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
摘要:
关键词:
1.引言
农业景观是与从事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生产活动相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

农业景观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对自然和土地进行改造所体现的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农业景观体现出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作用,它包含了除农业文化和技术等一般意义以外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李文华)。

其中以古代哲学观点为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应用在传统农业中,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的整体性结构,这种结构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主要表现特征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

在农业社会中,财富是与土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花园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财富。

只有农业发达的地区,才可能有大规模的花园建造活动‘。

花园的最初建造形式并非人们臆想出来的,而是出于对美好景色和地域环境的模仿。

而地域环境除了纯自然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体现在农业景观上。

所以东西方的一占代园林与农业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现代农业可持续
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除自然景观在内的农业景观元素外,传统的农业景观还包括文化遗
产中的传统民居和农业生产活动、劳动者和民俗风情,这些内容是随着人类农业历史的
发展对古老农耕技术和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区的传统农业文化各不相同,为研究农业历
史和农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野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标榜乡村田园风光
之美,突出乡村风光的精神纯净性,来对抗世俗社会人性的异化。

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创造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社会,乡村景观成为一个忘却烦扰、摆脱现
实,适其闲情的一块净土,对乡村景观的审美升华为寻找精神桃源的境界。

2.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封建时期,社会计入农业文明之后,人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开始开垦耕作农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砍伐森林等。

因而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统治阶级开始建造各式的园林。

古典园林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统治阶级所私有。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他们在享受物
质生活,为了追求精神享受,广泛开展造园活动,主导着园林的发展。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园林的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阶级的好恶,统治阶级欣赏的景色、想表达的思想、寻求的精神寄托体现在园林中。

而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内,农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会被任何一个统治者所重视,农业景观作为农业一种外在载体,也会影响着古代园林。

当然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农业景观对与古代园林的影响有所差别。

以下就是对农业景观与东西方古代园林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风光秀美,有
崇山峻岭、奇峰险洞、大江平湖等等,
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天堂”就是
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他们把风景称为
“山水”,发展了山水审美观(图2-1)。

中国的山水画就反映出中国人的山水审
美观以及对“纯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欣
赏(虽然山水画的描绘对象也涉及自然
风景的方方面面,但它多是以表现
“纯”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为主,表现人
文景观和生存环境的“界画”次之)。

山水审美观的确立加上天人合一思
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3 个意识
形态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园
林开始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

当然,由
于中国人对于山水风景的欣赏,也会在
这样的风景环境中修建寺庙、道观、游
览路和休息设施。

这些人工构筑物连同
自然山水一起,成为中国园林景观的模
仿对象,中国园林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
骨架的风格,并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了几
千年,可以说,中国的园林发展是从对原始自然的写实到写意的模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大自然景观一直都是模仿的原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面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图2-2)。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长期以农为本。

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在田野、村落中劳作生
息。

他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创造了乡村环境的美。

中国人对乡村田园审美的认识是很早的,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赞美田野
风光、歌颂劳动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载芟载柞,其耕泽
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载芟》),对自然景物和集体农业劳动作了比较生动的描
写。

但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自然尚未人格化,人们不可能脱离
功利的目的对大
自然有较高的审美认识, 在这些诗中,自然景物只是作为一种比兴、衬托和象征,正
如清人钱大昕在《网师园记》中所说:“《诗》三百篇,言园者,曰‘有桃有棘,有树
3.农业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3.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经历了殷、周、秦、汉四个朝代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农业文明的曙光最先出现在中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地带。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氏族公社从事原始农业的生产,由早先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开始有了集体定居的氏族部落。

后来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原始社会的解体,生产关系相应地从氏族的公有制转化为奴隶主的私有制。

夏朝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帝工、贵族奴隶主聚敛大量的财富。

他们经营的都邑,较之前的公社聚落己经有了明显的“城市化”的倾向。

而后商王朝灭夏,从汤至盘庚,五次迁都,盘庚以后的二百余年则以“殷”为都。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囿”也就是在殷
.020
0.000的记载。

