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鼻中
隔偏曲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
患者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划入甲组和乙组(n=38)。
甲组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
偏曲矫正术,乙组在鼻内窥镜下行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
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甲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相
对较高,与乙组手术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乙组患者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8.42%、2.63%,甲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
0.05)。
结论: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均能够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症状,但
是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下患者治疗及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建议临床应用。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指的是外伤、占位性病变等诱发的鼻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主
要具有鼻塞、鼻出血及头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鼻部功能及生活质量会产生不
同程度影响[1]。
临床治疗鼻中隔偏曲主要以手术矫正为主,可改善患者鼻中隔偏
曲症状,恢复患者的鼻腔正常功能状态[2]。
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三
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均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了深入研究手术治疗的效果,
文章抽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患
者手术方案及疗效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抽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患
者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划入甲组和乙组(n=38)。
甲组患者的男女占比是20:18,
年龄34-69岁,均龄值(47.83±6.75)岁。
患者病程时间2-8d,均长时间(4.01±0.77)d。
乙组患者的男女占比是20:18,年龄32-68岁,均龄值(48.02±6.59)岁。
患者病程时间2-7d,均长时间(3.94±0.85)d。
两组基础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分组对照研究(p>0.05)。
1.2 手术方案
术前为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鼻窦CT、纤维鼻咽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与麻醉方式等。
甲组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平卧位,全身麻醉。
左侧鼻中隔前缘应用10gL-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鼻内窥镜下选择鼻中隔左侧黏膜交汇位置弧形切口,分离鼻中隔粘骨膜,切口后方纵向切开,分离鼻中隔软骨和对侧粘骨膜。
游离且切除偏曲软骨。
清洗鼻腔且复位鼻腔黏膜,修正切除软骨,表面覆盖粘骨膜。
间断缝合手术切口。
乙组在鼻内窥镜下行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平卧位,全身麻醉。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鼻中隔前段凹面、后端、鼻前庭内侧壁。
鼻内窥镜探查鼻中隔,在左侧鼻中隔皮肤、黏膜的交汇前2mm“L”型切口,至鼻底后,切开黏膜、软骨膜,分离切口侧鼻中隔的黏软骨。
切口后方2mm位置纵向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
咬骨钳咬除3条线形骨条、软骨尾端的垂直软骨条,偏曲的梨骨、上颌骨鼻嵴与腭骨鼻嵴及其基底部的水平软骨条,缝合切口。
术后两组患者均膨胀海绵填塞,在48h取出鼻腔填塞物,清洗鼻腔,术后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0.0统计数据,单因素以t或者x2计算,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与乙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甲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高,与乙组手术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甲组与乙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手术时间
(min)术中出血量
(ml)
住院时间
(d)
甲组(n=38)35.71±8.
46
37.02±10.
38
8.59±1.22
乙组(n=38)22.94±7.
05
24.26±5.7
3
7.06±1.14
t8.0247.139 6.713
p0.0000.0000.000
2.2 甲组与乙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甲组、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8.42%、2.63%,甲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
详见表2
表2 甲组与乙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鼻中
隔血肿
(n)
鼻背塌
陷(n)
鼻中隔
穿孔(n)
发生率
(%)
甲组
(n=38)
42118.42
乙组
(n=38)
100 2.63
x2--- 5.917
p---0.024 3讨论
鼻中隔偏曲会致使患者鼻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以改善偏曲位置,提升患者鼻腔通气能力为主[3]。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够改善患者鼻腔正常结构,但是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能够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提升鼻背骨性和鼻尖软骨支架的稳定性,效果更佳[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高,且甲组、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8.42%、2.63%,甲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需要清除的骨性组织较多,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
鼻中隔成形术对患者黏膜、骨质的损伤较小,手术风险发生率较低,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5]。
综上报道,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均能够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下患者治疗及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建议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宪勇.对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窦炎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06):80-81+91.
[2]张晶晶,胡国勤,郑文雯,等.鼻内镜下偏曲前入路鼻中隔减张术在同期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
学),2021,36(01):1-3+9.
[3]刘石,徐晖,刘锡滨,等.鼻腔扩容术与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3):139-142.
[4]许连福.鼻内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20-21.
[5]周洋辉.对比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J].中外医疗,2019,38(1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