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当我死时》教学设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知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读全诗。
3、感受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
预习导学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余光中,福建永春人,当代作家。
有诗集《白玉苦瓜》。
2、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
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
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二、初读全诗。
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读的要通顺。
三、生字识记。
借助工具书给下列横线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
头颅()未餍()饕餮()鹧鸪()
四、再读全诗,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课堂探究
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
)
二、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课后练习】请试着在练习本上默写全诗。
收获大盘点:学完这首诗后你有哪些收获请写在下面。
黄河颂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预习导学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
延安。
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
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二、夯实基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至少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借助工具书完成)
澎湃
..()()一泻.万丈()..()狂澜.()屏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三、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节奏。
课堂探究
一、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
)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二、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长江之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2、理解这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3、再次领会长江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预习导学
一、了解作者
1、胡宏伟: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副团长,著名词作家。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它写于1988年,这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年代。
当时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向全国征集主题歌词,在成千上万的来稿中,这首歌词脱颖而出,至今仍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夯实基础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荡dí( ) yuán( )泉páng bó( ) 灌gài( ) 尘埃.( )
3、再读课文,注意诗歌节奏。
课堂探究
一、先自由朗诵这首诗,然后在小组内读一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好。
二、精读这首诗,回答问题下列问题。
①《长江之歌》中的长江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长江,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你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②《长江之歌》采用第人称来写,作用是。
③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相关链接诗歌朗读的技巧
朗读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停顿:
(1)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
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
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2、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
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
补语等连带成分。
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3、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4、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总之,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