田猎即在田野里行猎,又叫做游猎、游田,这是经常性的活动。

田猎多半在旷野荒地
上进行,有时也在抛荒、休耕的农田上进行,这就往往会波及附近的在耕农田。

殷末
周初的帝王为了避免因进行田猎而损及在耕的农田,乃明令把这种活动限制在王歌内
的一定地段,形成“田猎区’,。

田猎除了获得被射杀的死的猎物外,也还会捕捉到一定数量的活着的野兽、禽鸟。

后者需要集中豢养,“囿”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这些
禽兽的场所。

殷、周时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周王室拥有专用的“牧地”,设置官员主
管家畜的放牧事宜。

在囿的广大范围之内,为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需要广植树木、
开凿沟渠水池等。

有的还划出一定地段经营果蔬。

囿除了为王室提供豢养野兽的场所
功能之外,还兼有“游”的功能,即在囿里面进行游览观光活动。

《诗经·大雅》的
“灵台”篇有一段文字描写周文王游览灵囿的景象,“王在灵囿,鹿鹿牧伏;鹰鹿灌
灌,白鸟篙篙”,可见文王巡游之际是把走兽飞禽作为一种景观来观赏了。

由此可知,
当时的囿相当于一座生产性的观光牧场了。

囿的游览功能虽然不是主
要的,但已经具
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

而农业景观在这里的地位还是相当于生产基地,而游览只不过
是它的辅助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源头“园圃”与“囿”的功能相似,也是具有生产基地的
性质。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即为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西周时,
往往园、圃并称,其意互通。

最初园圃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菜圃,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果蔬纳入市场交易,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
更带动了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同时也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
入人们的审美领域。

相应的,许多食用和药用的植物被培养成为以供观赏为主的花卉。

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既是经济活动,还兼有观赏的目的,而园圃内所
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从而
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

可见,园圃作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很低的情况下,其经济意义远大于观赏意义。

但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使其成为了中国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囿和园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都属于生产基地的范畴,这是由当时的经济
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两个源头作为农业景观其功能又都不是单一的,都兼有观赏的功
能,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源出自人们对农业景观的审美,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
生的初期便与农业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个关系贯穿于整个生成期的始终。

到了秦、西汉时期,园林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
了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由过去的贵族分封政体转化为皇帝独裁政体。

园林的发展也与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图2一5),西汉的造园活动中皇家园林的兴建亦是主流,它继承了秦代皇家园林的传
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
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

宫:是以宫殿建筑群
为主体,山池花
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的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
林,呈“宫”中有“苑”的格局。

苑:是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
规模大。

许多宫殿建筑群散步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呈“苑”中有“宫”的格局。

农业景观在“宫”、“苑”不同的皇家园林里的作用又有
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宫”这个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的皇家园林内,农业
景观生产生活必须的农产品的作用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观赏作用以及引种种植
新奇植物基地的作用。

例如汉武帝时兴建的葡萄宫就是一处引进葡萄而加以培育繁殖
的园场建筑。

而同一时代的扶荔宫亦是相当于一处温室植物园。

据《三辅黄图》:“汉
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In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葛蒲百本,
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
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

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

荔枝自交趾移植
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

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
之。

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漪矣。

”而“苑”作为当时皇家园林的另一种形式,其内涵广博,功能复杂。

如西汉上林
苑即具备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军训、生产等项功能,乃是
名符其实的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苑的生产功能与皇室的生产活动、经济运作的密切关
系,尤为值得注意。

西汉时,某些皇家园林与某些官营的农、林、牧业生产基地都使
用同样的称谓。

譬如“苑”,既是指离宫别苑而言,又作为官营牧场的泛称。

后者即
“牧师苑”,建置在适宜于发展畜牧业的边塞各郡,以养马为主,兼牧牛、羊。

又如,
汉昭帝时庐江太守垂桓宽所著《盐铁论》中的卷三《园池·第十三》提到:“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

