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格局_OK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 5.0 2.6 2.0 2.1 2.6 8.0
2008 3.7 1.4 1.4 0.5 1.2 6.6
25
26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2: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27
图3 1952-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8
三、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些 基本矛盾
随意抛放,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
35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各国垄 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 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战后形势变化下,这 方面的矛盾又有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36
战后初期,其他发达国家在政治上需要依附于美 国,在军事上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因此,它们之 间的矛盾基本上集中在经济领域。
• 对石油输出国进行长期系统的掠夺。 •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价格的剪刀差,大肆掠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矿业原料。 • 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及贷款,
从而不断获得巨额利润与利息。
31
2.国际经济新秩序
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提出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以 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按照上述三个文 件,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包括: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组合 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总的图景。这个图景不是固定不 变的,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它不断 变动发展,并且出现了阶段性的突出变化。
3
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 济政治变化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战后整个世界政治、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021/9/4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过程不会中止,它正在 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 经济格局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呈现出新 的特点和趋势。
2
第一节 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 经济政治变化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一)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战败国
英国、法国——受战争破坏,成了二等国家
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4
(二)社会主义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 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亚洲和拉美十几个国家先后脱离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 度在世界上的一度迅速扩展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 传播,无疑是战后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变化。苏联 东欧剧变虽然削弱了社会主义阵地,但社会主义仍 然是影响当前及今后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因素。
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 重大大超过大战前夕。1937-1948年,美国在资本 主义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是:
12
• 工业生产由42%(为英、德、法、日四国总和的 1.3倍)上升到53.4%(为上述四国总和的2.7倍)。
• 出口贸易由14.2%上升到32.4%。 • 黄金储备由50.5%上升到74.5%。
5
(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 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原有的 殖民地纷纷独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发展中国 家。它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6
(四)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和各 国、各地区间以及经济集团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 展,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国际资本 流动的规模也迭创新纪录。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 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建立起来并开 展活动,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批崛起,它们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浪 潮和产业结构传递浪潮逐步推向全球。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产物, 它以“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为基本格局的旧的 国际分工体系为基础,以控制和剥削广大亚非拉地 区为目的,以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机构和政策为内容,从而满 足帝国主义垄断资本集团的需要。
30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维护旧国际经济秩序的三 条主要途径:
(5)反对国际金融领域里的苛刻贷款条件和不 公正的资金分配,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
33
(6)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对其本国发 展最合适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7)发展中国家有权建立原料和初级产品生 产国联合组织。
34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北矛盾的激化
•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 南北双方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 第三世界最不发达的穷国数目增多。 • 西方发达国家把大量有害废料运往发展中国家
18
表2 1975-1980年日本经济指标及与美国的比较
年份
国家
GNP
工业 生产
单位:亿美元
出口 黄金外 贸易 汇储备
1975
日本
相当于美 国的比重
5013 --
--
32.8% 25.3% 56.7%
109.47 80.7%
1980
日本
相当于美 国的比重
10465 --
-- 201.64
40.1% 48.6% 59.1% 93.9%19
(四)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前期到90年 代中期)是在日本崛起为第二经济大国的情 况下开始的(第三次转折),在整个世界经 济中,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先是形 成美、欧共体、日、苏四方抗衡的局面,而 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 苏联继承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分散并严重削弱, 它们已经离开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从而导 致了美、欧共体和日本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 立和彼此抗衡的新格局。
国家 GNP 工业生产 出口贸易 国际储备
美国 100
100
100
100
日本 56.3
54
75.6
93.4
欧共体 95.1 114.5
311.1
394.7
注:以美国为比较基准,计美国为100。
22
表5 2000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经济的比较
GDP (亿美元)
出口贸易总额 (百万美元)
按特别提款权计算的国 际储备总额
