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第5课《敬业与乐业》先说后教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第5课《敬业与乐业》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一、名师说课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用说读并用的方式,体会演讲特色。
主要教学步骤:
1.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演讲鲜明的主旨和清晰的层次,读出文章的层次美,用图表的形式列出文章的提纲。
2.研读课文。
①思考:作者如何论证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②体会: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体会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作用。
③探究: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
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品读课文。
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找出文中语言通俗,如话家常的语句,并注意作者结合演讲时的情形,和听众现场交流的方式。
并把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摘出来,品品读读。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这篇演讲的层次。
思考下列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怎样总结全文主旨?学生分小组讨论,拟出文章的提纲。
2.小组合作,明确主体部分的论证方法。
在书中用圈点批注的形式写出每段所用的论证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研讨,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统一答案要点。
3.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教师发问,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4.探讨辩论。
设置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及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某某想的辩论。
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
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摄影仪、录音机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谈论的话题。
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
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整理文中重点生字词:
1. 生字
教诲huì禅师chán 拣择jiǎn 佝偻gōulǒu 蜩翼tiáo 羡慕xiàn 妥当tuǒ亵渎xiè
2.词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
容赦:原谅赦免。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一同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某某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某某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X。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
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X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某某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
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理清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
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
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
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
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某某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
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某某想,认为二者相矛盾。
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某某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
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