”“先帝之开
苑囿、池箕,可赋归之于民,县官租税而己。

”’
这里所谓的苑囿、园池、池箕均泛指官营的农场、林场、果园等生产性的经济实
体而言。

显而易见,在离宫别苑的诸多功能之中,生产功能占着重要位置。

农业景观
在这里兼有生产性、游赏性等多种功能。

但是农、林、牧、渔等产业占地不少,“生
产基地”的比重很大,我们可以把离宫别苑看作是多功能的庞大的“皇家农业庄园”。

到了东汉,皇家园林的数量不如西汉之
多,规模远较西汉为小。

但园林的游赏功能
上升了。

而且东汉时期出现了之前并不多见
的私家园林。

东汉初年豪强群起,奴役贫苦
农民充当徒附,强迫精壮充当部曲,形成各
地的大小割据势力。

他们逐渐瓦解了西汉以
来的地主小农经济,促成了农民人身依附于
庄园主的庄园经济的长足发展。

庄园远离城
市,进行着封闭性的农业经营和手工业生产,
相当于一个个在庄园主统治下的相对独立的
政治、经济实体。

东汉中期以后,帝王荒淫,
吏治腐败,许多文人出身的官僚由于不满现
状、逃避政治斗争所带来的灾祸和迫害,纷
纷辞官回到自己的庄园隐居起来,成为隐十
庄园主。

他们的物质生活虽不如在朝居官的
锦衣玉食,却也能保证一定的水准。

精神生
活则能远离政坛是非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回归田园的大自然怀抱,充分享受诗书酒琴和园林之乐趣。

东汉的农业庄园经济为隐士们提供了田园牧歌式的场所,它既是物质财
富,也是精神家园。

这样,农业景观既是生活的来源,又是淡薄宁静的精神生活的象
征。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较
少。

园林的最初形式“囿”、“园圃”源自于农业景观,无论在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
中,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始终占据主要的地位,但观赏功能逐渐
提升。

3.2农业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的地位与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思想的
3.3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
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
术创作的新境界。

而农业景观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两种不同
的情况。

当时的美学思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寄情山水成为社会的风尚,使得知识分
子阶层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亲近、理解大自然的山水风景,越来越多的优美的自然生
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
向着环境美转化。

这是审美观念的重大转变。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基本上处于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社会的生产生
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皇家园林一般都不是很大,但是仍然追求皇家气派,有些
甚至是奢靡浮华。

受到当时的美学思
潮—寄情山水的
影响,皇家园林在
显示帝王气派的同
时也流露出自然之
美,这样农业景观
在皇家园林中的比
重就逐渐变小了。

在皇家园林中出现
的农业景观,作用
也由原来的一般生
产性转变为迎合统
治阶级的兴趣的观
光园,或者为了显示皇家种植奇珍异果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园。

比如北魏洛阳的华林园中就有专门种植珍奇果树的百果园
(图2一7),《洛阳伽蓝记·城内》有这样的记载:“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
各有堂。

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

霜降乃熟,食之甚美。

俗传
云出自昆仑山,一口西王母枣。

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

亦出昆
仑山,一曰王母桃也。

”’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皇家为了行“籍田”、“亲桑”之礼而修建的象征性的农业御
苑。

“籍田”是皇帝为了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皇帝亲自耕田,以示上承天意,
下为民率。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即为“亲桑”。

总之是为了表达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劝课农桑的意愿。

“籍田”仪式始于周代,后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
式日趋繁复。

当然皇帝不会真的亲自耕作,只是执犁“三推三反(返)”罢了。

由于
先前朝代的皇家园林规模巨大,功能繁杂,农业用地占其比重很大,
所以没有必要特
别修建专用的御苑。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仪式的繁复以及农田在皇家园林的
比重急剧缩小,开始出现了象征性的农业御苑,这些农业御苑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表
明皇帝重农亲桑的意志。

