度: 红线之间的宽度
道路宽度: 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
路网宽度:每平方公里内道路的长度, 恰当密度在2~3km/km2
5.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一块板(所有的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7、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 把车行道分成三个部分, 中间为机动车道)
停车场:
1)规模:
小汽车30~50M2/辆,
大型车辆70~100m2/辆,
自行车: 1.5~1.8m2/辆;
每人0.8~1.0M2进行计算,
机动车80%~90%,
自行车10%~20%
2)分布:
城市外围占5%~10%;
市中心区和分区中心50%~70%;
3)服务半径: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50~100米
市中心小于等于200米
一般地区小于等于300米
4)位置选择:
对外交通设施附近:车站码头、过境交通车辆汇集地段。

大量人流汇集公共设施地段。

公路:
由于过境交通穿越、分割居住区, 不利于交通安全, 影响居民生活安宁。

因此图示布置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1)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 要求线路直通市区, 并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2)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 或者是通过城市但可不进入市区, 客货作暂时停留(或过夜)的车辆, 一般宜尽量由城市边缘通过。

3)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多采用绕城干道解决。

10、公交优先原则;
11.公交密度:
市中心3~4km/km2,
城市边缘2~2.5km/km2。

公交车站服务半径: 300~500m
十三、重点2:
十四、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1)、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2)、机械增长率=(本地迁入人口数—本地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2.城市人口预测:
2)1)综合增长率法: Pt=Po(1+r)n次方(预测年的人口=基准人口*(1+增长率)n次方)
3)时间序列法: P=a+bYt(预测目标年人口=参数a+参数b*预测目标年份)
4)增长曲线法
5)劳动平衡法
6)职工带眷系数法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3)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4)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5)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二、
1)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
2)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3)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4)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5)根据交通需求分析, 确定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6)根据规划建设容量, 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7)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总体规划
12、15.城市总体布局: 1)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是总体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2)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的。

13、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核心)
1)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2)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 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

1、3)城市形态是表象的, 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4)三者关系: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是紧密相关的。

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 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 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两者相互促进, 推动城市发展。

战略性规划特点:
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其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1)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2)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3)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3.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
4.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 根据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对土地的开发。

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根据我国行政区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
3)共同点: 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
4)不同点: 在内容和作用上不同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 其中保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

8、而总体规划: 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

9、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 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10、(城市性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建设的发展, 或客观需要, 或因客观条件变化, 都会促使城市有所变化, 从而影响城市性质)
城市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是指在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 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城镇人口:
14、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 由三部分组成, 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 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15、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指标
16、人均用地原则: 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居住质量问题。

因地制宜: 城市规模、城市类型不同。

(一般城市: 人均<=100m2, 小城市: 110, 特殊城市120)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17、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 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

有时不同类型存在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 有时同一城市的形态是多种类型混合。

18、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模式
南京总体规划:
市域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 中心城: 主城、东山、仙林、江北;新城: 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龙袍、永阳、淳溪。

都市空间结构总体形态:
多心、开敝、轴向、组团、拥江发展;
空间布局: “一带五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