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
07 记承天寺夜游
经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文本解析
实战演练
一、句子默写
1、(2021四川乐山中考)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020四川眉山中考)何夜无月?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2019四川广元中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内阅读
(一)(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梯田。

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
(2)勿谓仆谪.居之后(_____)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贬谪,流放
2.B
3.(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句意为: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

谪:贬谪,流放;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

翻译为: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

据此可断句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2)重点字词:身耕,亲自耕种;妻蚕,妻子养蚕;聊,姑且。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章子厚》中苏轼以轻松洒脱的文字,饶有兴致地向友人讲述村舍琐事趣事,借以倾吐自己领略乡间生活情趣后的闲逸与欣喜。

尤其信末作者把牛戏称为“黑牡丹”,并移花接木,巧换概念,风趣而幽默。

不过在他闲适的田园之趣里,隐含了一颗更加矛盾与苦痛的心灵。

据此分析,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章子厚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

”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

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

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

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2021·浙江宁波·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

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

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

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

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

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②高会:盛大的宴会。

③傍,同“旁”。

5.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

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8.(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

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5.(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
6.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7.(1)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

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8.(1)清闲之人。

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

(2)恬适之人。

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3)旷达之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

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

【分析】
5.考查词语含义。

根据词义积累卡提示,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

(1)“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意思是:于是我明白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的。

推测“胜”是“超过”意思;(2)“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意思是: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

推测“胜”意思是“美好,
优美”。

6.考查断句。

此句的意思是: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

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

同时,“安”疑问词,一般用在句首,“曲水”名词,一般在句首。

据此断句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7.考查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
(1)何……无?:哪里没有……?但,只。

闲:清闲。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吾:我们;耳:罢了;
(2)虽:虽然;固:本来;高会:盛大的宴会。

而:但是;幸:幸好;属:属于。

8.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乙】两文中的“闲人”理解其多重含义。

其一,有“清闲之人”的意思。

甲文写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乙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正是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闲暇之时。

其二,有”悠闲自适之人”的意思。

甲文苏轼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美景时“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乙文中欧阳修“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

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

”写出了诗人留恋于西湖山水间,自得其乐之感。

其三,有“旷达之人”的意思。

甲文作者虽遭遇贬谪,“但”字显示了作者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表现了从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乙文欧阳修辞官之后,“独往”“至欢”“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

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表现出的也是旷达平和,心无杂念的开阔胸襟。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从前王子猷喜爱竹子,到了人家门前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的躺车,遇到了酒就在路上逗留。

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

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

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

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

听一听蛙鸣,何必
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

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

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

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

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

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

于是就翻看旧有的诗词,写出新的词调,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2020·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
③是.鱼之乐也
④请循.其本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1.苏轼与张怀民是好朋友,庄子与惠子也是好朋友。

两对好朋友都乐在游中,请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12.你更欣赏他们中哪对的相交之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9.①门②考虑,想到③这④追溯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您不懂得鱼的乐趣,是完全的了。

11.苏轼与张怀民未寝而结伴夜游,在中庭见到月下美景而心里愉悦;庄子与惠子一对冤家朋友,结伴游于濠梁之上,以相互诡辩斗嘴而乐。

乐点虽不一样,都很率性自在。

12.示例一:更欣赏苏东坡与张怀民。

东坡处贬谪中,超脱于物喜己悲,兴来即往寻伴;张怀民不因世俗炎凉而生嫌隙,有呼即应。

二人夜游而乐,自在闲适,难得难得!
示例二:更欣赏庄子与惠子。

二人相游,不以吃喝玩乐、飞短流长为话题,面对自然万物,即兴而起,精神相契,争议的虽你我调侃,思考的却是哲学命题。

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分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①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

户,门。

②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为:这是鱼的乐趣。

是,这。

④句意为:请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追溯。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关键词: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

②关键词:子,您;全,完全、完备。

1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东坡与张怀民因为睡不着觉,相约到庭院中散步,看到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而心情愉悦;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结伴游玩,闲来无事,一对欢喜冤家互相斗嘴取乐。

12.本题考查文本阅读的拓展延伸。

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

谈启发时要注意观点明确,不要模棱两可。

语言通顺,符合逻辑。

如:苏东坡与张怀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下中庭散步,悠闲自得;庄子与惠子,两人相游,连相互斗嘴都不同凡响,出口成章,极富思辨和哲理性,简直就是哲学家在交谈,交友就该交这样的,不要交酒肉朋友。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
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020·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
(2)相与
..步于中庭(_____)
(3)盖.竹柏影也(_____)
(4)皆可以饱.(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5.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答案】
13.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盖:大概是饱:吃饱(使……饱,让……饱)14.(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15.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16.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

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注意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

“念”,古今异义,考虑,想到;“饱”,形容词作动词,吃饱。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2)苟,如果;可,可以;皆,都。

1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景物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结合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这句话可以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用词、侧面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

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对月色的喜爱。

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凡物皆有可观”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月影的清丽淡雅,作者观到其美好,印证了“凡物皆有可观”这句话。

“吾安往而不乐”意思是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写出了作者的随遇而安的达观心境,甲文中,作者虽处被贬谪的境地,但是在“月色入户”时依然“欣然起行”,依然“为乐”,依然与挚友“相与步于中庭”,来欣赏月色的美好。

这种旷达的心境验证了“吾安往而不乐”这句话。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2020·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②南迁:贬谪到南方。

③梧、藤:梧州、藤州。

④鬻(yù):卖。

⑤觕(cū):同“粗”。

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
..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④饮酒但.饮湿
18.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9.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

“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