比如后赵的石虎修建了专门种植桑树的“桑梓苑”。

《水经
注·漳水》:“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

三月三日及
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

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难矣。

”这表明随着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和中央集权对于各种产物的垄断,农业景观在皇家园林的地位己经被边
缘化,已经由原来的生产基地的功能转换为个别的观赏性,象征性的农园。

对于魏晋南北朝的私家园林来说,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己经完
全成熟。

庄园规模有的及宏大,也有小型的。

就生活基本需要而言,在当时物质文明
不高,人口密度很低的情况下,随处都可以找到充满自然美的幽静的世外桃源,为士
人“归田园居”的隐逸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

士族的大庄园中,士族
子弟由丰厚庄园
经济供养,有高贵门第和政治特权,又受到良好教育,不少人成为高官、名流或知识
界的精英。

他们对自己庄园的经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把普遍流行于知识界的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揉于庄园生产、生活
的功能规划之中;在承袭东汉传统的基础上,更讲究“相地卜宅”,延纳大自然山水
风景之美,通过园林化的手法来创造一种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亲和的人居环境—
“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另一种庄园,如东晋著名的文人陶潜(渊明)所经营的,
则为小型庄园。

陶渊明辞官退隐庐山脚下,家境并不富裕,庄园规模虽小,也很简朴,
但园居生活却怡然自得。

同时士族们向山林川泽进军,形成许多结合于山泽占领而有山、有水的庄园,当
时称之为“别墅”、“墅”、“山墅”。

《宋书·孔灵符传》:“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
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为有
司所纠。

诏原之,而灵符答对不实,坐以免官。

”这个包含大片水陆地和两座小山的
别墅,除了农田耕作之外,还可以利用山水地带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栽培果树、竹、
木等。

刘宋以后的南朝,别墅这种特殊的庄园己大量开发建设而遍布各地,成为一种
兼有山泽之利的农业生产经济实体。

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它们的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所具有
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因此,知识阶层对之情有独钟,似乎
更在城市私园之上。

所以说,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
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从此以后,“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生产组织、经
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了。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隐士、在知识界普遍滋长隐逸思想的时代。

别墅、庄园为他们提供了“山居”、“田园居”的隐遁之所,既是他们的物质财富,也是他们的精神
家园。

魏晋时期对田园之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欣赏,其中所寄托的情趣反映了当时人
们对生活环境美的向往、对自然美的开掘,这对田园审美的发展具有
深刻影响。

从此
以后,人们对田园景观的热爱从自发走向自觉,逐渐形成了传统。

庄园、别墅以及他们所呈现的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经过文人的诗文吟咏,逐渐
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着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即对田园的审美,促成了唐宋
及以后田园诗画、山居诗画的大发展。

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田园诗人涌现于唐宋文坛,
山居图、田园图成为元明文人画的主要题材。

诗画艺术的这类创作,又反过来影响及
于园林。

唐宋以后的文人园林中,出现不少以山居、田园居为造景主题,往往都涵蕴
着或多或少的隐逸思想和意境。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景观对于皇家园林来说生产功能已经很少存在,
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即便是在皇家园林中出现的农业景观,除部分
是专供大内的农田果蔬园以外,多数只是保留了其象征的意义,反映皇帝对于农桑的
重视。

在私家园林中,庄园、别墅随着庄园经济的成熟而得到很大发展,它们作为生
产组织、经济实体同时也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田园居”、“山居”
的精神寄托。


们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一种天然清纯的风格。

其所涵蕴的隐逸情调、表现的
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农业景观在
这些以庄园、别墅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中的比重很大,它既是物质的载体,又是精神的
寄托。

3.33农业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的地位与作用
隋唐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在空前统一的辽阔疆域内,
创造了超越秦汉时期的盛世,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文明也异于寻常的灿烂辉煌。

同样,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进入到全盛的时期。

隋唐时代,国势强盛,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空前繁荣景象必然在宫廷造园活动中
有所反映,皇家园林表现了较之前更为精致的规划设计和足够的皇家气派。

为了适应
皇帝园居生活的多样化,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的基本格局。

而且皇家园林的数量与规模己远远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皇家园林规模的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