在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 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相继 出现,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此升彼降,或者此消 彼长,并显示出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体 上经历了下述五个时期和四次大的转折。
11
(一)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 末60年代初)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压倒 优势的年代,这时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经济 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1)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公平互利,和平共处。
(2)一切国家都享有平等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 金融、货币问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32
(3)一切国家都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 行使永久主权,包括对跨国公司进行控制、监督 和管理,直至采取国有化措施。
(4)建立商品综合方案和实行价格指数化,改 善和建立新的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商品国际贸易 机构。
9
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新图景:各国按经济性 质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而按经济发展水平则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和斗争, 正是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得以形成及演变的基础。
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当代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 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长变化
20
表3 1986年美国、欧共体、日本和苏联经济的比较
国家 GNP 工业生产 出口贸易 国际储备
美国 100
100
100
100
欧共体 79.9 116.6
366
223.3
日本 47
49.3
96.6
36.8
苏联 54.9
80
42
--
注:以美国为比较基准,计美国为100。
21
表4 1990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经济的比较
以上顶峰状态,大体上维持到50年代中后期,此 后即经历了第一次转折,即转入到下一个时期。
13
(二)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 到70年代前期)是苏联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并成为世界经济中能在相当程度上同美国相 抗衡的力量,再加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和初步发展,从而导致了美国国际经济地位 从顶峰上下落的时期。
(百万特别提款权)
1990 2000 1990 2000
美国 58033
欧共体/ 欧盟
55189
98729 78550
393592 781125 1224465 9447000
日本 30516 47530 287581 479249
1990 12544
-55179
2000 24502 186166 272392
24
表6 IMF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IMF2008年11月,单位:%)
世界 发达国家
美国
日本
欧元区 新兴市场和发展
中国家
2000 4.7 3.8 3.8 2.4 ---
2003 3.7 2.5 2.6 1.1 2.3 --
2006 5.1 3.0 2.8 2.4 2.8 7.9
23
(五)第五个时期(从90年代中期迄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和力量得到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第四次转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经过90年代到2 1世纪初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实力进一步增强。 当前,美、欧盟、日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依然存 在,但是美国的快速发展和新的经济强国的成长 (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使世界经济格局正 向“一超多强”发展。
17
表1 1973年欧共体、美国和苏联经济的比较
单位:亿或亿美元
人口 GNP 出口贸易 黄金外汇储备
美国 2.10 1.31万 702
116.6
欧共体 2.57 1.07万 2100
606.2
苏联 2.50 0.68万 215
--
资料来源:郭吴新《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7年,第1-26页。
14
1960年,就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而言,苏联已
大大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
相关指标苏联为美国的百分数是:国民生产总
值——45.1%,工业生产——55%,农业产值——70
%,对外贸易额——31.5%,钢产量——71%,石油
产量——42%,发电量——33%,粮食产量——74%,
棉花产量——53%。
考虑到当时两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以
及苏联在经互会的主导作用,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和影响明显上升,成为动摇美国经济霸权的重
要力量。
15
20世纪50年代末由法、德、意、荷、比、卢6 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其联合经济实力已开始 向美国提出挑战。
1960年,相关指标欧洲经济共同体为美国的百 分数是:国内生产总值——37.2%,工业生产——4 1%,出口贸易额——超过45%。
(一)发展中国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 间的矛盾
广大发展中国家(南方)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北方)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战后世界经济 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它对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及其今后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29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矛盾的焦点一直是 双方围绕着国际经济秩序问题进行斗争。
1.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意味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 也摇摇欲坠了。一次新的转折已势所难免。
16
(三)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 代前期)是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显著下降,美、 欧共体和苏联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赶的时 期
造成这一转折的关键因素是欧共体的第一次扩大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及其发展,其 它因素包括日本对美国经济的追赶。
在经济方面,如前所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 历了从美国独霸到美、欧共体分庭抗礼再到美、日、 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发展进程。在这整个过程中,美、 日、欧三方之间以及各方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 和斗争此伏彼起,绵延不断。
37
自1975年起,西方主要国家每年召开一次首脑 经济会议,此后还多次召开七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 行行长会议,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大国国际经济 协调体制。但实践表明,这种国际经济协调收效有 限,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争夺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领域的矛盾,从根本上 说是不可调和的。
7
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上述一系 列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对战后世界经济 格局及其演变起着巨大影响,是认识当代 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出发点。
8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 演变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
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实 际上是要说明战后按经济制度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划分的不同类型国家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