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菩萨蛮·七夕
[宋代]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出现。

五更天时银河斜转月落大地。

牛郎织女从梦魂中惊醒过来,泪涕纵横,天上落下了细小的雨点。

牛郎和织女虽然是短暂相逢,但却永远和天一同存在。

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仙驭:指风伯、云师驾车而来,意即风起云涌,天气发生了变化。

云开扇:作为扇翣掩障太阳的云移开了。

更阑:更残,五更天。

阑,所剩无几。

星河转:谓银河斜转,表示夜深。

惊:惊醒,醒过来。

草草:匆忙。

长共天难老: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不会老死。

人间日似年:人世间的日子难过,这是说明上句牛郎、织女“不羡人间”的理由。

赏析:
这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

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
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

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

”渲染了牛郎织女此时趋人散的时空气氛:旋风吹,仙车奔,扇云开,面临苍凉环境;时过五更,月落大地,星河转移,逼近分手时光。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细腻描绘了牛郎织女如梦初醒、梦魂惊叹、泪涕纵横的神态。

“梦”、“晓”二字贯穿上片,颇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代秦观《鹊桥仙》)的难言倜傥。

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承上一转,妙笔生灵。

纵然一夕相逢,来去匆匆,相会短暂,但是共天久长的仙界的牛郎也好,织女也好,两情久长,岂在朝朝暮暮。

生命是永恒的,青春是不衰的。

这正是天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东坡用了一个顶真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东坡内心难言的余悸: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

最后两句,文彩似乎不浓,却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令人回味。

自古以来,多少文学家,多少文学作品大写特写诸如七夕仙女思凡、下凡,甚至与凡人结为伉俪,生儿育女,白头偕老。

东坡一反古今陈说,把天界写得“长共天难老”那么美好,把人间写得“度日如度年”那么艰难。

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2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宋代〕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

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

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渡过银河相会。

双星:指牵牛、织女二星。

慵(yōng):懒。

娟娟(juān juān):美好的样子。

月姊(zǐ):月宫中的仙子。

颦(pín):皱眉。

农历初七月亮将及半圆,因言满眉颦。

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

原为风伯,后衍为风姨。

草草:匆匆之意。

争如:怎么比得上。

这里是还不如的意思。

不抵:不如,比不上。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范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别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配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贵桥别(《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别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别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贵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体搅别离心绪。

别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别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别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体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别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深体,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

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

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别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

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

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此可断言。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贵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别(《窦娥冤》曲词)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

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贵匪夷所思。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

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

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

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

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别(《花庵词选》)之古意。

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范游,后有范成大。

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别,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别。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

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别(《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

而成
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贵广大。

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

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

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谥文穆。

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3
原文
清代顾太清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

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注释
玉绳:星名。

常泛指群星。

闺中女伴:指画中联吟赋诗的仕女们。

鉴赏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岁。

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

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银河的鹊桥架起来了。

因为作画之时时逢闰七月,有了两个佳期,桥也再次“重驾”,而人间也有了两次乞巧活动,女子们希
望乞得终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机会也有两次。

词人问,她们在斗转星移,星光也在移动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

词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因为年年有七巧节,也年年有乞巧活动,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原因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纷”。

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

词人对于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结论,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幅仕女图,住在表现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画中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美。

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于这种美的歌颂,而别出机杼地引导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美丽的愿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

它启发人思考,同时也深化了词的思想主题。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4
原文:
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注释
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

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酬:谢。

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

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赏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

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

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二句说,佳人的相会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

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问。

“金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义。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

“渐移”表现嫌时问过得太慢。

这两句诗是说,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

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士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

张采田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

诗人在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与习俗。

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要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

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来暗喻自己是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当然有心意要感激报答其恩德。

后句一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

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行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白了。

补太学博士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节度书记,十月改判上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工部郎中。

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

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了。

此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

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无垠、浑然一体。

从表面意义来看,诗人是在写“七夕”节日的情景,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一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至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

若仔细品味,诗人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自己当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另外,诗人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用“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5
原文: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五代: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译文: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注释: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chán)光鹊影伯劳飞。

七夕句:用牛郎织女的故事。

光鹊影:月亮之光,鹊桥之影。

伯劳:鸟名,又名鵙。

每恨蟪(huì)蛄(gū)怜婺(wù)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蟪蛄:蝉的一种,吻长,黄绿色,夏秋能鸣。

婺女:又称“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鸳机:织锦机。

赏析:
这首词用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含蓄地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幽会,时机难得,两情依依。

并对“蟪蛄”、“婺女”这类的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表现了女子妒人多欢而己少欢的幽恨。

全词流畅深沉,含蓄耐思。

《栩庄漫记》评此词“意浅辞庸,味如嚼蜡”,似不允当。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6
七夕二首·其二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注释
鹊桥: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

明指天空,银河,结合牛女相会事。

暗指作者故乡,尚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实如海角天涯。

注释
鹊桥: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唐李洞《赠庞炼师》诗句“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渡鹊桥”,则借用此意。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

明指天空,银河,结合牛女相会事。

暗指作者故乡,尚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实如海角天涯。

鉴赏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二首。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

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

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

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

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

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

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7
原文:
七夕二首·其一
[清代]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译文及注释:
赏析: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

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

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

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

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

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

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8
原文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注释
七夕:节日名。

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古代神话,七夕牛朗织女在天河相会。

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不道:岂不知道。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

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

若何:怎么样。

“织女”句: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

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

传说天孙同牛郎结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给他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

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

乞与,赐给。

不道:没有科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

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

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

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

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
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

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

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

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

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

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

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

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

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

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9
原文: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注释
烟霄:云霄。

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

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赏析:
几许欢情与离恨①つ昴瓴⒃诖讼②中
①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

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②此宵:七月七日。

《七夕》是一首七绝。

这两句是说,牛郎与织女的欢情和离恨,年年都在七月七日这一个晚上,这是天帝造成的。

对牛郎织女寄予无限同情与怜悯。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七夕原文赏析及翻译10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卧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